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大梁城上四无山”的出处是哪里(除了开封,还有哪里适合做北宋的首都?)

2025-01-14 11:24:34|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大梁城上四无山”的出处是哪里

“大梁城上四无山”出自明代刘玉的《大梁城》。

“大梁城上四无山”全诗《大梁城》明代刘玉大梁城上四无山,渺渺嵩行百里间。

宋苑梁台何处在,黄河流尽鸟飞还。

《大梁城》刘玉翻译、赏析和诗意《大梁城》是一首明代的诗词,作者是刘玉。

这首诗描绘了大梁城四周的山峦、宋苑和梁台以及黄河流淌的景象。

大梁城是指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它坐落在四无山的上方,周围山势险峻,景色宜人。

诗中提到的“嵩行”指的是嵩山,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的境内。

作者将大梁城与嵩山相隔的距离形容为“渺渺百里间”,强调了大梁城的壮观景色和山势的高大。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宋苑和梁台。

宋苑是指北宋帝王的府邸所在地,而梁台则是指作为宋代皇城一部分的宫殿建筑。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建筑物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最后一句描述了黄河的状态,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

诗中描述了黄河的水流,以及鸟儿在河上飞翔的场景。

这句话中流露出了一种沧桑之感,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物是人非的变迁。

这首诗词以其简洁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的描绘,呈现出大梁城壮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沧桑感。

诗人通过对大梁城周边景色的描绘,以及对过去的府邸和宫殿的回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整首诗意蕴含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现实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既有景色,又有思考的艺术享受。

中文译文:大梁城上四无山,渺渺嵩行百里间。

宋苑梁台何处在,黄河流尽鸟飞还。

译文:大梁城上,四周是高耸的山岳,嵩山的脚步好似遥远百里。

曾有宋王的府邸和宫殿,如今已成过去,黄河的水流不息,鸟儿仍在飞翔。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形式描绘了大梁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和思考。

通过描绘山峦和河流的景象,以及对过去的府邸和宫殿的回忆,诗人在诗中陈述了人类与自然、历史的联系和变迁。

同时,诗中的黄河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嵩山的壮观景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充满沧桑之意的感受。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变幻,也能思考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长久。

“大梁城上四无山”的出处是哪里(除了开封,还有哪里适合做北宋的首都?)-第1张图片-拓城游

除了开封,还有哪里适合做北宋的首都?

对于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令人不胜唏嘘: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实在太适合女真骑兵的纵横,以至于大宋皇室来不及反应就被人家斩首。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开封城无险可守,从地理安全角度看,并不适合作为王朝中心,是否有更合适的城市作为北宋的首都呢?

一、为什么是开封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为什么选中了开封。

开封作为首都,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魏国,所谓“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这里的大梁城说的就是开封。

咱都知道,在三家分晋中,魏国是占了大便宜,虽然地处四战之地,可是它分得的土地最肥,人口最多,兵强马壮,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起来争雄的,曾经打得秦国抬不起头,实现了“魏霸西河八十年”的壮举。

可是,后来,魏国败家子迭出,被秦国成功地防守反击,打得满地找牙,不得已,到魏惠王这一代,只能选择向东迁都大梁,魏国从此也有了个别名——梁国。

“大梁城上四无山”的出处是哪里(除了开封,还有哪里适合做北宋的首都?)-第2张图片-拓城游

如果问为什么是大梁?那是因为,当时的大梁水资源丰富,水多,就意味着粮食多,而且还能利用水多建护城河,连安全感都有了。

当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份安全感后来成了催命符:后来,秦将王贲引水灌城,灭掉了魏国。

从此以后,直到五代时期,开封才又重新成为帝国中心: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

说起唐末五代这段历史,那真是中华民族的一把辛酸泪:为了逼迫唐昭宗迁都,朱温把唐朝的宫殿给拆了,随之一把大火,偌大的长安化为了一堆灰烬;迁都洛阳之后,朱温又强迫唐皇帝禅位、让位,最后把临时首都洛阳,也弄成了一片残垣断壁。

相比之下,梁王朱温的老根据地开封,还算比较完整。

可以说,是乱世的战争,最终选择了开封。

那么,就没人看出建都开封的问题或者隐患来吗?

