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正文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

2025-02-04 08:13:09网友

武当怎么造句

1、武当山处于中国腹地,方圆四百里,高险幽深,飞云荡雾,磅礴处势若飞龙走天际;灵秀处美似玉女下凡来,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2、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

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3、武当派,少林派,不如吃个苹果派;日月教,全真教,不如睡个大懒觉;降龙掌,销魂掌,不如电脑旁放盆仙人掌;总之,我要你吃好、睡好、皮肤好!4、武当山用他气象万千的景色一次又一次的挽留住了我。

5、武当派,少林派,不如吃个苹果派;日月教,全真教,不如睡个大懒觉;降龙掌,销魂掌,不如电脑旁放仙人掌。

总之,我要你吃好、睡好、皮肤好,什么都好。

6、武当派,少林派,不如吃个苹果派;日月教,全真教,不如睡个大懒觉;降龙掌,销魂掌,不如养盆仙人掌;总之,你好我好大家好。

7、东邪西毒,武当复活;南帝北丐,无极复活;东成西就,随缘复活;萍踪侠影,正义复活;举案齐眉,妇唱夫和;百福祥和,愿你快乐。

8、武当山各主要宫殿均建有龙虎殿,供奉青龙白虎,以渲染朝拜真武的临前威仪。

9、皇帝就申令在武当山建此庙观,按这位道人的名号赐封为“泰常观”,以示后人铭刻。

10、湖北谷城县观音坪地区推覆构造为武当山巨型推覆构造的一部分。

11、武当山内家功,为祖师爷张三丰所创。

以桶子功、千斤坠、五毒手为独门功夫,自宋代秘传至今。

12、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来武当山金顶的游客连年递增.13、他是成都青城山武当派第五十三代掌门人.14、在靖难之役后,武当山皇家庙观,成为永乐皇帝大修文治的重要措施。

15、武当山道教学院是由湖北省道教协会主办的,由武当山道教协会承办的一所三年制道教大专学校。

16、解读该联语,对于阐扬武当文化具有现实的意义。

17、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8、本文对其中关于武当山得名认识上的偏差予以了驳正,并对明成祖大力营建武当山的深层次原因作了深入探讨。

19、用这口气炼神还虚吧。

解脱得道,元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道的愿望。

提升这一口气达到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

别放下,浪费到我身上。

李安20、第二部分是关于武当山口头文学对白莲教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

21、远处,只见一位老爷爷正在舞剑。

他身着白色的褂子,须发皆白,眼角和嘴角边伸出了几条皱纹,但却满面红光。

他背不驼,眼不花,真有福武当剑手的架势。

22、英姿:一个年过七旬的老爷爷正在舞剑。

他须发皆白,秃头顶,眼角和嘴的两边均匀伸展地出几条深深的皱纹,但却满面红光。

他背不驼,眼不花,看上去真有一副武当剑手的架式。

23、你已不在童年的江湖,可是童年的江湖依然流传着你响亮的名号--“武当”大侠!因为你总是捂着尿湿的裤裆向教室外跑去!可爱的大侠,儿童节快乐!24、期末考试填空题,问“李清照是___派的词人”,我实在不知道就写了个武当派。

卷子发下来的时候老师说有个学生的答案必须得请他家长来看看!我想我完蛋了,结果是同桌被请家长了,因为他的答案是“蛋黄派”。

25、玄帝宫位于云台山主峰茱萸峰顶,被道教信徒称为“北顶”,和武当山“南顶”之称相对应。

26、之后,拳术发展为外内两家:外家是以达摩禅师为祖的少林派,内家是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27、岩烧店的烟味弥漫隔壁是国术馆,店里面的妈妈桑茶道有三段,教拳脚武术的老板练铁沙掌耍杨家枪,硬底子功夫最擅长还会金钟罩铁步衫,他们儿子我习惯从小就耳濡目染,什么刀枪跟棍棒我都耍的有模有样,什么兵器最喜欢双截棍柔中带刚,想要去河南嵩山学少林跟武当。

方文山28、榔梅不仅甘甜可口,且能治疾延寿,皇帝还下旨对榔梅树进行保护,将果实作为贡品和禁果,由武当道士每一年楚子寻梦园供献。

29、贫道脱离尘世,现在在武当山隐居.30、对不同产地、不同农家品种的武当玉兰及嫁接品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组织学对比研究,找出了它们在药材性状和组织构造上的主要鉴别特征。

