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哪些(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

2025-02-24 20:15:13|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哪些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凉友、摇风、仁风、便面、屏面等。

1、凉友

凉友指扇子的别名。

白居易曾经在诗中这样写道:“一扇足风凉,堪同簿簿子”。

“凉”指的就是扇子。

2、摇风

摇风是扇子的别称。

李峤曾经在诗中这样写道:“动摇生野雾,洒洒静尘襟”。

其中的“摇”指的就是扇子。

3、仁风

宋代柳永在《永遇乐》词之二中这样写道:“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

其中“仁风”指的就是现代的扇子。

4、便面

便面是扇子的一种,《汉书·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

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

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后亦泛指扇面。

5、屏面

屏面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扇子,用以遮面,宋代的陆游在《村社祷晴有应》诗中这样写道:“数峰缥缈如屏面,一浦涟漪作簟纹”。

这里的“屏面”指的就是扇子。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哪些(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第1张图片-拓城游

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

图一

图二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哪些(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第2张图片-拓城游

杨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委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著作主要有《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小尔雅今注》《训诂方法新探》《汉字形义与文化》《古典文献及其利用》《语文学论集》《汉语俗语词词源研究》等,发表论文280多篇。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哪些(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第3张图片-拓城游

明《三才图会·器用》卷十二图上半圆下方形的扇子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哪些(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第4张图片-拓城游

腰扇

古代扇子的别称有哪些(扇子中的古代历史密码)-第5张图片-拓城游

唐阎立本《步辇图》局部,仕女手持方形扇。

扇子名称的由来

扇字小篆写作(见图一),战国古文字作(见图二)(睡虎地秦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大徐本)中解释说:“扇,扉也。

从户,从翅声。

”照此解释,扇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门扇。

但“翅”与“扇”读音差别比较大,所以学者们一般认为传本《说文》“从翅声”的“声”是“省”的音误,扇是个会意字。

如果扇是会意字,那么,羽或翅与门扇有什么联系呢?自古以来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从羽者,如翼也。

”意思是说扇字从羽是因为门扇像翅膀。

门扇与翅膀在形状上没有相似点,只是在开合的功能上有些相似,所以现在的学者大都采取功能相似说。

这样的解释仍然是很勉强的,因为门扇是从两边到中间转动着开合,而鸟翅只在身体左右伸缩着开合,二者谈不上有什么相似点。

我们认为扇应该是从羽户声的形声字。

户在古代可能有与扇近似的读音,如肩是从肉户声的形声字,肩与扇古代韵部同属元部。

有相同音变现象的如乌、安都是疑问代词,如、然都是形容词词尾,语、言同源,它们都是鱼元通转的同源词。

只是后来“户”的元部读音被淘汰了,失去了表音的作用。

扇既然从羽而不是从户,那么它的本义就不是门扇,而是扇动。

我们知道,鸟和昆虫飞行时都得扇动翅膀,所以扇字从羽。

弄清了扇的本义,扇子的得名之由也就不难理解了。

扇子之所以叫扇,就是因为使用时需要来回扇动,扇子因扇动而得名。

至于门扇称扇,那是因为先秦时期流行一种门扇形的扇子,如2007年江西靖安县李洲坳春秋晚期墓出土的竹扇,就与门扇类似,故门扇也称为扇。

扇在先秦典籍中就有扇子的意思。

如先秦典籍《管子·四时篇》中说:夏天“禁扇去笠”,意思是说夏天禁止使用扇子和斗笠,这是因为不希望人为地干扰“盛阳之气”。

《六韬》卷二《励军》中也有将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的说法。

这都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扇子就已经有了“扇”之名。

扇子的起源

我国先秦古书《世本》上记载说“武王作翣(shà)”,认为扇子是周武王发明的,这自然是靠不住的。

扇子的发明应该远在原始社会时期,而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人在感到炎热的时候自然会拿上一个片状的东西扇动取凉,如果某个东西被固定地用于扇风取凉,也就意味着扇子的问世。

《说文解字》中说:“萐(shà),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

”这是说尧舜之时用萐莆草的大叶子扇风纳凉。

扇子古代也叫“箑”,大约最早就是用萐莆叶做成的,后来用竹子做骨架,并用竹篾编织,所以改成了竹字头。

字又写作翣,应该是有些扇子是用鸟羽制作的缘故。

扇子形制多种多样。

从是否可以折叠的角度来看,扇子可分为屏扇(又叫硬扇)和折扇两种。

我们说扇子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是指屏扇而言。

至于制作工艺相对复杂的折扇,在我国出现很晚,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南齐书·刘祥传》中记载说:“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资治通鉴》卷一三五齐高帝建元二年“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释说:“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中亦主此见。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唐代。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云:“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

