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指趣的意思是什么(荀子论“学”)

2025-01-30 19:58:31|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指趣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中,“指趣”一词频繁出现,它通常表示宗旨、意义或意图。

例如,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提到,《六略》收录了万三千篇文献,尽管不是全部可见,但其宗旨和意义可以大致推测。

此外,“指趣”还被用来形容个人的志趣。

唐代的《旧唐书》记载,皇帝在评价李训时,对其志趣表示赞赏。

同样,晚唐时期的诗人齐己在《赠白处士》一诗中,用“指趣似禅师”来形容一个处士的言行举止。

在描述意图方面,“指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书》记载,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人们起初并不清楚敌人的意图,因此采取了观察和准备的策略。

同样,《南齐书》中提到,当萧遥光集合士兵时,街道上的居民对这种异常举动感到困惑,也不清楚敌人的意图。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指趣”还被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周书》中记载,当文帝观察某人的行为时,他认为对方的行为并不符合常理,因此怀疑其可能有其他图谋。

由此可见,“指趣”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描述了事物的本质和意图,还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指趣的意思是什么(荀子论“学”)-第1张图片-拓城游

荀子论“学”

崇“学”重“教”是儒家的重要精神传统。

儒家从其创始人孔子开始,即把“学”作为涵养德性,养成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

作为反映夫子言行、事迹和思想的主要经典著述,《论语》以“学而”开篇,或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

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发展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

《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

不仅如此,荀子还继承发展了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主张,从礼学的维度拓展和深化了儒家的“学”论思想。

细细品读《荀子》,我们认为,荀子论“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尤其值得深思、体味和借鉴:

其一,学以“成人”。

所谓学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

荀子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荀子·劝学》)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

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己,“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此之谓也。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

所谓“学至乎礼而止”,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

由此,以“礼”论“学”,以“学”论“礼”,构成了荀子“学”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

清人王先谦言:“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

”(《荀子集解序》)可以说,不从礼学悟入,实难得荀子论“学”之真义。

荀子认为,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人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

因此,在他看来,“学”若“不道礼宪”,而仅“以诗书为之”,根本不得要领。

他说:“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荀子·劝学》)荀子将“学”之内容约之于“礼”,而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意在此也。

其三,学至于行之而止。

所谓“学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强调对“礼”的躬行和践履。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荀子·儒效》)对于“礼”,荀子认为,不仅要“知”,更要“行”,故曰:“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

”(《荀子·大略》)而对于“礼”的学习,他强调要“一可以为法则”,使“礼”成为吾人立身行事、应对进退的规范和准则。

由此,在荀子那里,“学礼”就不仅是知识论意义上追求知识、发展智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论意义上修养人格、涵养德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礼”其实应是“知礼”与“行礼”相统一的完整过程,“知礼”虽是“行礼”之基础,然后者显然更为荀子所看重。

因为“学礼”若仅限于知识讲求的层次,而不能将之付诸力行,那它便没有修身的意义可言。

荀子认为,“学”必至乎“礼”而止,而“礼”必有所“履”,果如是,其所谓“学至于行之而止”,不难明矣。

其四,学至乎没而后止。

所谓“学至乎没而后止”,就是强调“学”的过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

《劝学》篇开宗明义即曰“学不可以已”,所要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学”为何不可以已?荀子认为,“学”之目的在“成人”,而“成人”对于每个人来讲无疑都是终身性的修养课题。

他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荀子·劝学》)荀子以“积”论“礼”、以“积”论“学”,又明确提出“学至乎没而后止”,正是要着力论证和表现“学礼”的不可间断性。

其言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又云:“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荀子·儒效》)荀子主张“积善成德”“积而为圣”“积礼义而为君子”,认为只有通过“积善”“积礼”“学礼”的长久努力,才能养成德性,成就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

综上所言,荀子以“成人”、至礼而止、至行而止、至没而止等重要命题来论“学”,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孔子、儒家的“学”论思想。

荀子对“学”的论说告诉我们:“学”是认知和实践以“礼”为主要内容的人道规范,从而养成君子、圣人之理想人格的长久过程。

荀子论“学”,彰显了儒家的道德本位立场,揭示了外在规范和约束之于德性养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德性养成的过程性和持久性。

时至今日,荀子的“学”论思想,对我们治学、修身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