31、黄龙洞位于通往武当金顶的古神道上.32、有健存危崖上的古石殿……是武当山主要的旅游区,游人至此,无不交口称绝!33、拜王通圣道长为师,同时也得到武当南宗掌门人王通和的真传。

34、但也就在这时,人们会发现一片醒目的红墙碧瓦隐在树丛中,这就是建在武当神道上的朝天宫。

35、一直来到了武当山的紫霄宫了,哇,这里非常多的雪啊!36、荆楚网消息(通讯员熊云霞)9月17日上午,茅箭区武当武术进社区展演活动在市文化广场举行,来自茅箭区的16支代表队展示了近三个月来的练习成果。

37、画得快的时候,文不加点如行云流水;画得慢的时候,迟缓沉重如武当太极。

38、张无忌小时被鹿杖客一掌拍中,寒毒散入五脏六腑,虽经张三丰及武当诸侠输入纯阳内力相援,又经碟谷医仙胡青牛全力施救,仍无法驱尽寒毒,性命危殆。

39、老板说这羊肉汤的羊肉来自武当山脚下农家喂养的两岁马头羊,无角,吃天然水草长成。

40、桔乡行武当蜜桔义卖会”在丹江口市右岸新城均州老街举行。

41、有劳诸位同道驾临武当,我已吩咐膳房为各位准备下斋饭,诸位鞍马劳顿,还请用饭后早些休息吧!42、武当弟子梁石匠为寻找二师兄,与两个女儿剑虹,山雀来到了武当山下的一个小镇上。

43、按照武当山特区规划建设局武建局函。

44、至于其余两派加起来这次的诛讨武当的大军一共四万多人。

45、这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

46、莫残,本门源于南宋孙寂然祖师,与武当山五龙观同为上清派。

47、这一次,看在武当派诸位道友的面上,我只是对这个口出不逊的华山白痴,略施惩罚,若是再有下一次,就直接收尸吧!48、现存建设年代最早的,是建于元朝泰定元年的武当山天津桥。

49、孙禄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澄甫公处于平等地位。

50、如果江少侠侠肝义胆,多为江湖做好事,老朽手上这本《武当九阳功》必将双手奉上。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第1张图片-拓城游

《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生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

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第2张图片-拓城游

卷一 周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僖公四年》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在大国、强国欺凌甚至兼并小国、弱国的春秋时代,最早“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为霸主的是齐桓公。

他在基本控制北方各诸侯国以后,为了进一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便以“夹辅周室”的名义,寻找各种借口,挥师南下。

而南方的楚国这时也日益强大,在“得志于汉东”以后,开始向北扩张。

这一年(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以诸侯之师侵蔡”并打败蔡国以后,便乘胜伐楚。

楚成王先派使者到诸侯联军中质问齐国为什么要发动对楚国的进攻,之后又派屈完到诸侯联军中,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

最后双方达成妥协。

屈完代表楚成王在召陵与各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场外交斗争的动人场景,反映了春秋时代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常常交互进行的历史现象。


【一段】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①;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②:“君处北海③,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④。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⑤,何故?”管仲对曰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⑦:‘五侯九伯⑧,女实征之⑨,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
①齐侯:指齐桓公。

诸侯之师:据其他史书记载,齐侯伐蔡攻楚时,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的军队。

蔡:国名,姬姓,其开国君主为周武王胞弟叔虞,春秋时代其故地在今河南汝南、上蔡等县境。

②楚子:指楚成王。

③北海:齐国濒临渤海,古人称渤海为北海。

这里泛指北方。

下句“南海”则泛指南方,楚国南部边境远未到南海,言其极远而已。

④“唯是”句:谓齐国和楚国相距遥远,谁也不关谁的事,就像牛马发情互不相干一样。

唯,同“惟”或“维”,即使。

风:雌雄相引诱。

⑤虞:料到。

涉:趟水过河,这里有踏入的意思,是“侵入”的委婉说法。

⑥管仲:齐大夫,名夷吾,字仲,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齐桓公正是在他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著有《管子》一书。

⑦召(shào)康公:即召公臾(yú),周文王的庶子,周成王时重要辅臣,因其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故称召公,“康”是他的谥号。