……智按:孙愐《韵》注:‘搊(zǒu)扇。

’则唐人已有矣。

”《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折扇”条采纳方氏的说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出现于北宋。

明陆深《俨山外集》卷五《春风堂随笔》:“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中国。

予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

予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折痕尚存。

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

盖自北宋以有之。

倭人亦制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

出自东夷,果然。

”这是说中国的折扇是北宋时期从日本传过来的,明朝永乐年间才流行开来。

关于腰扇即折扇的说法,清代学者桂馥在《札朴》卷四《腰扇》条中辨正说:“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

”“腰扇”之名东汉已见,写作“要扇”,其物则先秦已有之。

《淮南子·氾论》:“周人墙置翣。

”这里的墙指出殡时柩车上覆盖棺材的帷幔;翣是一种屏扇,插在柩车的车边作为装饰。

东汉高诱解释说:“周人兼用棺椁,故墙设翣,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

”《国语·楚语下》:“屏摄之位,坛场之所。

”三国吴韦昭注云:“屏,屏风也。

摄,形如今要扇。

皆所以分别尊卑,为祭祀之位。

”晋张敞《东宫旧事》(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服用部四·扇》):“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

”这是说皇太子刚被任命的时候,太子的房间要放置一张涂了漆的要(腰)扇和一张青竹扇。

从这些记述可知,腰扇是一种比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缩而得名,主要起标志或装饰的作用,并不是折扇。

方以智的唐代说也是不可靠的。

首先,他所说的“孙愐《韵》”实际上并不是唐代孙愐编的《唐韵》(《唐韵》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编的《广韵》。

其次,《广韵·有韵》原文是这样的:“搊,扇别名。

”并没有说“搊”是折扇。

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说:“《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测的口气。

方氏将“搊扇”连读,显然是错误的。

《汉语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

即折叠扇。

”《汉语大词典》“搊扇”条释为“即折扇”。

两大辞书都以方以智的说法为根据,这是有问题的。

即便搊是折扇,那也只能证明北宋有折扇,不能作为唐代有折扇的证据。

出现于北宋的说法则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以信从。

如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高丽国》云:“(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见面礼品),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

至于折扇的发源地,据学者们考证应是日本。

上引郭若虚的记载中高丽人说“本出于倭国”,倭国就是日本。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了

折扇在宋金时代主要在上流社会流行。

金章宗完颜景有《蝶恋花·聚骨扇》词吟咏折扇:“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细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

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录了杭州城里各行各业的店铺,其中就有“周家折揲(叠)扇铺,陈家画团扇铺”。

折叠扇有专卖店,说明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不过当时并没有在全国广泛流行开来,因为直到明代初期折扇还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记载:“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讥笑之。

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然特仆隶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

至倭国以充贡,朝廷以遍赐群臣,内府又仿其制以供赐予,于是天下遂遍用,而古团扇则惟江南之妇人犹有其制,今持者亦鲜矣。

”明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亦云:“闻撒扇始于永乐中,因朝鲜国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

南方女人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

近年良家女妇亦有用撒扇者。

”“聚头扇”和“撒扇”是折扇的异名,前者因可以聚拢而得名,后者因可以撒开而得名。

可见折扇是明代中期以后才广泛流行开来的。

时至今日,折扇已是扇子的主流形式,我们今天所说的“扇形”就是指折扇展开的形状。

扇子的形状

折扇的形状大同小异,毋庸赘言。

屏扇则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是圆形的,古称团扇,团就是圆的意思。

西汉班婕妤的《团扇歌》(又名《怨歌行》)是现存诗文中最早吟咏团扇的作品,诗中写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古人喜欢用明月来比喻团扇,这不仅因为团扇之圆似明月,而且团扇多用白色绢帛制成,其皎洁也与明月相似。

东汉《持扇图》中大多数人手持的也都是团扇。

团扇当中最有名的要数五明扇。

晋潘尼《扇赋》云:“安众以方为体,五明以圆为质。

”“安众”是一种方形古扇的名字。

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

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五明扇盖取中央四方皆开明之意。

有些人认为团扇出现于晋代,理由是逯钦立先生认为《怨歌行》非班婕妤所作,“盖魏代伶人所作”。

即便逯说是可信的,也应得出团扇在三国时期已流行于世的结论,不知何以说成是出现于晋代?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可知,东汉已有团扇不成问题。

