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22:31:33|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描写冬季美景的古诗是:“雪晴云淡日光寒”,出自清代郑板桥的《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季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
一、《山中雪后》原文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二、《山中雪后》的词句注释
①檐流未滴:屋檐上的冰柱未融化。
②清孤:凄清孤独。
③等闲:寻常、一般。
三、《山中雪后》的译文
早晨起来一开门,只见大雪满山,晴空万里,洒在积雪上的阳光也略带寒意。
房檐的积雪尚未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封冻。
这种清冷、孤寒的气氛,很是不寻常啊!
《山中雪后》的作者简介和成就
一、简介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二、成就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入手。
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
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
”
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大寒已过,冬天将尽,一年也要接近尾声了。
暮冬是浪漫的季节,漫天雪花,飘香梅花,温暖这个冬天。
在这冬将暮时,欣赏最美的冬日景色!
暮冬愈暮 年愈近,十二首冬暮的诗词,写尽了冬天的诗情画意!
冬暮野寺
唐-任翻
江东寒近腊,野寺水天昏。
无酒可销夜,随僧早闭门。
照墙灯影短,着瓦雪声繁。
飘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
冬暮城西晚眺
唐-罗隐
谬忝莲华幕,虚沾柏署官。
欹危长抱疾,衰老不禁寒。
时事已日过,世途行转难。
千崖兼万壑,只向望中看。
冬暮山舍喜标上人见访
唐-黄滔
寂寞三冬杪,深居业尽抛。
径松开雪后,砌竹忽僧敲。
茗汲冰销溜,炉烧鹊去巢。
共谈慵僻意,微日下林梢。
冬暮送人
唐-尚颜
长安冬欲尽,又送一遗贤。
醉后情浑可,言休理不然。
射衣秦岭雪,摇月汉江船。
亦过春兼夏,回期信有蝉。
冬暮
宋-白玉蟾
风落松梢雪,山收竹外烟。
清吟凝醉眼,独立耸新肩。
冬暮客中
宋-王镃
典尽寒衣未得归,客囊惟有带来诗。
夜深月照回家梦,怕杀梅花笛又吹。
冬暮郊居
宋-魏野
村落欲黄昏,寒云片片凝。
隔城钟似磬,远岫烧如灯。
名利堪弹指,林泉但枕肱。
何由遂闲散,自喜本无能。
山村冬暮
宋-林逋
衡茅林麓下,春色已微茫。
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
樵期多独往,茶事不全忙。
双鹭有时起,横飞过野塘。
乙亥冬暮晓行
清-曹尔堪
风欲静,冻交加。
冰啮霜痕阁岸斜。
流水无声波不起,冷烟微月写轻霞。
壬辰冬暮
清-方澍
泠泠曲港水始冻,黯黯平沙瘴不开。
一市惊哗晓寒重,玉龙白战海南来。
冬暮村居杂咏,寄叔白
清-李宪噩
寂寞应甘分,清泠味若何?
四时欲行尽,一岁又闲过。
夜雪晓方觉,朔风晴更多。
寻常闭门坐,抱膝自吟哦。
少年游-冬暮
清代-李雯
绿窗烟黛销眉梢,落日近横桥。
玉笛才闻,碧霞初断,赢得水沈消。
口脂试了樱桃润,馀晕入鲛绡。
七曲屏风,几重帘幕,人静画楼高。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