大(tài)公:即太公,名尚,又名望,周文王、周武王时重要辅臣,为齐国开国君主。

因姓姜,故又称姜太公;一说字子牙,故又称姜子牙。

⑧五侯: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九伯:即九州之长。

伯,也称方伯。

这里,“五侯九伯”泛指诸侯。

⑨女(rǔ):通“汝”,第二人称代词。

实:语中虚词,表示命令或期待的语气。

履(lǚ):本指单底鞋子,这里指鞋子所践踏到的地方,亦即征伐的范围。

海:指黄海、渤海。

河:黄河。

在古代典籍中,凡单言“河”,都特指黄河。

穆陵:地名,在今山东临朐(qú)县南的穆陵关。

无棣(dì):地名,在今山东无棣县境。

包茅:打成捆儿的菁茅。

菁茅是楚地特产,用于滤酒。

包,束。

共(ɡōnɡ):同“供”,供给。

与下文“敢不共给”句之“共”音义同。

缩酒:古代祭神时的一种仪式,把打成捆儿的菁茅立在祭祀的神祗前,把酒浇在菁茅上,酒就会渗下去,如神饮酒,故称。

另一说,指滤酒、祭祀时用菁茅滤去酒中的不洁物。

征:此字繁体原作“征”,在这里当有二音二义,一读“chénɡ”,通“惩”,即惩罚,作为外交辞令,说委婉些,也可作“问罪”解;一读“zhēnɡ”,即取、收、征收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辞源》即作“征收”解。

细品文意,还是训声为“chénɡ”、训义为“惩罚”为宜。

昭王:指周昭王,名瑕。

昭王晚年荒于国政,人民恨他,在他南巡渡汉江时,当地人给他准备了一只用胶粘起来的船,结果船到江心,胶溶船解,他溺水而死。

周王室讳言此事,不发讣告,诸侯不知其故,下句“寡人是问”即缘于此。

南征:指南巡。

征,远行。

(注意:此段前后出现三个“征”字,包括未曾注及的“女实征之”句之“征”,请比较音义的异同。

)注:“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字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

水滨:汉江边。

按:昭王时汉江尚非楚境,所以楚成王使者回答管仲代表齐侯提出的责问时说“君其问诸水滨”。

次:军队临时驻扎。

与下文“次于召陵”句之“次”义同。

(注意此字与《季梁谏追楚师》“军于瑕以待之”句之“军”在词义上的细微区别。

)陉(xínɡ):山口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译文】
(僖公四年)春天,齐侯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后,(紧接着)就进攻楚国。

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国军中(并以他的名义和口吻)说:“(贵国)国君住在北方,寡人住在南方,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

没想到(贵国)国君会涉足我国领土,这是为什么呢?”管仲(则以齐侯的名义和口吻)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讨他们,以便辅助周王室。

’赐权给我的先君征讨的范围是: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们应该进贡的包茅没有奉献到朝廷,(致使)天子祭祀(所用的包茅)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祭酒的东西,寡人特来问罪;昭王南巡而没有回去,寡人特来责问。

”(楚成王的使者)回答说:“(应该)进贡的东西不(及时)奉上,这是寡君的罪过,(但)怎敢不供给呢?(至于)昭王(南巡)没有回去,还是请您到(汉)水边去问吧!”(齐侯率领的诸侯)军队向南(挺)进,临时驻扎在陉地。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第3张图片-拓城游


【二段】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毂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徽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
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偃城县东。

陈(zhèn):同“阵”,这里用作动词,指列阵。

岂不毂是为:难道只是为了我吗?不毂,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在这一句中,宾语“不毂”前置,有强调和突出宾语的意味。

“宾语+是+动词”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下句“先君之好是继”,也是这种句式。

惠:敬词,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行为,意思是这样做是对自己的恩惠。

徽(huī):求。

敝邑:谦称自己的国家,犹今语之“敝国”。

辱:谦词,表示承蒙,意思是这样做使对方蒙受了屈辱。

众:众人,这里指众多的军队。

下文“虽众,无所用之”句之“众”,则指众多。

绥:安抚。

“方城”两句: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

“方城”和“汉水”都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这也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

城,城墙。

池,护城河。

“虽众”两句:即使军队众多,也没有用他们的地方。

盟:订立盟约。


【译文】
夏天,楚成王派屈完到诸侯军。

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侯把诸侯军列成方阵,与屈完乘坐兵车观看。

齐侯说:“(这次起兵)难道仅仅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我先君建立起来的友好传统啊。

(贵国)和我同归于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国君您向敝国社稷之神求福,(使国君您)蒙辱安抚敝国国君,这正是敝国国君的愿望啊。

