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制作技艺(苗族手工红糖制作技艺)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项技艺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尤其是施秉县的苗族手工红糖制作技艺,享有盛誉。
苗族手工红糖制作技艺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料:选用新鲜收割的甘蔗,一般在秋季,当甘蔗长到1.5米左右时进行收割。
2.榨汁:将收割的甘蔗切段,放入甘蔗榨汁机中,榨出甘蔗汁。
3.煎熬:将甘蔗汁倒入铁锅中,用柴火或煤火加热,并不断搅拌,防止焦糊。
随着加热,水分逐渐蒸发,糖的浓度逐渐提高。
4.搅拌:在煎熬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使糖汁均匀受热,同时也能让糖汁中的气泡逸出,避免形成糖块。
5.风干:将熬好的糖汁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取出已经成型的红糖块,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进行打磨和切片。
苗族手工红糖制作技艺全程手工制作,技艺独特,对制作者的技能要求很高,需要掌握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这种技艺制作出的苗族手工红糖,具有浓郁的焦糖香味和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苗族手工红糖制作技艺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还蕴含着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苗族手工红糖制作技艺,其他地区的红糖制作技艺也同样被传承和保护。
例如:1.福建省传统红糖制作技艺。
福建省是中国著名的红糖产地之一,尤其是福鼎市生产的红糖,因其品质优异而闻名。
2.浙江省义乌市传统红糖制作技艺。
义乌市的中国红糖制作技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3.云南省施甸县传统红糖制作技艺。
施甸县的红糖制作技艺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这些红糖制作技艺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技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的西北部,树桔村宛如一颗遗世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片土地不仅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传统手工红糖制作工艺,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古法手工红糖制作第四代传承人余正飞,无疑是这一传统技艺的灵魂人物。
这位 1990 年 08 月 08 日出生于树桔村田尾巴小组的年轻人,自小就浸润在红糖制作的甜蜜氛围中,跟随父亲潜心研习,将从甘蔗压榨到起沙成型的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成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承者。
寒冬腊月,正是树桔村制糖的繁忙时节。
走进糖房,热气腾腾,弥漫着浓郁的蔗香,余正飞和几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正忙碌其中。
余正飞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详细解说着制作红糖的工序:
余正飞:“总的有五个步骤。
第一是压榨,榨汁之后过滤,过滤之后再熬。
第一口锅是甘蔗水,煮涨之后把第一次的杂质去掉,我们再下入石灰,这个红糖没有石灰是做不了的。
石灰下到锅里,差不多的话,我们就到第二口锅,杂质大部分的话已经去除了,这是少一部分的,我们把它去除之后,我们怎么来判断这个好还是不好,就是他煮起来的气泡比较均匀,还有比较那个透亮,看着就可以了。
”
“第二口我们就把它并到第三口跟第四口第五口,因为这一口弄完之后,那一口的要并过来,我们又要把新榨的甘蔗水放到第一口去,撵着撵着的做出来,然后到这里熬的差不多还会有一些少一部分的杂质,然后我们把它又去除一部分,又把这一口的并到前面两口,这样一直按这个程序,一直撵着撵着的做出来。
煮到第三口第四口跟第五口的时候,差不多的话它有这个粘稠性,要并锅,就要加那个花大麻油,再并到第五口锅。
我们要判断他怎么来出锅的话,我们这里就是叫水冰糖,拿一桶水来,把这个手掌到锅里面抓,抓了放在这个水冰一下,如果他是软的,中间有一点脆的感觉的话,这个糖就是可以出锅了。
出锅的话,我们就到这个钢箔里面就起沙了,用棍子搅一下,要搅两次,第一次是叫醒缸,就是随便搅拌一下,你要看着这个糖它可以长起来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再用那个搅拌,搅到它不可以涨起来之后,我们再倒入那个模具里面就可以了,起沙之后下一步就是用我们自制的这个糖勺舀了之后,放到这个木制的模具里。
做树桔红糖的最后一步脱模,这个木制模具翻过来,就用锤随便敲一下糖就出来了。
”
树桔村的红糖制作历史悠久,传统手工方式曾以耕牛为动力,石撵压榨,多锅熬制,凭借着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手艺,产出的红糖声名远扬。
然而,时代的浪潮也曾给这一传统技艺带来冲击,改革开放后,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致使许多传统手工糖房逐渐荒废。
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返乡劳动力增多,红糖产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主持人: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金沙江的江边,和余老师呢来聊一聊咱们这个,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乡村振兴的一款产品。
咱们这个红糖带动了周边多少村民增收致富呢?
余正飞:我们这里带动了就是200多户,然后的话种植甘蔗现在面积达到200多亩,年产量的话在个五六十吨,因为总的来说的话,如果全部弄完的话,因为有一部分劳动力的缺陷,有些他就不做红糖,就直接把甘蔗就卖了。
如今,树桔红糖制作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也积极创新发展。
动力上以耕牛撵榨为主,辅以机榨提高效率;燃料改用木柴,更加清洁环保;还建设了五锅熬制的两条生产线,日产红糖量可达 400 公斤。
而且,树桔红糖始终坚守品质至上的原则,采用新鲜甘蔗压榨,遵循古老工艺,坚决杜绝任何添加剂,通过科学种植方法确保甘蔗的出糖率,其口感醇厚香甜,具有良好的活血补血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树桔传统手工红糖制作技艺历经三代传承,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和民俗文化之中,成为了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地域文化的象征。
在当今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愈发重要,余正飞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
他不仅专注于自身技艺的精进,还积极投身于传承事业。
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余正飞在村里免费教授红糖制作技艺,耐心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着每一个关键步骤和技巧,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树桔村的传统手工红糖。
在余正飞等传承人的坚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树桔村传统手工红糖正逐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甜蜜传奇。
目前,余正飞已被列为东川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且正在积极向昆明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也为树桔村传统手工红糖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树桔村传统手工红糖必将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记者:唐啟荣、廖汉美、温兆禄、张怡(实习)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