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逊打鸟是一款充满趣味性的过关小游戏,游戏的主角鲁宾逊漂泊在一个孤岛上,他深受空中可恶的小鸟的骚扰,使得他忍无可忍。
为了摆脱这些麻烦,鲁宾逊找来了一个野人伙伴,他们利用木棍击打石子,目标是精准地将空中的小鸟击落。
玩家的任务是帮助他们,这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运用策略。
在游戏中,玩家必须根据最下方"NEXTCOLOR"提示的颜色顺序,以正确的顺序击打小鸟,同时要注意射击次数有限。
这款游戏既考验玩家的反应速度,也考验其判断力,是一场智力与技巧的双重挑战。
鲁宾逊打鸟不仅仅是一款简单的射击游戏,它更是一场对玩家耐心和智慧的考验。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对颜色顺序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在有限的射击次数内,精准地击中目标。
这不仅考验了玩家的手眼协调能力,更是对策略思维的一种锻炼。
游戏中,玩家需要在紧张的氛围中快速做出决策,这无疑增强了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鲁宾逊打鸟通过巧妙地结合了动作与策略元素,为玩家提供了一次充满刺激和乐趣的游戏体验。
游戏中的每一次射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这使得玩家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
通过与野人的合作,玩家需要合理安排射击顺序,有效利用资源,最终达到游戏的目标。
这不仅让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乐趣,更在无形中锻炼了玩家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鲁宾逊打鸟游戏不仅是一款有趣的过关射击游戏,更是一次对玩家智慧和策略的考验。
通过游戏中的互动与挑战,玩家可以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反应速度、判断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无论你是游戏爱好者还是寻求智力挑战的玩家,鲁宾逊打鸟都值得一试。
刚从某地干校返回某市的某三也是射击鸟类的能手,他的技艺高超、精准无比,准确度不亚于某海,同样拥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我在小说《绿柳迎风》中曾描述,六十年代末期,大院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大部分的教职员工和新学员迁移到了某省的某市,一小部分被派往各地支援,还有一部分行政人员和教授去了某地的农场进行劳动锻炼。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这两部分人陆续返回,重新聚集在某市。
某三和某海都是打鸟的高手,他们经常在明里暗里较劲。
下午放学前,他们会从书包里拿出自己打的鸟,放在地上,互相展示,比较数量和质量(比如是较大的鸟还是较小的鸟)。
数量多的人会显得非常得意,而数量少的人则显得有些沮丧。
这种情况就像是大院里的男孩们互相炫耀谁的父亲官职更高,谁家有资格穿某种军装、看某种内部资料一样。
小三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相较于同龄人显得更为成熟和稳重,不太容易融入集体。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打闹嬉戏,不会三天两头惹是生非,而是常常双手插兜,不太理会周围的人。
小三在打鸟时有他的一套规矩,也就是他的战术和原则。
可能是因为跟随父母在某地干校历练的那段波折经历,让他在选择射击目标时有所取舍。
他从不效仿其他男孩那样,射中目标后兴奋地跑过去,双手展开鸟翅,提着鸟尸向人炫耀。
他有一种固执的坚持,坚决不射击某些鸟类,也不射击家鸽和那些从水库飞来觅食的水鸟。
他甚至不射击“伯劳”,他引经据典说“伯劳”就是古诗词中常提到的“劳燕分飞”中的燕。
小三崇拜《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飞石”李清。
有诗赞美李清:
玉蟒飘扬朱缨舞,
轻盈飞动如流星。
不需强弓与硬弩,
何用弹丸和飞铃。
李清以飞石伤人的绝技闻名,百发百中,无人能敌。
可以说,在《水浒》中,李清几乎是无人可挡的存在。
小三一有空闲就在远处摆放瓶盖练习弹弓的精准度,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像李清那样威名远扬的大英雄。
活见久,更让同龄男孩们迷惑不解的是,每到春天的一段时间,他就挂弓封弹,说什么“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冬天可以打鸟。
