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拨鼠在气温长时间低于10度时,会进入自然冬眠状态。
在冬眠前,它们会从夏天开始每天摄食大量脂肪食物,以储存能量。
当成功挖掘好地洞后,它们便进入冬眠。
2.土拨鼠的冬眠期长达六个月,直到气温回升至12度时才会逐渐苏醒。
3.在冬眠前,土拨鼠会挖掘地洞,并找来大量干草铺在洞内。
冬眠期间,它们会一直躲在洞内,不进食也不饮水。
4.土拨鼠不会储存食物,而是在夏末秋初直至冬眠前,每天都摄入大量富含脂肪的食物,以备冬眠期间使用。
5.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度以下时,土拨鼠会进入自然冬眠状态,这个过程可以持续六个月,期间它们不需要饮水和摄食。
气温回升至12度时,它们会自然苏醒。
动动手指,马上点个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上,蓝天白云之下,碧绿的草甸如同柔软的地毯,一直铺展到天际,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旱獭,它们圆滚滚的身体,毛茸茸的尾巴,再加上那双乌溜溜的眼睛,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每当阳光洒满高原,它们就会从洞穴中探出头来,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悠闲的时光,有些胆大的旱獭,甚至会主动靠近游客,用两只前爪合十,做出“祈祷”的姿势,仿佛在祈求着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小家伙的“祈祷”动作
,常常会逗得游客们哈哈大笑,纷纷拿出饼干、水果等食物来“施舍”,而旱獭们也会毫不客气地接过食物,
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那副满足的模样,更是让人心生怜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些看似呆萌无害的“祈福者”,真实身份却鲜为人知,它们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土拨鼠”,
而是一种与之相似的,
但更具危险性的动物——旱獭,它们身上,隐藏着一种致命的秘密,一种足以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险病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旱獭和土拨鼠
,虽然外表相似,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
旱獭属于松鼠科-旱獭属,体型较大,最大能长到60厘米,体重可达十斤,
像一只胖乎乎的兔子,而土拨鼠则是松鼠科-草原犬鼠属,体型较小,最大也不过四斤左右,长度只有35厘米
除了体型上的差异,旱獭和土拨鼠的生活习性也有很大区别,旱獭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地区,而土拨鼠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大草原,旱獭会在冬季冬眠,而土拨鼠则不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旱獭是一种穴居动物,它们喜欢在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坡地上挖掘洞穴,这些洞穴深达两三米,总长度可达十几米,内部结构错综复杂,如同一个地下迷宫,旱獭的洞穴不仅是它们的住所,也是它们的“避难所”
旱獭的洞穴,往往会吸引其他动物的“光顾”,一些地栖的鸟类,会将旱獭的洞穴作为自己的栖息场所,而青藏高原上的荒漠猫、藏狐、兔狲等中小体型的动物,也会“征用”旱獭搬家后空下来的洞穴,甚至会直接将旱獭吃掉,霸占它们的“豪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年将近入冬的时候,旱獭们就会开始为冬眠做准备,它们会四处寻找食物,把自己吃得胖胖的,储存足够的能量,它们还会清理爪子,梳理毛发,保持卫生和健康,以防止在冬眠期间受到细菌侵害
一切准备就绪后,旱獭们就会进入主洞,用干草、湿泥和粪便等将洞口堵住,然后开始长达半年的冬眠,在冬眠期间,旱獭的新陈代谢会降到最低,心跳和呼吸也会变得非常缓慢,仿佛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
,旱獭们才会从睡梦中醒来,
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结束冬眠后,旱獭们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繁殖后代
旱獭的繁殖能力并不强,雌性旱獭一年只生育一次,每次产崽4-6只,为了争夺配偶,雄性旱獭之间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它们会后腿直立,用前爪互相推搡,甚至会用牙齿撕咬对方,直到一方认输为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旱獭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它们会细心地照顾幼崽,直到小旱獭能够独立生活为止,即使在旱獭妈妈的精心呵护下,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幼崽能够存活下来
在过去,旱獭因为其毛皮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杀,旱獭的毛皮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帽子等,其肉可以食用,脂肪可以入药,被称为“雪猪油”,具有祛风湿、解毒、止痒的功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们渐渐发现,旱獭虽然浑身是宝,但却隐藏着一种致命的危险——鼠疫,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黑死病”,在历史上曾多次爆发,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旱獭是鼠疫的主要宿主之一,它们身上携带的鼠疫杆菌,可以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人类一旦感染鼠疫,就会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出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防止鼠疫的传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旱獭,在进入旱獭活动频繁的地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例如穿长衣长裤、喷洒驱蚊水等,如果发现旱獭出现异常情况,例如行动迟缓、精神萎靡等,要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青藏高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如果你在草原上遇到一只旱獭,并且它对你“祈祷”,那么你将会得到幸福和好运,这个传说,为旱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它们成为了高原上的一种“吉祥物”
许多游客,在第一次见到旱獭的时候,都会被它们憨态可掬的模样所吸引,忍不住想要靠近它们,甚至想要摸一摸它们,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旱獭是一种野生动物,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和细菌,对人类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鼠疫
,这种曾经被称为“黑死病”的可怕瘟疫,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在中世纪的欧洲,
鼠疫的爆发,导致了数千万人死亡,整个欧洲大陆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而旱獭,正是鼠疫的主要宿主之一,它们身上携带的鼠疫杆菌,可以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引发致命的疾病,即使在今天,鼠疫仍然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每年都会有零星的病例出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
,为了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我们必须与旱獭保持安全的距离,不要因为好奇或者怜悯,
而去靠近它们,更不要去捕捉、饲养或者食用它们
在青藏高原旅行
,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才能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旅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旱獭
,这些生活在高原上的小精灵,
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法则,我们应该尊重它们,保护它们,与它们和谐共处
不要让我们的好奇心和无知
,
成为伤害它们,甚至伤害我们自己的利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让旱獭和人类,都能够在这片蓝天下,自由自在地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护旱獭,也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旱獭的知识,了解它们的习性、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鼠疫等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
,
应该加强对旱獭栖息地的保护,
定期进行鼠疫监测,并向公众普及鼠疫防控知识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购买、不食用旱獭制品,不捕捉、不接触旱獭,发现病死旱獭要及时报告,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做好个人防护,才能有效地预防鼠疫的发生
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
人类和野生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旱獭的故事,也提醒着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才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像旱獭一样,看似普通却充满奥秘的生物,它们的存在,丰富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
,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保护野生动物,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打击非法捕猎和贸易行为,我们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来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