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里的冬藏开始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的冬藏开始于立冬。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是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割谷物,冬天贮藏粮食,后引申为形容一年的农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里的冬藏开始于
立冬于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自此之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荔枝新闻北京工作部记者/刘辛
12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至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明天就是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以后人体阳气开始慢慢恢复,要顺应规律,遵循“冬藏”的原则,用科学的养生方法调护身体机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要做好防寒保暖。
对于既往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
雨雪天气容易导致摔伤、骨折的发生,外出时要注意防滑防跌倒,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户外停留。
那么,什么是“冬藏”?藏的又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朱立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他表示,中医比较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界关系非常密切。
所谓“冬藏”其实是顺应冬季自然界闭藏的规律,所以叫“冬藏”。
关于“藏”什么?朱立国介绍,第一是藏精,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纳气,冬季比较注重养肾和固精,可以使人体的精气内聚,为来年的生机勃发奠定基础。
冬天人体的阳气是内收的,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储存能量。
第二是藏神,冬季应宁神静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以防止阳气过度外泄。
冬季昼短夜长,人的情绪特别容易低落,这时可能要更注重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安宁,也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
关于养生,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包括核桃、黑芝麻、枸杞、桂圆、羊肉等比较温热的食物,更容易补肾助阳,但是吃多了容易产生内热、燥热,所以要配合比如萝卜、白菜等时令蔬菜,减少内热的产生,避免过度温补而造成的燥热。
在起居方面,强调在冬季尽量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阳气,晚起可以固守阴气。
睡前可以选择泡脚,用37度、38度的温水,泡10-20分钟,这样有利于睡眠和气血畅通。
在运动方面,朱立国表示,在冬季不宜做剧烈活动,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比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这些功法都是身心同调,一方面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对心情心态也是一个调整,这种温和的运动是比较好的。
此外,中医认为天气太冷不太适合开展运动,要等待太阳出来以后开始运动,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不能动作太大、大汗淋漓,阳气容易外泄,对身体不利。
此外,朱立国还推荐了一些中医传统的保健方法,比如艾灸、穴位按摩等。
艾灸可以选择腹部的一些穴位,包括神阙穴、关元穴,还有比较常用的足三里。
可以通过这些穴位的按压、艾灸等,疏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
来源: 荔枝新闻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