结合五明扇的记载来考虑,西汉有团扇恐怕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方形扇古代也比较常见。

东汉班固《竹扇赋》云:“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

”这是说扇子的使用有季节性,人们的爱好有圆有方。

方扇有两种。

一种是门扇形的,扇柄在一侧,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扇就是这种样式。

另一种方扇扇柄在正中。

方形扇中以安众扇最为知名。

晋陆机《羽扇赋》:“安众方而气散,五明圆而风烦。

”这是讲安众扇和五明扇各自的功能特点。

安众扇的风比较分散,感觉柔和;五明扇风量较大,感觉爽快。

晋傅咸《扇赋》云:“下济亿兆,上宁侯王,是曰安众。

”这是说安众扇能使众多的人在炎夏得以安宁,故称安众。

介于方圆之间的是方圆结合的扁形扇,九华扇就是这种形状的扇子。

三国魏曹植《九华扇赋序》云:“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汉桓帝,帝赐尚方竹扇。

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名曰九华。

还有六角形的扇。

唐陸遵《六角扇赋》(《文苑英华》卷一百八)云:“扇有异体,六角其尤。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说:王羲之曾看见一个老太婆在卖六角竹扇,但问津者很少,王羲之便在每把扇上写了五个字。

老太婆有些不大高兴,干干净净的扇子上胡乱涂上几个字,不是更没人要了吗?王羲之对老太婆说:“你就说这是王羲之写的,每把要价一百文钱。

”结果老太婆的六角扇很快抢购一空。

又有上为半圆、下为方形的方圆结合的扇子,明王圻的《三才图会·器用》卷十二中就有这种扇子的图。

至于中腰收缩的腰扇,上文已作过介绍。

另外,跟展开的折扇形状相似的“扇形”的屏扇历史上早就存在,羽毛扇的造型大都如此。

小说家言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拿的大约就是这种形状的扇子。

历史上还曾出现过用于大面积取凉的“七轮扇”。

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记载,西汉时期,长安有个能工巧匠叫丁缓,“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南朝梁刘孝威的《行幸甘泉宫歌》中有“辇回百子阁,扇动七轮风”的诗句,说明七轮历史上确曾使用过。

