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庄园答题中今天的题目是传统美食“三不粘”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三不粘,又名三不沾、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点之它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
小鸡庄园答题的答案2024.1.30问题:传统美食“三不粘”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选项:不粘三样东西发明人的绰号答案:不粘三样东西解析三不粘,又名三不沾、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点之它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
不仅色彩金黄、味道甘美,而且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因此得名“三不粘”。
昨日备选题以下哪个国家有“风车之国”之称正确答案:荷兰
视频介绍
某日参与《FM87.6吃喝玩乐大搜索》电台节目互动,主题是老北京的八大居、八大楼和八大春。
我虽不才,但年轻时就深爱老北京文化,也认为北京人更应该更了解自家的实地民俗和轶闻掌故,高中大学时也就没少阅读北京前辈学者写回忆旧京的文章,这次把知道的一点点记问之学跟大家分享一下。
坊间最长流传的三不沾起源是广和居,这是真的吗?请您继续往下看。
起源一、御膳房的袁师傅
嘉宾@崇记杂货铺 老师首先聊到了八大居之一的同和居,提到同和居,我第一个反应便是三不沾和炸酱面。
曾经读过王永斌老介绍同和居的文章,文中记述同和居开业于道光三年(1823年,注1),掌柜姓牟是个山东人,早期是个小饭铺(注2),接待的也都是劳苦大众,像什么牲口贩子、拉骆驼运煤的这些人,吃得也都是炒饼烩饼,最有钱的猪肉杠掌柜,也是吃小碗干炸,说白了就是北京的炸酱面。
之所以叫小碗干炸,因为同和居的炸酱做法,搁现代讲,就是比寻常百姓家的做法要豪奢一些。
同和居的小碗干炸,用油澥酱而不放水,多用五花肉多用油,酱出锅放在小碗里,上面浮着一层油,而且面码也全。
他家也有炒菜,都是些现在最常见的京鲁菜,这普通饭铺的生意,一直干到清末民初。
家族买卖传到民国初年(1912年),字号传到了牟文卿手里,广交朋友的他,请了朋友袁祥福(也是@崇记杂货铺 老师说的御膳房厨师)来店里帮忙,而且礼敬有加,袁师傅也没辜负牟老板的厚望,施展全身本领,特别是这道三不沾名噪京城。
起源二、安阳县令的家厨发明
曾经看百度百科上介绍“炒三不沾”,称其为豫菜(注3),大概意思就是古代相州今安阳市有位县令, 父亲爱吃花生和鸡蛋,但是没了牙齿也就吃什么都不香了,所以就命家厨做花生糊或蛋糕(北京叫槽子糕,和外国的蛋糕不沾边)供老人食用,久而久之县令他爹就觉得乏味了,家厨又想出一新菜:用蛋黄加水和糖炒制一盘炒蛋黄,深得主人赞赏。
但是一次寿宴上,因为换了锅子,下料失了准头炒稀了,急中生智下生粉和油搅炒,最后炒出这油润光泽香甜可口的三不沾。
后来乾隆爷下江南路过安阳,当地官员进献了这道菜,乾隆皇帝食后大悦,也随行官员抄回制作的方子,从此这道菜便在宫内广为流传。
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持怀疑态度,但是手里资料不全,其一是乾隆爷六下江南,宫内是有存档的,路线必然记录其中,路过安阳到底行宫在哪里,是否接见当地官员(当地官员是否够级别见驾还是个疑问)等等问题都无考据,再加之现在的政府为了制造旅游亮点,各种传说各种名人都往当地按,所以可信度并不太高,至少这一说法来自民间,而民间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大家心知肚明。
起源三、广和居
博友@西方有石 也在微博里提到了“似乎,同和居也能算是广和居的继承者吧?”,我觉得这位仁兄真是多知多懂。
这广和居也是历史悠久的字号,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南士大夫设也。
”道光皇帝在位三十载,按照书中记述,广和居至少在1835年以前就开业了,不过今天不是聊广和居,咱还是说三不沾。
