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

2025-02-04 10:13:47|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封授等级上。

1.公爵:在封建社会中,公爵属于高级贵族,拥有广阔的领地和显著的社会地位。

他们的地位高于男爵和其他贵族,但在王室成员之下。

2.男爵:男爵的等级低于公爵,但高于其他贵族。

他们是重要的地方贵族,通常掌管大片地区,并担任关键的官方职务。

3.伯爵:伯爵的等级略低于公爵,但高于男爵和其他贵族。

他们也是关键的地方贵族,通常管理大片地区,并担任重要的官职。

4.爵士:爵士这个头衔通常授予那些做出特殊贡献或成就的人,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不大。

在某些国家,如英国,爵士头衔更多地是一种荣誉象征,而不是土地所有权的标志。

这些头衔的封授等级是根据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来确定的。

公爵、伯爵和男爵的封授等级通常基于他们拥有的土地、财富和权力。

而爵士的封授可能更多地与军事功绩或特殊贡献相关。

总的来说,公爵、伯爵和男爵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头衔,与土地所有权和地位紧密相关。

爵士则是一种荣誉称号,可能与个人职业或贡献相关。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1张图片-拓城游

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

不管是在欧洲历史还是文学小说中,大家会经常接触到男爵这个词,在欧洲它几乎成为贵族的代名词,譬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有威尼斯公爵、巴拉庭伯爵、福根勃琪少年男爵等等。

爵位构成了欧洲封建历史的重要组成,同样,在中国古代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但我们在了解中国历史的时候,似乎很少发现像欧洲历史一样出现大规模的男爵现象(在欧洲,男爵往往代表的是那些普通的世俗贵族,群体很大)。

中国关于五等爵位最早的描述出自《礼记·王制》,里面说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春秋战国中,称公(齐桓公)、称侯(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称伯(吴泰伯)、称子的很多(楚国首任国君为子爵),称男爵的也有,如许国就是春秋中唯一的男爵诸侯国。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2张图片-拓城游

实际上纵观中国历史,男爵是有的,由于历朝历代爵位的不同变化,汉以后到宋朝,子爵和男爵被称为开国子、开国男,到明朝中后期直接被废除,清朝时子爵和男爵又恢复,仍称之为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各分三等。

所以不能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男爵,它是存在的。

但这个问题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男爵演变为贵族的代名词,所以男爵这一群体在西方历史中成为贵族的广泛代称,但在中国历史上,子爵、男爵,甚至伯爵都演变为一个并不怎么受重视和追捧的爵位。

而这就是中西方五等爵位的不同之处,所以大家会发现在西方历史上会有这样那样的男爵(代表了广大地位较低的普通贵族群体),非常的多,但是获得大爵位如公爵、侯爵或伯爵的人却很少(代表了地位尊崇的大领主和皇族们)。

相反,在中国获得公爵、侯爵和伯爵的人很多(一般多为开国功臣和宗室),被封为子爵、男爵的却很少。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3张图片-拓城游

英国哈里王子的封号为“萨塞克斯公爵”,这一爵位只有皇族可以拥有

通过考察中西方历史不同的政治制度,可以巧妙地化解这个困惑。

大一统与封建制下的五等爵位演变

在秦朝建立以前,我们可以发现公爵、侯爵和伯爵表现在诸侯国的地位和君主个人身份之上。

譬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家分晋以后,魏斯、赵籍、韩虔三个晋国大夫被周天子册封为侯爵,于是三个人的称号立马变成魏文侯、赵烈侯和韩景侯,后来由于礼崩乐坏,各国君主又把自己的爵位提升为王爵,所以开始广泛称王。

这一点和欧洲历史大体一样,如欧洲历史上的布拉班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亨利提升为公爵以后,布拉班特就成为公国,而亨利又叫布拉班特公爵或亨利一世。

布拉班特公爵这个称号就像魏文侯、赵烈侯和韩景侯一样体现了他的爵位和身份,也展现了国家的地位。

欧洲历史上的男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起初他只是欧洲国王或大封建主的附庸,那时候世俗贵族普遍被封为男爵。

时间到了11世纪以后,男爵发生了一次分裂,男爵中那些和王室关系密切,拥有大量领地的大男爵开始转变为伯爵,从此以后男爵特指爵位最低的普通贵族。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4张图片-拓城游

在欧洲历史上公爵、侯爵和伯爵都是由王室成员和实力强大的大封建主承担,因此他们数量是极为稀少的。

相反之下,男爵反而成为大部分普通贵族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这是由于欧洲君主为了维持贵族群体的规模,因此广泛吸收了男爵群体,所以欧洲历史上男爵是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它代表了广大的普通贵族群体。

但是在中国情况发生了巧妙的变化,秦汉以来由于中国历史完成了分封制向大一统的转变,中国的爵位演变为荣誉称号,只封不建,相比之下欧洲历史上的贵族在获得爵位的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封邦建国——因此,这造成欧洲君主为了维持贵族力量的平衡,很少册封公爵、侯爵和伯爵这样的大爵位。

