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机自带软件下载app:通过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搜索“羊了个羊”,找到正确的图标后点击下载或获取安装程序。
2、微信小程序:在微信首页点击“发现”,选择“小程序”,随后搜索“羊了个羊”,点击进入游戏,无需下载安装。
3、QQ小程序:打开QQ,点击顶部搜索栏,输入“羊了个羊”,即可直接进入游戏页面,无需下载。
4、短视频平台:以抖音为例,在首页搜索栏输入“羊了个羊”,点击“玩一玩”直接在线游戏,无需下载安装。
5、浏览器网页:访问相关网站,网页端可以直接进行游戏体验,同样无需下载安装。
6、AppleStore:对于苹果设备用户,可以在AppStore搜索“羊了个羊”,找到相应的游戏应用后进行下载安装。
7、华为应用市场:华为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华为应用市场搜索“羊了个羊”,找到应用后进行下载安装。
8、小米应用商店:小米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小米应用商店搜索“羊了个羊”,找到应用后进行下载安装。
9、OPPO应用商店:OPPO手机用户可以通过OPPO应用商店搜索“羊了个羊”,找到应用后进行下载安装。
10、vivo应用商店:vivo手机用户可以通过vivo应用商店搜索“羊了个羊”,找到应用后进行下载安装。
拓展资料
《羊了个羊》是一款卡通背景的消除闯关游戏,玩家需将3个相同方块点到槽位中消除障碍。
游戏第一关简单,第二关难度骤增,设计反直觉的难度曲线,使玩家容易上瘾。
游戏设有玩家排行榜,按地域划分,展示玩家成绩。
以下为正文:
昨天有朋友和我说:“最近有个叫《羊了个羊》的游戏爆火,就是太难玩了,你能复刻一个不?”
话说上次玩休闲游戏还是在几年前,但是朋友之托必须赴汤蹈火啊,二话不说,开整!然而,冲动是魔鬼,直到此时此刻,老王也没能亲手玩一局原版游戏,不知道是游戏入口设计得太隐蔽还是网络加载太慢,无论手机端还是PC端,游戏都停留在如下界面。
所以本次游戏的复刻,完全是基于各视频网站云观摩的结果,好在游戏的玩法不是特别难理解。
复刻使用的开发工具是Godot Engine(使用其它工具开发原理也是相似的),目前项目已经开源到了GitCode:
Godot版《羊了个羊》:
https://gitcode.net/hello_tute/SheepASheep
接下来我将通过临摹游戏的方式推测一下这个小游戏的实现原理,本文主要面向对游戏开发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一眼看到《羊了个羊》,老王首先想到当年的《连连看》,不过有网友爆料,该游戏“借鉴”了《3tiles》。
瞄了眼《3tiles》,是比较相似。
说心里话,这个游戏的玩法并没有什么过于出众的地方,算是个中规中矩的“低卡路里”休闲游戏。
之所以成为话题作品,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第2关极其低的通关率,一下子激起了众多玩家的挑战欲望。
而时至今日这个“低通关率”也被网络上的众多玩家揭秘,第2关其实大概率上本身就是个死局。
是程序员故意挖坑设了死局么?先卖个关子,我们先聊聊游戏的开发,然后您自己就会有答案了。
游戏的整体很简单,但其中有几个实现的重点需要注意:
牌堆数据结构的实现
如何检测和更新可拾取的牌
先做个小定义,一个牌堆中可被拾取的牌以下将简称其为:“窗口牌”。
最初,我还真被这复杂的牌堆结构蒙住了,但仔细研究一番发现,无论多么复杂的牌堆,其实都是由如下三种牌堆模式组合拼凑而成的:
蓝圈圈出的牌堆模式A:上面1张牌只挡住下面1张牌;同时下面的牌仅被上面1张牌挡住。
只要上面的1张牌被取走,下面的牌就成为窗口牌;
红圈圈出的牌堆模式C:上面1张牌可以挡住下面4张牌;同时下面的牌可能被上面4张牌挡住,一张牌只有它上面的4张牌都被取走,它自己才成为窗口牌。
虽然上图中体现不是很明显,但不难猜想出,第三种牌堆模式B 的存在,那就是:
上面1张牌可以挡住下面2张牌;同时下面的牌可能被上面2张牌挡住,一张牌只有它上面的2张牌都被取走,它自己才成为窗口牌。
对于牌堆模式A,有些朋友会迫不及待地用“队列”或“栈”实现它,这样做有两个缺点:
逻辑上牌堆模式A的窗口牌也可能是2维的,如果用队列实现就限制了它的灵活性;
牌堆模式B和C都不好用队列实现,所以想追求数据结构的统一,还要另求他法。
实际上无论牌堆模式A、B还是C,都不过是3维数组结构,上图中模式A看起来特殊,无非是它的x,y维度都为1罢了。
而三种牌堆的区别也无非就是当一张窗口牌被取走,检查牌堆是否出现新的窗口牌的方法罢了。
牌堆模式A
牌堆模式B
牌堆模式C
我将其定义为MContainerBase基类
S形遮罩 [ [0,0,0,0,0], [0,0,0,0,0], [1,1,1,0,1], [1,0,1,0,1], [1,0,1,1,1], ]
三种牌堆模式分别派生自MContainerBase,并对应着如下三种检测方式:
牌堆模式A:仅检测自己正上方是否有牌
1 Cover 2 extends MContainerBase func check_is_on_top(x,y,z): if has_tile(x,y,z): if z%2 == 0: if not has_tile(x,y,z + 1) and not has_tile(x - 1 ,y,z + 1): (box[x][y][z] as MTile).set_is_on_top(true) else: if not has_tile(x,y,z + 1) and not has_tile(x + 1 ,y,z + 1): (box[x][y][z] as MTile).set_is_on_top(true)
