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正文

古人上班打卡叫什么名字(聊聊古代打工人)

2025-02-17 22:02:20网友

古人上班打卡叫什么名字

古人上班打卡叫“点卯”。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这个时间段一般为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

而且官署衙门通常在卯时开始办公,会清点人员是否到齐,叫“点卯”,若需签到,则称为“画卯”。

上朝之后就清点人数,所以也叫点卯,和我们现在的上班打卡一样。

后来也形容上班应付差事、作事敷衍的人。

《诗经·齐风·鸡鸣》写着:“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意思是:“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

”那么古代公鸡打鸣是几点?非常早,是凌晨5点。

所以住得离皇宫比较远的官员,可能凌晨3点就得起床了,整理仪容,吃完早点,赶紧出门上朝去。

大画家赵孟因打卡迟到挨过板子

如果太早起不来,偷个懒多睡一下迟到一会儿可以吗?在古代,迟到可是大错,甚至是一种违法行为。

扣工资算是很轻的,一般要挨板子,重则被革职,甚至可能坐牢。

假如有事不能上朝,就得和现代人一样写假条,提前告知,在花名册上注明原因,这才算完整的流程。

迟到的苦头很多人都吃过,鼎鼎有名的元代画家赵孟,在尚书省任兵部郎中时,就由于上朝迟到被打了板子。

《元史·赵孟传》记载,赵孟跟丞相哭诉之后,后来改为低级官员迟到缺勤才打屁股,像他这样的中高级官员可以豁免。

赵孟的这顿板子没白挨,也算是为自己的同僚争到了一些好处。

古人上班打卡叫什么名字(聊聊古代打工人)-第1张图片-拓城游

聊聊古代打工人

不论做什么工作,为生活奋力打拼、挥洒汗水的形象,自古有之。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描述打工人的点点滴滴,十分生动。

比如《诗经·式微》中就吟道: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古人上班打卡叫什么名字(聊聊古代打工人)-第2张图片-拓城游

现在我们形容什么事物逐渐走向没落,就可以形容它是“日渐式微”,而“式微”这个词,就是从《诗经》中来的。

“式”,在诗的原意里只是一个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在的内涵,就是发出了一声感叹。

“微”,是天色幽微黑暗的意思,也就是说时间已经很晚了。

为什么要发出感叹?因为感觉工作太辛苦,总是在加班,总下不了班、回不了家,所以在诗的开篇说“式微,式微”,先是发出两个叹息,叹了又叹。

紧接着又反问:“胡不归?”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为自己要“打工干活”啊,所以不得不早出晚归在露水中辛苦、尘霜满面在泥路上辛劳。

从仕为官的“打工人”,同样得早出晚归。

古代官员上班叫“点卯”,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官署会在那时查点上班人数。

因此官员们每天一早起身后,就要披星戴月地往官府赶。

白居易曾作一首《晚归早出》诗,道出上班赶路的辛苦:“筋力年年减,风景日日新。

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

”偶尔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也会放假,叫“放朝”。

放朝的消息是靠敲鼓通知大家的,有些住得远的官员,难免听不到。

韩愈曾在一个暴雨突降的早晨赶去上班,半道上才知道放假的消息,一身狼狈回到家后,便写诗向朋友吐槽:“放朝还不报,半路蹋泥归。

杜甫在华州担任司功参军时,也曾作诗诉说工作不易。

一来工作条件极差——“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二来工作压力极大——“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逼得他几近疯狂,大叫道:“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南面山沟的青松下要是结了厚冰,让我赤脚踩踩该多好。

古人上班打卡叫什么名字(聊聊古代打工人)-第3张图片-拓城游

网友自制“打工人”表情包

工作这么辛苦,难免有人开启“胡不归”的发问:为什么不归家呢?当然有人一甩手回家不干了。

但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是极极少数。

更多人,选择辛劳奋斗、选择默默坚持,选择为实现忧国忧民的理想志向而始终不放松。

的确,学习工作虽辛苦,抱怨、逃避却不可能是解决之道。

倒是古人一些肯于夜以继日、夙兴夜寐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激励,提醒我们不该浪费青春一回、不该蹉跎人生一次。

比如,说起古人眼中的“模范打工人”,就不得不提“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禹和工人们一起,扎在黄河流域,开凿山体,改善土质,挖通水渠,一干就是13年。

而也曾写诗吐槽工作辛苦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被弟子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形容其读书的场景:只要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可见他是何等辛劳了。

又如,在古代,有一种枕头叫做“警枕”,也叫“醒枕”,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19年间,用的就是它。

听名字就知道,这枕头肯定是舒服不了。

不错,这种枕头说白了就是一截圆木头,有些圆木两头还会挂上小铃铛。

人躺在这样的枕头上入睡,本来就不可能睡得踏实,如果一翻身,枕头上的铃铛还会把人吵醒。

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其实,这就是有志之士自己给自己主动加码,提醒自己人生苦短,强迫自己千万别贪睡、别浪费光阴。

他们让睡梦里的休息时间能短则短,让学习工作奋斗的时间能长则长。

夙兴夜寐、朝乾夕惕的精神,反映了对于人生苦短的紧迫感、对于理想事业的向往奉献。

如果你也曾立下远大的志向,那么,“式微式微”的感叹,就是奋斗路上的扬鞭。

毕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正是由一代又一代在“苦水中发光发热”的劳动者创造和传承的。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

来源: 廉洁长沙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 

精选手游 MORE +

相关资讯MORE +

好游安利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