但具体是什么样子,莫知其详。

古代诗文中常提到合欢扇。

班婕妤的《团扇歌》中就有“裁为合欢扇”之句。

又南朝梁刘孝威《七夕穿针》诗云:“故穿双眼针,时逢合欢扇。

”合欢扇是团扇的一种,其特点是扇柄从顶穿下,将扇面均分为两半,如合欢树之对生复叶,故称合欢扇。

《三才图会·器用》卷十二中有这种扇子的图。

典籍中还提到比翼扇。

晋嵇含《伉俪》诗:“夏摇比翼扇,冬卧蛩蛩毡。

”“比翼”和“蛩蛩”都是传说中的动物。

《尔雅·释地》云:“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

”“比”是并列的意思。

每只比翼鸟只有一个翅膀、一个眼睛,单独一只鸟是没法飞行的,只有两只鸟匹配在一起才能飞行,所以叫比翼鸟。

蛩蛩相传是一种兽类动物,它与距虚兽相依为命,形影不离。

所以比翼扇指成对的扇子,蛩蛩毡指成对的毡毯。

扇面的材料

最初人们大约是直接拿着植物的大叶子当扇子来扇风的,但这种扇子容易干枯,难以长久使用。

当人类学会了编织技术后,开始像编织席子那样编织扇子。

编织的材料有竹篾、植物叶子等。

用竹篾编织的扇子叫竹扇。

用植物叶子编织的以蒲葵扇和蒲扇为常见。

蒲葵扇是用蒲葵树的叶子编成的。

唐代方干《题隐者居》诗中有“蒲葵细织团团扇”之句。

《晋书·谢安传》中说:谢安年轻时就有盛名,人们很爱慕他。

他的一个在中宿县官府做事的同乡被官府解雇,同乡在回家途中到京城看望谢安。

谢安问他带了些什么货物回来,同乡说:“有蒲葵扇五万。

”谢安便拿着同乡的一把蒲葵扇摇晃。

京城的士人们听说谢安摇的是他同乡带来的蒲葵扇,纷纷仿效,争相购买,价格一涨再涨,同乡因此发了大财。

因蒲葵叶与芭蕉叶类似,所以蒲葵扇也叫芭蕉扇,事实上芭蕉扇并不是用芭蕉叶做的。

芭蕉扇因在《西游记》中有扇灭火焰山的神奇功效而闻名天下,本名蒲葵扇反而不如它响。

鸟的翎毛也是古人制扇的常用材料,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雉尾扇起于殷世。

”雉尾扇的出现应该远在殷代之前,手持鸟羽跳舞是原始图画中常见的情形。

《诗经》中不少诗篇写到人们手持鸟羽跳舞的情景。

如《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先民们常跟鸟兽打交道,鸟羽是他们很容易得到的材料,将鸟羽用来扇风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前秦王嘉《拾遗记》卷二中说:“(周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

孟夏之时,凤鹊皆脱易羽毛,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

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

时东欧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轮流)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泠然自凉。

”晋陆机《羽扇赋》云:“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

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

”这些虽然都是后世的传说,但蕴涵了早期扇子多用鸟羽制成的事实。

兽皮也可以用来制扇,只是不如羽扇美观。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一则《龙皮扇》的故事,说王元宝家有一把皮扇子,盛夏宴请客人时将这把扇子放在座位前,上面洒上水,便会产生习习凉风,不一会儿,客人会感到寒冷。

唐玄宗曾派人去取,想观赏一下,王元宝没舍得给。

唐玄宗猜测说:“此龙皮扇子也。

”相传龙皮是一种浸水则生寒气的材料。

唐康骈《剧谈录·李德裕》中说,李德裕曾在盛夏宴客,客人们都感到非常凉爽,但不知何故。

“有好事者求亲信察问之,云:‘此日以金盆贮水,浸白龙皮,置于坐末。

’”这龙皮究竟是一种什么材料,至今不详。

有些扇子则是用石质材料制成的,如云母、琉璃等。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一中说,赵飞燕为汉成帝的皇后,她的妹妹赵合德为她送去许多礼物,其中就有“云母扇”“云母屏扇”“琉璃屏扇”。

旧题东汉郭宪撰写的《汉武洞冥记》中记载说: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甘泉宫的西面建起了一座招仙阁,阁中“编翠羽鳞毫为帘,青琉璃为扇”。

云母是一种半透明的矿石,有玻璃光泽。

琉璃是一种半透明的玉石。

这种扇子价值不菲,只有达官贵族才得享用。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虎(字季龙)生活奢侈,他用金箔作扇,取名莫难。

晋代陆翙《邺中记》中记载说:“石季龙作云母五明金薄莫难扇,薄打纯金如蝉翼,二面采(彩)漆,画列仙、奇鸟、异兽。

”河南灵宝东汉墓出土的明器团扇是用铜制作的。

这说明金属也可用来制作扇子。

当然,扇面最常见的材料还是绢帛和纸,这两种材料加工方便,使用轻巧,至今仍是制作扇子的主要材料。

扇子的功用

扇子最主要的功用自然是扇风驱热,但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用途。

古人常把扇子用于遮挡脸面,以免被人认出,或是表示敬畏羞怯。

《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说:“(王莽)常翳(遮蔽)云母屏面,非亲近莫得见也。

”屏面也叫便面,就是扇子,因用来遮蔽脸面而得名。

古代达官贵族的仪仗中有一种长柄扇叫障扇。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障扇,长扇也。

汉世多豪侠,象雉尾扇而制长扇也。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五中解释说:“凡扇言障,取遮蔽为义,以扇自障,通上下无害。

”这种扇比较大,一般由侍从举着遮于面前,扇风功能反而退居其次。

三国时期魏国鱼豢的《魏略》中记载说:韩宣在任丞相军谋掾之职的时候,有一次与临淄侯曹植在宫中相遇。

当时刚下了一场雨,地上有积水,韩宣无处躲避,便“以扇自障”,停在路边。

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中说:镇东大将军王敦在西晋的时候,每当看见周顗,“辄扇障面”,表示敬畏。

后来晋王朝败退到江南,王敦看见周顗时不再用扇障面。

王敦感叹说:“不知我进,伯仁退?”(不知道是我进步了,还是周顗退步了?)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古代男子以扇障面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同时也表明古代贵族男子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大都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女子以扇障面主要是为了掩饰羞怯。

