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陀螺是世界级非遗项目。
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申报的打陀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陀螺是一项深受云南省各族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流传于云南省各个州(市)。
每逢春节、元宵节、二月八等节日,各村寨都举行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打陀螺活动。
2021年6月,云南省申报的打陀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995年,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中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
打陀螺比赛有单人对打、双人对打、多人对打数种,并有具体要求和规范记分方法。
制作材料
陀螺有木制、竹制、石制、陶制及砖瓦磨成的。
近代的木制陀螺在接触地面的尖底部多加铁钉或钢珠,以减少摩擦。
各地对陀螺有不同的称呼,如“地黄牛”、“老牛”、“牛牛儿”、“菱角”等。
由于抽陀螺的趣味性强,尤其在中国北方各地,一到冬天河湖湾坑冻上厚冰之后,更吸引着众多的少年儿童到冰上去参加这一活动。
早在10世纪以前,中国的这种传统民间儿童游戏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并流传至今。
昨日,国务院正式公开发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名录,云南19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上榜;扩展项目名录140项,云南4个项目上榜。
其中,都玛简收、独龙族民歌、阿数瑟、宣抚司礼仪乐舞、傣族白象马鹿舞、昭通端公戏、白族吹吹腔、大本曲、打陀螺、佤族织锦技艺、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矻扎扎节、特懋克节、三多节、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阔时节、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等19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童谣(纳西族童谣)、玉雕(腾冲玉雕)等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本报记者 朱婉琪
来源: 春城晚报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