”齐侯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御?用这样的军队攻城,哪座城攻克不了?”(屈完)回答说:“国君您如果用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国君您如果凭借武力,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国君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没有用。

”(最后)屈完和各诸侯订立了盟约。


【评析】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

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这样,既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

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世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

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

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

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第4张图片-拓城游

卷一 周文 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僖公九年》
【题解】
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

周襄王闻知后,忙派近臣宰孔送出一块祭肉,以示对齐桓公优礼有加。

这篇短文,写的就是齐桓公在会合诸侯时接受周天子所赐祭肉的言谈举止。


【一段】
会于葵丘①,寻盟②,且修好,礼也。


【注释】
①葵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

一说在民权县东北。

当时齐桓公与宋襄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相会。

②寻梦:重温旧梦。

齐桓公曾在曹国的洮会合过鲁、宋等诸侯,故称“寻盟”。

寻,通“爝(jué)”,把冷了的东西重新温一温,引申为重续或重温。

盟,在神前立誓缔约。


【译文】
(齐桓公与众诸侯)在葵丘相会,重温旧盟誓约,并发展友好关系,是合乎礼的。


【二段】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③,曰:“天子有事于文、武④,使孔赐伯舅胙⑤。

”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⑥,加劳⑦,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⑧,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⑨!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注释】
③王:周襄王。

宰孔:周襄王的使臣。

宰,官名。

孔,人名。

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④文、武:周文王与周武王。

⑤伯舅: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

周,姬姓;齐,姜姓。

⑥耋(dié)老:老迈,年高。

耋,七十岁。

⑦加劳:加上有功劳。

一说重加慰劳。

⑧违:离。

颜:面。

咫(zhǐ)尺:距离很近,八寸为咫。

⑨小白:齐桓公名。

余:我。

敢:怎敢。

贪:贪妄,意为恃宠而违礼法。

陨越:坠落。

指违背礼法。


【译文】
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肉,说:“天子祭祀文王和武王,派我来赐给伯舅胙肉。

”齐桓公将要下阶跪拜,宰孔忙说:“还有后面的命令。

天子派我来时说:‘因为伯舅年事已高,加之有功劳,赐给一等,不用下阶跪拜!’”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离颜面不过咫尺之远,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用下阶跪拜’!(不下拜)我唯恐跌倒在下面,给天子带来羞辱,岂敢不下阶跪拜?”(于是齐桓公)下阶,跪拜,登堂,受胙。


【评析】
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

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


依据周朝的规矩,“胙”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

周襄王却破例赐给齐侯“胙”并传令免去“下拜”之礼。

这是为什么?齐桓公虽已年迈功高,且当着众诸侯的面,坚持要“下拜”受赐,绝不违礼法,又是为什么?文章围绕“下拜”二字,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也反映了当时还普遍存在尊周意识。


周襄王对齐侯的特殊礼遇,不无讨好巴结之嫌,企盼霸主尊周,以维持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

他未必不觉屈辱、难堪,心中酸苦唯有自知。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时已任诸侯盟主数十年,功高年迈,傲视群雄,称霸中原。

周天子在他心目中未必有多大分量。

但他在接受周天子赏赐时却表现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非但谦恭有礼,甚至近于肉麻。

与其说他的言行带有矫揉的成分,毋宁说他的表演相当成功。

霸主尊周,固然是给周王室面子,而他表演的真正目的,则是给在场与不在场的诸侯看,借周天子的名号,使自己的霸权合法化。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后世曹孟德一类奸雄的祖师爷。


《左传》刻画人物,往往着墨不多,很少客观地描绘,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附带说一句,《左传》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第5张图片-拓城游

卷一 周文 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宣公三年》
【题解】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

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的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取而代之。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

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


【一段】
楚子伐陆浑之戎①,遂至于雒②,观兵于周疆③。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④。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⑤。


【注释】
①楚子:楚庄王。

陆浑之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支,原居今甘肃敦煌一带,后迁到今河南伊川一带。

②雒(luò):雒水,今作洛水。

发源于陕西上雒冢岭山,经河南巩县流入黄河。

③观兵:检阅军队。

这里有炫耀武力之意。

周疆:周天子的境内。

④定王:周定王,周襄王之孙,名瑜。

王孙满:周大夫。

劳:慰劳。

⑤鼎:即九鼎。

相传夏禹时用九州贡的铜铸成,以代表九州。

后世以为王权的象征。


【译文】
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来到雒水,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


