倒戈相向和反戈一击的区别是释义不同,出处不同。
一、释义不同
1、倒戈相向: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2、反戈一击:调转枪头向原来所属的阵营进攻。
也比喻一旦觉悟,回过头来对自己一方的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斗争。
二、出处不同
1、倒戈相向:《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
译文:前进途中调转兵器反向,进攻后往北方走。
2、反戈一击:《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吾与杨将军反戈击之。
但看火起为号,温侯以兵相应可也。
”
扩展资料
一、倒戈相向的反义词—同仇敌忾:
1、释义
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2、引证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
”
3、示例
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敌忾,他边喊着口号,边流下泪来。
二、反戈一击的反义词—恩将仇报:
1、释义
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
2、引证
《西游记》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
3、示例
他当年受到提拔,如今恩将仇报,真是人面兽心,无耻之极。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讨伐大军势如破竹,士气高涨,很快打到了牧野。
纣王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率领,到牧野迎战。
纣王信誓旦旦一定赢下这场战役,之后就发生了历史有名的以少胜多的牧野之战。
武王率领五万士兵对战纣王的七十万人马,这场战役看起来武王赢的可能性很小。
战争打响后,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纣王的大部分士兵突然调转矛头,纷纷倒戈,跟着周军一起攻打商军。
很快商军的七十万人马就土崩瓦解,一败涂地。
原来纣王临时组建的武装有一半都是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在受你纣王的压迫和虐待后,早就恨死了纣王。
纣王兵败后国师姜太公指挥周军,一路势如破竹追到朝歌。
纣王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当夜躲进鹿台自焚而亡。
商朝就此灭亡。
成语出处
《尚书周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
”前面的士兵反戈向后面攻击,因而大败。
倒:对调;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调转兵器,相与对立。
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成语多读
倒戈相向本身是说由于纣王残暴,他统治下的人民在发生牧野之战的时候大部分都倒戈攻击纣王。
单纯就这个成语本身来说。
其实不论什么事情,要想做成,就需要多了解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劣势。
这个优势到底是不是我们的优势,别七十万大军,外坚中干,一半的人都会倒戈相向。
纣王当时应该很有信心打败武王的五万人马,毕竟是七十万打五万。
只是没有意识到有一半的人是自己的敌人。
自己的力量是我们成事的关键,有时候也要学着借力打力。
借用敌人的力量,拿敌人的力量为我所用。
倒戈相向有时候是敌人自己内讧,有时候也可以是我们的反间计策。
成语出处《尚书 周书 武成》完整的一句是:“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译文:他的军队对我军没有抵抗,前面的士卒反戈向后面攻击,因而大败,血流之多简直可以漂起木杵。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尽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篇《书》,所采信的不过是两三片竹简而已。
仁者在天下没有敌手,以最有仁道的来攻打最不仁道的,怎么会出现血流漂杵的情况?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