刮白毛风季节,屋外的温度低到泼一盆热水,落在地上已经成了冰块。
我们冻得牙齿“咔咔”响, 头戴栽绒护耳棉军帽,双手对叉揣进袖管。
罗三则光着头、撸袄袖,手提弹弓、脚踏积雪, 一路仰脸往树上瞅。
打鸟讲究个心细耐恒。
有经验的打鸟者都清楚,麻雀在夜晚视力很差,尤其是被手电筒光照射时,它们会呆立不动。
我曾经和某位伙伴在夜晚一起行动,我负责用手电筒照向树上,他则轻巧地靠近,拉紧皮筋,从下往上瞄准树上的麻雀。
夜晚时分,树枝上挤满了栖息的麻雀,击中一只后,其他的会惊慌地跳动,但只是挪动位置,并不会飞走,它们的小脑袋不停地转动,似乎并不在乎我们的存在。
我从不同的角度再次定位并照射到鸟儿,他则顺着手电筒的光柱弯腰瞄准。
射击时力度的控制非常关键,如果力度太小,麻雀不会立即坠落,而是带着伤飞走,可能就找不到了;如果力度过大,泥丸可能会把小鸟的身体打得粉碎,失去了食用的价值。
因此,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会轻易释放皮筋。
看着他左右观察,尽量靠近目标,拉开皮筋又放下,再次靠近,我的手心出汗,比他还紧张。
跳跃躲藏,寻找最佳视角;突然放手,石弹如蝗虫般飞出。
每发必中,仿佛用筷夹菜一般简单,“噗噗噗”地连续射击近一小时,收集了半书包的死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平时无鸟可打的时候,某位伙伴也会“嘭嘭”地空拉弹弓,射向空气,以此来练习手感和准确性。
那些往事如同被施了魔法,充满了无法抑制的野性乐趣。
至今,我对那位伙伴打鸟时所展现出的理念、眼神和身体语言中的强大张力,仍然记忆犹新。
他的父亲是一位资深的英语教师,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家庭教育严格,绝不允许他带着打死的鸟回家烹饪。
因此,每次放学快到家时,他都会把书包里冻僵的死鸟全部倒出来,分给同伴。
他打鸟纯粹是为了享受射击的乐趣和技巧,即使没有肉吃,也感到非常快乐。
对此,我也有深刻的体会,瞄准兔子开枪的那一刻,心中无杂念,什么都忘记了。
那种快乐和释放的感觉,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打鸟时也发生过一些尴尬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晚上,我们两人在某个单位食堂和西边靶场之间的树林附近徘徊。
我的伙伴一箭双雕,射中了两只鹌鹑。
一只很快就被找到了,另一只却落在了食堂旁边的化粪池边,如果没有意外,那晚我们应该会有不错的收获。
由于雾霾太重,我视线模糊,摸黑去捡鸟,一不小心就像踩到了香蕉皮一样,双脚滑倒,整个人四仰八叉地跌进了粪池,鞋子和衣物都被新鲜的粪便浸透了(那时候的旱厕旁边都有一个化粪池),粪水带着冰碴子,浸到了我的腰。
如果不是我反应快,用手撑住了粪坑的边缘,并大声呼救,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并拉了上来,那次我可能就真的遭遇不幸了。
场面非常尴尬,我的伙伴一开始也愣住了,但回过神来后,他还是很够朋友,帮我脱掉了湿透的裤子和棉鞋,把他的棉裤给了我穿,自己只穿着单薄的秋裤。
尽管身上的味道让人难以忍受,我并没有感到沮丧,因为当时食堂的值班人员看到我满身的粪便,开玩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
我当时想,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后怕,但又忍不住觉得好笑。
在六、七十年代,男孩们用弹弓打鸟的快乐时光是难以忘怀的。
孩子们天真,弹弓的威力强大,危险系数高,容易惹祸,无论是打鸟、打鸡还是打路灯,邻居们多有抱怨,街道办事处也多次制止,家长们也严格禁止。
危险总是和兴趣紧密相连,弹弓对男孩们的吸引力就像禁果诱惑着夏娃一样,家长的打骂根本无法阻止孩子们释放激情和勇气,享受游戏和专注。
时光飞逝,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
如今,我的一个伙伴已经成为了一所中学的严肃校长,另一个伙伴成为了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不知道他们回忆起小时候提着弹弓打鸟的趣事时,是否还能想起那些日子。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贪婪食鸟兽”的需求已经消失,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弹弓打鸟的游戏已经不复存在。
玩弹弓练准头的游戏,被一些“弹弓爱好者”发扬光大。
他们玩弹弓不打鸟,而是将弹弓射靶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弹弓竞技比赛,吸引了众多弹弓高手同台竞技,展示了弹弓射击的魅力和参与者的热情。
我们称这些人为“童年记忆的追寻者”,这是后话了。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