【二段】
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⑥,贡金九牧⑦,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⑧。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⑨。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成王定鼎于溥隅,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释】
⑥图物:把山川奇异之物绘制成图像。

图,画,用作动词。

⑦金:指铜。

九牧:九州之牧。

牧,州的长官。

⑧神剑:鬼神百物的怪异形状。

⑨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

若,顺。

螭魅魍魉:山林水泽中的妖怪。

螭魅,传说中的山林妖怪。

魍魉,河川里的妖怪。

用:因此。

协:和谐一致。

承:领受。

天休:上天赐给的福分。

休,福分,荫蔽。

昏德:德行昏聩惑乱。

载祀:载与祀都是年的同义词。

休明:美好光明。

重:意为无法移动,下句的“轻”是轻而易举的迁移。

奸回:奸恶邪僻。

祚(zuò):赐福,护佑。

厎(dǐ)止:限度。

靡,至,终。

成王:周成王,姬姓,名诵,周武王之子。

定鼎:即定都。

郏(jiá)鄏(rú):周朝王城,在今河南洛阳西。

卜世:指预卜周王朝能传多少代。

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即一代。


【译文】
王孙满回答说:“这决定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鼎的本身。

往昔夏朝开始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的人们把各种事物都绘制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九鼎,把各种奇形异状的神怪图像都铸在鼎上,万物皆备,让人民认识神物与妖怪。

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有危害的东西。

山林水泽中的妖怪,都不会遇上。

因而能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承受上天的保佑。

夏桀德行败坏昏乱,九鼎迁移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

商纣王暴虐无道,九鼎又迁到周朝。

德行如果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却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也是轻的。

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总有终止的日子。

成王把九鼎固定在璇玑,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所决定的。

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天命并没有改变。

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评析】
历史发展到鲁宣公的时候,周王的权杖早已失去昔日的威严,地处荒蛮的南楚日渐强大。

于是,楚庄王出兵北伐伊川境内的陆浑之戎,顺势移兵洛邑,居然在周王室境内进行军事演习,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周定王敢怒而不敢言,忍气吞声,还不得不派自己的大夫王孙满去慰劳。

见面后,楚庄王竟然连一句寒暄的话都没有,劈头盖脸就问鼎之大小轻重。

这个楚庄王凭着自己的军事实力,飞扬跋扈,气势汹汹,蛮横无礼,蔑视周定王,对其欲取周室而代之的野心毫不掩饰。


王孙满忠诚而睿智。

他的回答从容不迫而隐含凌厉。

全篇故事便在“霸”与“德”的矛盾中展开。

两个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


王孙满的回答,从“德”、“天”二字入手。

先从“德”字出发,以“德”抗“霸”,一语击破楚庄王的问鼎野心:“在德不在鼎。

”立论如金石,坚不可摧。

接下来,以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为鉴,有根有据地讲述了鼎的来历和几易其主的过程,用以说明有德的君主才配有九鼎,才会拥有天下。

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摧挫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

“霸”而无“德”,你还不配问鼎。

鼎随德迁,那么如今周德如何?还没等愚昧的楚庄王醒过神来,王孙满妙转机杼,又搬出个“天”来。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朝的命数是天定的,天命难违,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王孙满的答话,无一句直接指说楚庄王,却无一语不在谴责他,既狠击其心,又死封其口。

条理严密,含蓄有力,与楚庄王的凶蛮直率形成鲜明对比。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第6张图片-拓城游

卷一 周文 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襄公十四年》
【题解】
鲁襄公十三年(前560年),楚共王卒,吴国乘楚丧之势侵楚,战于庸浦。

吴军大败。

吴告败于晋,晋于次年春与诸侯会于吴国向地,商讨吴国请求伐楚的事。

会上范宣子以吴在楚丧期间侵楚不合于礼为借口,拒绝为吴出兵。

其实,此时晋已外强中干,攻楚没有必胜把握,责“吴之不德”只是托词。

晋人心虚胆怯,不敢和楚开战。

又怕自己这个“盟主”在诸侯面前丢面子,就拿驹支开刀,借此以立威,“杀鸡给猴看”,达到震慑诸侯的目的。

岂料范宣子强加于戎子驹支的种种罪名,却遭到驹支强有力的反驳。

范宣子只好服输而待之以礼。


【一段】
会于向①,将执戎子驹支②。

范宣子亲数诸朝③,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④,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⑤。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⑥,与女剖分而食之⑦。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⑧。