晋代女诗人桃叶《答王团扇歌》之三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梁代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诗》:“摇风入素手,占曲掩丹唇。

”这是说女子用纤纤素手轻摇扇子,唱歌时用扇子遮住红唇。

遮挡风尘也是古代扇子的一项功能。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雉尾扇起于殷世,……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

”这说的是周代王后及夫人的车上设有雉尾扇,用来遮挡风尘。

《晋书·王导传》中记载说:东晋庾亮字元规,以国舅身份历仕三朝,一时权倾朝野,人多趋附之。

丞相王导对此愤愤不平。

“常(尝)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慢慢)曰:‘元规尘污人。

’”后人就用“元规尘”比喻逼人的气焰。

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一诗中就有“西来一摇扇,共拂元规尘”的诗句。

梁代鲍泉《落日看还》诗云:“雕甍斜落影,画扇拂游尘。

”用画扇拂去游尘,这也是扇子遮挡风尘功用的体现。

古人还常用扇子扑打昆虫。

唐代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说宫女寂寞无聊,秋夜用罗扇扑打萤火虫玩。

明高启《扇》诗云:“驱蝇临几席,扑蝶近阑干。

”这是说用扇子扑打苍蝇蝴蝶。

由是观之,今天的苍蝇拍,很可能是从古代的屏扇演变来的。

对王公贵族来说,扇子还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所以无论冬夏,总有人在身后为他们打扇。

《西京杂记》卷一中记载:汉代制度规定,“天子夏设羽扇,冬设缯扇”。

这种扇都是长柄大扇。

至于将扇子用作歌舞中的道具,这在古今都很常见。

北周庾信《和赵王看伎》诗云:“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

”绿珠是晋代石崇的歌女,飞燕即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

这是描写美女们手拿扇子身穿长衫翩翩歌舞。

古人认为扇子还有避邪的作用。

旧题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卷一《洛阳岁节》中说:洛阳人家端午节这一天“赠辟瘟扇”。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奉天门常朝御座后内官持一小扇,金黄绢以裹之。

尝闻一老将军云:‘非扇也,其名卓影辟邪,永乐间外国所进。

但闻其名,不知为何物也。

’”扇子而称为“辟瘟扇”“卓影辟邪”,说明在人们的观念中扇子有辟邪的作用。

温热是身体有病的征兆,所以传染病被称为瘟疫。

扇子的作用是驱除温热,因此古人认为扇子能驱瘟避邪。

端午节是一个以避邪为宗旨的节日,所以端午节古有互相赠送扇子的习俗。

如《郏县志》(清同治四年刻本):“端午,亲党馈角黍送扇。

”角黍就是粽子。

《崇阳县志》(同治五年活字本):端午日“亲故相馈角黍、馒头、腌卵、香、扇等物”。

扇子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有欣赏价值。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这使人们在摇扇纳凉的同时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

扇子上题字作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礼记·明堂位》中提到“周之璧翣”,东汉郑玄解释说:“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彩)羽于其下。

”“璧翣”就是有璧饰的扇子。

这是说周朝的璧翣是用绢帛制成的,上面画有图,还挂着玉璧,垂着五彩羽毛,后二物大约类似后世的扇坠。

这说明先秦已有扇上作画的习惯。

东汉张衡《扇赋》云:“采兹竹以成扇,乃画象而造仪。

”这是说在竹扇上画上图像。

六朝是我国艺术上自觉的时代,所以人们对扇子上的书画非常讲究,王羲之在六角扇上题字而扇子被抢购一空的故事正是时代崇尚的一个侧影。

《南史·何戢传》中记载说:南朝宋孝武帝曾赏赐何戢一把“蝉雀扇”,扇上的蝉雀图是当时的著名画家顾景秀画的,时贤叹其巧绝。

《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载:“(萧贲)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在尺幅团扇上能创造出万里之遥的意境,可以说是以小见大,造景深远。

成语“尺幅万里”即由此而来。

单纯的题字扇比画扇更为常见。

“题字扇”一词见于唐代元稹《献荥阳公》诗:“凤攒题字扇,鱼落讲经筵。

”扇子上书写诗文可能在先秦就已存在,因为按照中国的绘画传统,书画往往形影相随。

汉代的崔骃、傅毅等人都有《扇铭》流传至今,《扇铭》自然是题写在扇子上的。

六朝以降,书法兴盛,扇上题诗作文更成时尚,至今不衰。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