但中国大一统以后,由于分封制的废除,封邦建国的权利仅仅局限在宗室成员之中,如汉朝只有直系刘氏可以封邦建国,且享受最高的王爵。

实际上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秦朝大一统以后,中国的贵族群体表现出精致化、上层化的特点

秦汉以来大爵位比比皆是,子爵、男爵两级则逐渐呈现不被重视和看重的趋势。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5张图片-拓城游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功臣、外戚往往会被授予公爵、侯爵和伯爵这样的大爵位

如汉开始,王爵基本为皇族垄断,官吏外戚们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侯爵和伯爵,如萧何、张良这些开国功臣都是封侯,与西方封建制不同的是,这些侯爵不再被赏赐封地,更多的是享有食邑的权利,如萧何的待遇就为食邑万户。

他们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但政治权利却遭到大幅度的削弱,不再和爵位挂钩,而是和官职挂钩,这是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汉以后的中国爵位除了是一种荣誉头衔,也是一种待遇的表现。

然而欧洲历史上漫长的封建制度导致贵族们的政治权利从始而终,封建贵族和领主们具有相当大的政治独立权,如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近千年的时间里,这个所谓的帝国实际上是由大量的邦国、领地、城堡和自治城市构成,中央集权几乎是妄谈,帝国统治犹如周天子一样有名无实。

但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以后,权力框架发生了变化,权力中心化且向上层转移,朝廷掌握了全国的最高权力,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地方则成为了附庸,不再像周朝时一样具有高度独立的政治权利,不再有自己的法律,自己的朝廷,自己的官制,郡县制取代了这一点。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6张图片-拓城游

中央集权下爵位失去了政治力量和权力

正因为权力的构架发生了变化,所以导致中国的爵位往后成为了一种荣誉称号,并不具备实际权力,仅仅只是享受待遇上的差别。

而且中国古代的大爵位往往只授予给位高权重的大臣或开国功臣以及皇族,底层的官吏很难获得爵位,即便获得子爵、男爵这些爵位,含金量也不高。

因为按照中央集权的需求,中国的皇帝并不需要扩大贵族规模,反而需要裁减贵族规模。

相比较之下,西方的君主为了抑制大贵族的力量,从而需要扩大小贵族群体的规模,以掣肘彼此。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五等爵位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变化。

如在汉朝时仅仅保留了侯爵,到了曹魏时期王、公、侯、伯、子、男又被宗室和功臣垄断,其它官吏只能获得往往只能获得县侯、乡侯、关内侯的称号。

晋朝以后,司马家族在调整爵位时,在爵位前面上加上“开国”两个字,多用来酬谢开国有功的大臣,所以这时候出现了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这些爵位。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7张图片-拓城游

此后的朝代大体都沿用了这样的爵位制度,但这些爵位都只是表示地位和政治福利的荣誉称号,已经不具备实质的政治权力,因此也变得不再那么吸引人,这是爵位和权力脱钩的结果(如《红楼梦》中的荣国公、宁国公仅仅只是表示待遇和政治地位的荣誉称号,已经不具备封邦建国的政治权利)

但像在西方历史上,由于爵位和权力以及军事力量紧密有关,所以爵位不仅体现的是地位,也是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

如英格兰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任君主理查二世在位期间,其叔父兰开斯特公爵把持朝政,另一个叔父格洛斯特公爵也野心勃勃,这些都是欧洲历史上封建贵族力量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

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的爵位已经和权力脱钩,所以中国的皇帝们并不吝啬将大爵位封赏给臣子,因此中国历史上获得大爵位的臣子比比皆是,而西方历史上获得大爵位的人很少,代表普通贵族的男爵群体却很庞大。

拿体系比较完整的明朝来说,明朝建立后,光公爵就封了24个人,如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称号中虽有国,但并无实封,有封国的只有宗室成员,但他们都是王爵,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中央集权和封建制的不同权力框架。

公爵、男爵、伯爵、爵士有什么区别?(为何欧洲史上有很多男爵,而中国历史上却很少?看五等爵位的不同)-第8张图片-拓城游

明朝分封王爵的同时,也赋予皇子们巨大的政治权利,因此汉朝和明朝都采取了削藩政策

如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中央朝廷的统治形成巨大威胁,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西方封建制下那些拥有大爵位的贵族们是何其强大,相比之下子爵、男爵则都是普通贵族,很难对朝廷形成威胁。

另一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下,像魏国公鄂国公这些大爵位都是荣誉称号,不具备实质的政治权力,进而对朝廷不再具有威胁。

因此秦汉以后,反而大爵位很多,小爵位反而不受重视了,这就是因为不再具备政治权力的原因,除了表示地位和待遇以外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最终造成了西方历史中拥有大量的男爵贵族群体,而在中国这一群体则并不受重视,简而言之是权力构架的不同导致的结果。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