当然有,早在北宋建立之初,就有人提出这个疑问:开封这个地段,靠着发达的水运,的确富得油流,可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宋帝国也就没有长城防线,如果北方的辽国铁骑俯冲而下,除了黄河,几乎无险可守。

“大梁城上四无山”的出处是哪里(除了开封,还有哪里适合做北宋的首都?)-第3张图片-拓城游

不光是下层臣民意识到这问题,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几次提出迁都洛阳,可是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一般人反对也就算了,偏偏反对派中有他的弟弟赵广义,而更要命的是,弟弟还说了一个令人无法反驳的理由——自古以来,军事防御,“在德不在险”!

这句话说出来,赵匡胤还能说啥呢?总不能说自己是个无德之人、无道昏君,所以必须依靠迁都来保证帝国安全吧?更何况,赵匡胤还是个出了名的“伏弟魔”。

不过,有专家推测,赵匡胤并没有因此彻底断绝迁都的念头,因为他深知,如果不迁都,宋帝国将不得不豢养数十万大军,以拱卫首都安全,一眼可见的结果就是“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匡胤绝对没有危言耸听,宋帝国的冗兵冗员越来越多,跟它的军事需求就有很大关系。

甚至于,有专家猜测,赵匡胤之所以雪夜暴毙于“烛影斧声”,也和他默默策划迁都洛阳有很大关系,因为晋王赵光义的根基都在开封,一旦迁都,后果难料。

也不光是赵匡胤,后来,范仲淹、韩琦等人也都从战略安全角度,提出过迁都洛阳,可是每次都因为阻力太大,而导致计划泡汤。

尽管对开封有想法,但迁都这事,始终也就是个想法而已。

二、那么谁比开封更合适呢?

首先来说洛阳,作为老牌首都,洛阳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别看洛阳也在华北平原,好像也是一马平川,但其实洛阳的区位优势要好得多:西有中条山、崤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东有嵩山。

唯有北面没有大山阻挡,不过却有黄河横亘于北。

这就是典型的四塞之地,这种城市地处山地平原中心,四周有关口扼守,形成“洛阳八关”,天生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形态。

“大梁城上四无山”的出处是哪里(除了开封,还有哪里适合做北宋的首都?)-第4张图片-拓城游

所以,当初为啥“十八路诸侯”围剿下,董卓还能在洛阳挺那么久,甚至还打了几个漂亮的防守反击,跟洛阳的区位优势,就有很大关系。

此外,洛阳本身距离开封不远,虽然不如开封的水系发达,但宋帝国完全可以把开封做为经济中心,洛阳当成政治中心。

对南方的控制力,洛阳也不会比开封差多少。

简而言之,相比开封,洛阳的优势实在太明显了。

但是在洛阳残破、物力不足、“在德不在险”等理由反对下,洛阳落选了。

其次来说长安,相比洛阳,长安的优势其实更明显。

从地理形态看,长安和洛阳一样,也是典型的四塞之地,西有崤山,北有太行,南有秦岭,东有黄河。

周边有潼关(东)、西大散关(西)、武关(南)、萧关(北)等要塞拱卫。

境内更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形成“八水绕长安”的绝佳环境。

“大梁城上四无山”的出处是哪里(除了开封,还有哪里适合做北宋的首都?)-第5张图片-拓城游

而比洛阳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长安周边可是“八百里秦川”,只要把四塞大门一关,关起门来过日子,耗都能耗死你。

我们可以说,长安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洛阳。

当年的秦国,之所以能在关中过得逍遥自在,关键就在于人家可以关起门来过日子,山东六国几次想联手揍“暴秦”,对不起,你们连过函谷关都困难!

正是有这个优势,汉、唐等帝国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长安为都城,虎踞长安、雄视天下。

当然,此时的长安已然没落,尤其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之后,长安对帝国的整体控制力弱了不少,既比不上洛阳,更比不上开封,这也是长安落选的重要原因。

但与之相比,帝国的战略无疑更加重要。

结语

其实,我们纵观两宋历史,在强干弱枝的军事政策下,并没有哪个“首都”是绝对安全的。

后来的文天祥就提出疑问:我们大宋朝的国策是有问题的,地方军事力量太弱,人家蒙元打过来,过一城就灭一城,过一郡就败一郡。

我们大宋朝的地方武装,对人家来说毫无阻力。

对此,文天祥还建议,应该对地方放权,让地方能够更加自主抵抗敌军的入侵。

千年以后,我们回看文天祥的建议,实在太对了:南宋初年之所以能够守住半壁江山,不正是对五大军区放权的结果吗?而南宋末年之所以屡战屡败,不也正是过度干预地方军事所导致吗?

对比开封、洛阳、长安,或许赵光义那句“在德不在险”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德”这么玄妙的东西,宋帝国真的善始善终了吗?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