说这三不沾的原创者还是姓牟,某日下午给一位南方老者特意用鸡蛋黄只做了一道不沾牙、不沾筷子和不沾碗的甜味新菜,后来享誉京城。
1929年广和居倒闭,厨师带着这道菜到了同和居,也就成了同和居的名菜。
北京有名的馋人老孟孟凡贵老师也曾经提到过这样的说法,但也仅限于传说。
起源四、宋朝诗人陆游的太太和表妹 - 唐琬
这内容网上也有,简单说就是陆母在怹的六十寿宴上,故意刁难看不上眼的儿媳,也就是陆游的表妹唐琬,当着众人提出想吃一道特殊的菜,要求就是“说蛋也有蛋,说面也有面,吃不出蛋,咬不着面;是火烧,用油炸;看着焦黄,进口松软;瞧着有盐。
尝尝怪甜;不粘勺子不粘盘。
不用咬就能咽的食物。
”而心灵手巧的儿媳唐琬自然是手到擒来,满足了婆婆的要求。
不过,这是更加不靠谱的民间传说了。
起源五、承华园(亲历者孙洪权记述)
说了前边四个,传说为主但亲历者基本上都没有。
最后一个是我曾经读到的亲历者所写的文章,专门介绍承华园和三不沾(
承华园是老北京的大饭庄之一,就位于外国人熟知的莫理逊大街上(Morrison Street),即现在全国都知道的王府井大街,据说这洋名字还是洪宪皇帝怹老人家亲自下令改的。
王府井大街自古至今都是繁华的商业街,这承华园就开在莫理逊故居,是当时的主人金家将此屋出租给承华园掌柜的。
承华园也是鲁菜馆,老板是蓬莱人姓吴,店名源自“六叶承华”,因为曾经想招募六个股东但是最终却只有三位。
据说这莫理逊故居前后院共有三十多间房,绝对标准老北京大饭庄的建筑规模,装修必然也是豪华至极,更别说挂满了名人字画,摆满了古玩玉器,甚至还有些西洋情调的装饰,更是当时北平名流达官显贵聚会之场所,北大清华校长、大师胡适(注4)、北平市长和公安局长,还有我所熟知的溥心畲溥二爷(注5),承华园这样规模的饭庄,必然是整桌包席为主,散客极少。
说回三不沾。
我读的这篇文章
三不沾产生的背景,是因为承华园的芙蓉鸡片销量比较大,而芙蓉鸡片的原料主要是鸡蛋清,每天剩下不少鸡蛋黄,利处理这些鸡蛋黄就成了一个问题,开始把它加在职工的饭菜里都不愿吃。
当时看三火的王师傅(名字记不清了,人称他为王胖子,山东福山皂户头村人)极力想法处理这些下梢,经过几次,试制成功。
三不沾问世之后,全体职工尝了尝挺好吃,马上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定性,也就是说,它算点心,还是算菜?说它是点心,既不成块也不分个儿,算菜吧,既不适佐酒,又不帮下饭,最后大家比照八宝饭,给它定了性,放在甜菜里。
第二个问题就是定名,叫它个什么名字?从原料上看,只是鸡蛋黄、粉面子、白糖加油炒成的,从这几样看,写到菜单上一个也叫不响。
从造型上看,可以说其貌不扬,起不了美妙而动人的名字,当时起名相当困难,最后,由包大柜的(负责制定菜谱的)按照菜的性质,不沾盘子、不沾勺子、不粘牙的特点,最后拍板说,咱们也起不了好听的名字,干脆就叫它“三不沾”吧!这名字很新颖,容易引起顾客的兴趣。
大家都同意,就这样“三不沾”真正诞生了。
三不沾到底起源在哪?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如果综合以上五种起源,大多都指向京城的饭馆,到底是传说中的广和居还是同和居,还是御膳房传出来的,都已经不重要了。
至于宋代陆游家宴说和安阳说,更是缺乏一定的证据,至少在我看来,他们传说中的三不沾,可能与北京的三不沾有异曲同工之妙,缺乏考证也无从可考。
承华园学徒孙先生的文章是否可靠,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佐证来证明三不沾的具体来历。
注1:曾经也读过前辈学者记述同和居始于同光时期,不过此人也写过老北京粥铺以及麻花泡在粥碗里的荒谬吃法,我最早读的是王永斌老的文章,也更相信王永斌老对北京商铺字号的文章。
注2:北京人对饭庄、饭堂、饭铺、酒馆等字号买卖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义,具体的有机会我们再聊,同和居起源就是饭铺,也可以理解为现在胡同里的小饭馆。
注3:河南菜是否成一个菜系,至今本人持怀疑态度,至少在民国期间,北京也只有厚德福一家卖河南风味的菜,但是比较川鲁淮粤四大菜系各具特色、口味和做法,豫菜这一说法还未能得到广大非河南人的认同。
注4:胡适先生的《胡适的日记》中,1937年元旦到六月二十一这半年期间,只记载了承华园这一处饭庄字号。
注5:据传溥二爷曾经席间雅兴所致,索笔在台布一角做了一幅山水画。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