牌堆模式C:检测自己上方四方位是否有牌
1 Cover 4 extends MContainerBase func check_is_on_top(x,y,z): if has_tile(x,y,z): if z%2 == 0:
if not has_tile(x,y,z + 1) and not has_tile(x - 1 ,y,z + 1)
and not has_tile(x,y - 1 ,z + 1) and not has_tile(x - 1,y - 1,z + 1):
(box[x][y][z] as MTile).set_is_on_top(true) else:
if not has_tile(x,y,z + 1) and not has_tile(x + 1 ,y,z + 1)
and not has_tile(x,y + 1 ,z + 1) and not has_tile(x + 1,y + 1,z + 1):
(box[x][y][z] as MTile).set_is_on_top(true)
在Godot中,这三种牌堆模式还可以通过场景节点制作成预制体,这样关卡设计师就可以轻松地制作出美观的关卡了。
简单了解游戏规则后,我们就不难推导出,每个关卡能被通过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每一种图案的总数,必须能被3整除。
实现方法如下:
var tiles = export var initial_tiles = { 0:10,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11:10, 12:10, 13:10, 14:10, 15:10 } func _init: for key in initial_tiles: var num = initial_tiles[key]*3 for i in range(0,num): tiles.append(key) tiles.shuffle
其中字典initial_tiles 的key对应着每一种图案,后面的value对应着这一关该图案出现的“对数”(此处1对等于3个)。
按照value乘以3的数量存入数组tiles(下文称之为:待发牌池),然后把待发牌池中的元素打乱顺序,等待“发牌”。
很多朋友抱怨:“程序员故意挖坑制作死关卡”。
其实不然,他无须故意挖坑,因为这个游戏本身就有很多“天然的坑”,如果不使劲填坑,它们自然而然就属于你了。
而这里就隐藏了几个可致命的坑:乍一看,待发牌池中所有的图案都可以被3整除那么一定可以通关?那可不一定:
只有桌面牌堆中牌的数量和待发牌池牌数一致,所有的牌才能“落地”,而游戏中桌面牌堆到底有多少(层)本身就是个迷。
并且如果没猜错的话,在每一局设计者先要确保牌堆形状好看,然后再使堆牌数和待发池的牌数一致。
二者哪怕差1个,也会造成死局。
上文说了,桌面牌数和待发牌池的牌数一致只是过关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即使该条件满足,如果相对于牌桌上的牌数以及图案数量,窗口牌数太少,也会造成死局。
比如下面这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游戏共有 15种花色,而牌桌上只有这个模式A牌堆,它有90张牌。
那么玩家只要在连续7次拾牌时没有遇到3个相同图案的牌,就“必死无疑”了。
其实这个游戏,一方面要控制关卡的难度,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能通关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至少老王没有想出办法)。
而设计者反其道而行之,(可能)没有花力气去设计算法,把坑留给玩家,得到了极低的通关率,反而制造了话题并形成爆款。
如此说来,这确实是个抖机灵的“设计”。
但老王认为这种“设计”在游戏策划中是不宜被借鉴的,就像现在市面上泛滥的悬疑剧,开始埋坑无数,吊足观众胃口,最后烂尾不了了之一样,长此以往观众(玩家)对于悬疑剧(游戏)的信任感就被消费殆尽了。
洗牌的实现原理很简单,把当前桌面的牌记录在一个数组tiles中,当需要洗牌时,先打乱一下数组中牌的顺序,然后让桌面上每一张牌到tiles中重新取一个值。
再来个眼花缭乱点的动画,还真挺像那么回事儿。
funcshuffle_tiles: tiles.shuffle tiles_index = -1 funcredistribute_face-> int: tiles_index +=1 returntiles[tiles_index]
这里要夸一下Godot Engine,它的很多功能真是方便,比如下面这个str2var它可以简单粗暴地直接把字符串转换成对象类型。
class_nameFileReader staticfuncread(path,default_data): vardata = default_data varfile =File.new file.open(path,File.READ) varcontent :String= file.get_as_text ifnot content.empty: data = str2var(content) file.close returndata
这个小游戏中存在大量的对象间的通信需求:牌和牌之间、牌和牌堆之间、牌和关卡之间、牌堆和关卡之间。
为了快速实现游戏,我大量使用了Godot Engine的Group机制,不得不说Group是Godot Engine最赞的设计之一。
小游戏《羊了个羊》,从策划和开发的角度来看并不困难,然而“瑕疵”竟然能够成为“噱头”,也让人不得不感慨“游戏世界真的一切皆有可能啊”。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