诘朝之事⑨,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注释】
①向:吴地,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

②戎子驹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

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

③范宣子:晋执政大夫。

名士匀,食邑范,故以范为氏,谥宣子。

数(shù):责备。

诸:之于。

朝:会盟前布置的朝堂。

④乃祖:你的祖父。

瓜州: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⑤被苫盖:披着茅草编织的衣服。

被,通“披”。

苫盖,用草编的覆盖物。

蒙荆棘:戴着荆条帽子。

蒙,戴。

荆棘,用荆条、酸枣枝编成的帽子。

⑥不腆(tiǎn):不丰厚,不多。

⑦女:通“汝”,你。

⑧职:主要。

⑨诘朝(zhāo):明天早晨。

与:参与,参加。


【译文】
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

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

我先君惠公当时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

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寡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造成的。

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
【二段】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

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悖之。

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矢志也,岂敢离驳?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稽焉。

”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注释】
蠲(juān):显示。

四岳:传说是尧舜时四方部落的首领。

裔胄:后代。

翦弃:灭绝。

鄙:边疆。

舍戍:留下戍守的人。

见《烛之武退秦师》。

鼬之师:秦晋殽之战,戎人出兵助晋。

亢:同“抗”。

角:抓住角。

用作动词。

掎(jǐ):拖,拉。

踣(bó):跌倒。

此处是“使跌倒”。

相继于时:时时不断,紧跟其后。

逷(tì):疏远。

官之师旅:指军中的将帅。

阙:通“缺”,缺点,过失。

携:离叛。

贽币:往来会见时奉献的礼物,引申为礼仪。

瞢(ménɡ):惭愧。

《青蝇》:《诗经·小雅》篇名。

驹支取其中“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句讽喻范宣子。

成:成全。

恺悌:和蔼可亲。


【译文】
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

贵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抛弃灭绝。

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吠叫的地方。

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

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军队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殽地战役。

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

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

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他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惭愧。

”驹支朗读了《青蝇》诗退了下去,范宣子连忙道歉,请他参加会议事务,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评析】
本文在晋与诸侯“会于向”这一历史事件中,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然而它却有不同寻常的认识价值。

这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少数民族在霸权制度下所受压迫的深重,也让我们从驹支与范宣子的冲突与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斗争又融合的复杂关系的缩影。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先看范宣子,一上来就是:“来,姜戎氏!”向怒气冲冲的主人呼唤惹了祸的奴隶,凶神恶煞,怒目而视,语气咄咄逼人,态度粗鲁生硬。

接着居高临下,夸示晋先君对诸戎的大德大恩,而后毫无根据地把“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的罪责一股脑推给驹支。

“盖言语漏泄”,分明是推测、怀疑,“职女之由”,则是武断定罪,“与,将执女!”恐吓之声,令人不寒而栗!范宣子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神态纤毫毕见。


驹支面对气势汹汹的指斥,面对即将遭受拘捕的厄运,则临危不惧,据理力争。

针对范宣子强加于己的不实之词,逐层辩驳,洗刷被泼在身上的污水,维护自己和部落的清白。

从答话可以看出,驹支虽为戎族首领,但其语言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他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他对范宣子的无端指责,既针锋相对又没有过激言辞,既不掩惠公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

(2)逻辑严密,形象生动。

先感惠公之德,再表戎对晋之功,以事实为据,证明自己对晋“不侵不叛”,忠心“不贰”。

最后以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的事实驳斥范宣子强加的罪名,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尤其是关于“捕鹿”的比喻,极为确切生动,且符合人物的身份。

(3)赋诗言志,颇具策略。

《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驹支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把范宣子说成“恺悌君子”,也让这位盛气凌人的大人物感觉舒服。

其实驹支似乎设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套:是“恺悌君子”就不要听信谗言,否则就不是“恺悌君子”。

春秋时代,诸侯外交,讲究赋诗言志。

范宣子没有赋诗言志,反不如驹支,说明驹支胜过范宣子,夷狄胜过华夏。

这一点,恐怕不是《左传》

武当怎么造句(《古文观止》全文 译文(三))-第7张图片-拓城游

喜欢的请转发和点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 

精选手游 MORE +

相关资讯MORE +

好游安利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