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叶橙的产地是湖北秭归县马溪村。
2.“峡橙三秀”这一称呼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是指桃叶橙、脐橙和锦橙这三种橙子。
3.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专家发现夏橙的品质优于锦橙,因此“峡橙三秀”变更为桃叶橙、脐橙和夏橙。
4.进入2000年左右,桃叶橙、脐橙、夏橙和锦橙被合称为“峡橙四秀”。
5.桃叶橙这个品种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普通实生甜橙的老树中选育出来的。
6.在桃叶橙品种中,“桃叶橙8号”和“桃叶橙18号”被认为是最优秀的。
7.上世纪六十年代,柑橘专家章文才在湖北秭归的考察中发现了这两个品种,并在后来的研讨会上介绍了它们。
8.桃叶橙8号和桃叶橙18号因其优异品质而受到关注,曾在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优质水果产品”。
9.此外,它们还在1995年和1997年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和“名牌产品”的荣誉。
10.桃叶橙以其薄皮、多汁、甘甜可口的果肉以及浓郁的果味香气而受到认可。
11.桃叶橙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叶子形状类似桃叶。
12.该品种的果实呈近圆形,果皮橙红且光滑,适合在山地地形中种植,每年十一月进入成熟期。
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晨,不过二十岁的屈原在一眼山泉边洗罢手与脸,正好了衣冠,穿过满山的橘树林,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香溪河边,一路向着楚国都城方向走去。
他一定不会想到,这眼山泉形成的水池,会成为一处名为“照面井”的古迹。
他更不会想到,当时还瘦小酸涩、布满黑点的橘实,在两千多年后,会繁衍出上百个品种,它们像流动的黄金,遍布每一处山岭,给家乡父老带来财富。
那是秋尽冬初之时,我来到屈原故里,长江边上的秭归县。
驶出县城,车子就穿行在橙林之中,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都是满眼摇曳的金色。
车辆在一处江边观景台停下——其实,观景台是多余的,沿江农家的每一扇窗下,壮观的江景都如同巨幅山水画一般。
岸边种得密密麻麻的橙林里,那根根枝条,正被沉甸甸的橙子压得向江面低垂。
才知道,当地一年四季都有橙子成熟,如四五月的春橙伦晚,六七月的夏橙,九十月的秋橙九月红,十一、十二月的桃叶橙、纽荷尔、长红橙,还有从冬季一直到来年二三月皆可采摘的红肉橙。
这也意味着,在秭归县域,随时都有橙子可摘。
在秭归的上百个橙子品种中,有些品种是必须提及的。
比如桃叶橙。
它果肉细腻,纹理美观,吃到嘴里毫不留渣,果肉果皮都带有玫瑰香,堪称橙子里的贵族,每年还没成熟就被订购一空,本地人都难得吃上。
在屈原镇的桃叶橙母本园里,当地友人告诉我,这种橙子的叶子刚长出来时修长如桃树叶,于是得名桃叶橙。
且不说屈原时代,据《中国民俗志秭归卷》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地的柑橘种植仍是顺其自然,没什么科技含量。
因为果实品质欠佳,不但鲜有外地人问津,当地人也不爱吃。
后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的专家重新选种引种,提纯选优,才让柑橘的品质有了飞跃,形成了口味各有特色的柑橘大家族。
秭归人是心怀感恩的,在当地,章文才、邓秀新等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几乎和屈原一样家喻户晓。
在秭归人眼中,橙子已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把橙皮切成丝,既可拌成凉菜,又可热炒,满室橙香;用橙树枝、橙子皮熏制出的腊肉,是腊肉中的精品,颇受各地吃货的追捧;到了本世纪初,土法家酿的橙酒、橙醋,已形成产业。
长江边的杨家龙村是个种橙大村,我们在村里遇到一位从澳门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直播,帮助村民外销橙子,镜头里是江边大片大片的橙林。
在一户人家门外不起眼的角落里,我见到一条落满尘土的渔船。
村里很多人家世代以打鱼为生,近年来为了保护长江生态,当地实施禁渔政策,渔船没了用武之地。
渔民们没有想到,转做橙农之后,这一颗颗金色的果实让他们收获了更多的财富。
来到秭归,屈原庙自然是要拜谒的。
那天,当地的诗人在此集会,祭拜先哲,切磋诗艺。
千百年来,读诗、写诗的传统,在屈原的家乡延续了下来。
沉郁齐整的诵读声伴着江水,浮动在山顶的空气里。
庙外有一座巨大的雕像,那是屈原正眺望着故土。
他衣襟飘扬,眼神慈悲,目光所及,正是一片片漫无边际、金黄灿烂的橙林。
这橙林,不正是一篇写在秭归的大地之上,写在高山流水之间的《橘颂》吗?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9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