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刘宏简介灵帝刘宏在位时间:公元168~公元189年曾用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谥号:孝灵皇帝庙号:无安葬地:文陵公元156年,刘宏出生。
公元168年,桓帝病死,刘宏被拥立为帝,是为汉灵帝。
公元168年,以外戚窦武为首的士大夫集团在与以两节为首的宦官集团的争权斗争中失败,宦官集团掌握了朝政。
公元169年,宦官集团继续削弱士大夫集团的势力,发动了东汉历史上的第二次“党锢”。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随后失败。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亡。
灵帝刘宏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败家皇帝之一,也是最能玩乐的皇帝之一。
朝政腐败,吃喝玩乐方面,在中国众多封建王朝的皇帝中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一个成年皇帝,应该多少都能做出点政绩来,但灵帝刘宏却是个特例。
不过,谁叫他生活在宦官擅权的东汉末年呢?刘宏登上皇位以后,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最后宦官集团取得胜利,而刘宏的朝政大权也就被宦官集团所掌握,作为一代君主,刘宏也许曾经想过要做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但宦官集团像一座大山挡在他的前面,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能亲临朝政。
刘宏自己的帝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别人给他的。
既然能把他捧上台,也有可能把他给弄下去,刘宏当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会作为皇帝还要大肆买地,这也许就是他为自己的将来作的一点打算吧。
再说了,自己本来就不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的,何必又要去拼命维护它呢?干脆,糟蹋完了得了。
刘宏抱着这样的态度,把偌大的东汉江山搞得一塌糊涂,在他死后不久,东汉的献帝刘辨,就只有生活在被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命运中了。
年轻的刘宏即位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党争。
这场斗争在年仅12岁的刘宏心中影响甚大,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自从汉和帝以来,东汉帝国的权柄轮流操持于外戚和宦官手中,到桓帝后期,宦官集团取得暂时的胜利,气焰嚣张。
刘宏上台后,士大夫集团仿佛看到了一些希望,这希望来自于桓帝窦皇后之父窦武被任命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掌管朝政。
于是士大夫集团开始了与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
士大夫集团开始动手,先拿一些权位轻微而恶行昭著的宦官祭旗,接着,窦武奏报太后,请诛曹节等大太监。
窦太后犹豫不决,事情便拖下来。
八月,窦武在一次拷问宦官的时候,找到了宦官曹节等人的证据,于是决定乘此机会,铲除宦官。
曹节还算聪明,他听说窦武要杀他们,首先,就跑到灵帝的寝宫,说:“外面闹哄哄的,出事了,请陛下出御德阳前殿。
”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小皇帝弄到了自己的身边。
接着,曹节开始了一切旨在防范士大夫集团的措施,他下令关闭宫门,收缴传令用的印信符节;逼尚书台的官员起草诏令;劫持太后,夺取玉玺,并马上去捉拿窦武。
窦武情急之下,跑进兵营,把抓他的宦官杀了。
王甫等听说窦武拒捕逃跑,便集合禁卫军守住皇城南门。
窦武见大势已去,纵马而逃,王甫催兵紧追。
窦武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在王甫发兵攻打窦武时,陈蕃才得到事变的消息,但时日已晚,被王甫下令逮捕杀害。
借此机会,宦官集团得寸进尺,公元169年,宦官奏捷“党人”,将李唐、杜密等数百人下狱,并弄死狱中。
三年后,窦太后死,宦官们又一次四处搜捕“党人”,抓了一千多人。
过了4年,宦官集团又下令: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
这是继公元166年第一次“党锢”之后的第二次“党锢”。
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权力的斗争,年少的刘宏并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先是成为士大夫手中的棋子,后来又被宦官控制,看着一个个人头落地,刘宏还是有些害怕,因为他的命运毕竟是掌握在这些把持朝政的宦官手里,所以他才会说得出“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的话来。
宦官竟成了皇帝老子的衣食父母!看来,这刘宏还是比较聪明的人,毕竟知道自己所处的是什么环境,上面这番话,也算是他的自嘲吧。
刘宏另一个聪明的地方,是这位荒唐皇帝喜欢的是买田宅。
刘宏原是个侯爵,家境不丰。
所以尽管他当上了皇帝,还是觉得应当像做解读亭侯时那样,置买点田地房客。
于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拿回河间老家去买田宅,起邸观。
还剩下一些,就分别寄存在宦官们的家里,一家存上几千万。
刘宏也就这点小聪明了,如果他智商再高些,东汉还能苟延残喘上一阵子也说不定。
不过刘宏就只有这样了,对于这个皇位而言,刘宏已经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自己这一生快乐的度过。
现在看来,要说所谓的嬉皮士和雅皮士的老祖宗,恐怕还是这位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有名的败家子皇帝。
就来看看他在宫廷中都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
他用4匹白驴驾车,躬自操驾,在御苑驱驰。
达官贵人竞相仿效,一时间驴子备受欢迎,身价暴涨,驴价等于码价;他给狗戴上文臣戴的进贤冠,佩上绶带,逗它们玩。
这样的日子,能不快哉!刘宏这个皇帝,不爱江山爱经商。
可惜他是当上了皇帝,如果他要是能成为一名商人的话,陶朱公的首富称号都要让位给他了。
他的经商生涯是从宫廷内的模拟市场开始的,他在后宫中设置了一个市集,让宫女们贩卖物品,互相盗窃争斗。
他脱去龙袍,换上商人的服装,在市肆中饮宴取乐。
锻炼了一段时间以后,刘宏开始买卖起东西来,不过他的货物是“官”。
卖官的原因,历史上都说是他的国库挥霍得差不多,但从刘宏的性格方面来讲,这也许是他所认为的除了买房购地以外的另一个生财之道。
于是,刘宏便在西园悬出卖官的公开价格:两千石官,交钱2000万文;四百石官,交钱400万文。
县令、县长,当面议价。
缺有好坏,价有高低。
到富庶地方去的,交现款;贫穷地区,先议好价,到任以后加倍交纳。
这是公开的。
还有“黑市”交易:三公,1000万钱;卿,500万钱。
除了皇帝这个位子不卖外,其他官位都可以拿钱买。
刘宏在当皇帝的日子里,一共做了多少买卖,恐怕他自己都说不清,不过,他自己认为最不值得的买卖,也许是跟有个名叫崔烈的人。
此人是冀州名士,官至九卿,他通过灵帝的傅母交上500万钱,买得个司徒。
在授信司徒那天,百官齐全。
灵帝回头对他的一个宠臣小声说:“这官卖亏了,当初该要他1000万!”卖官的结果,就是那些买官的当官后更加盘剥百姓,使原本就已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达到白热化,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184年,由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江山不稳,灵帝也顾不上跑驴玩狗了,慌忙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对策。
文官武将大都主张武力剿灭,唯有那位曾劝谏灵帝不要搞私产的吕强,建议释放“党人”,笼络人心。
灵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于是灵帝任命皇后同异父母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督率大军驻守洛阳周围的8个要塞,保卫京师;任皇甫嵩、朱佑为左、右中郎将,率帝国军队的主力进剿对洛阳威胁最大的颍川黄巾军;遣北中郎将卢植率军进剿冀州黄巾军。
几经战斗,颍川、南阳黄巾军先后失利,张角病亡。
听说“黄巾贼”被剿灭,灵帝大为亢奋,改元“中平”。
他一面封赏将士,一面对起义群众进行血腥报复,每郡被杀的黎民,都有数千人。
公元189年,年方34岁的灵帝结束了短暂而荒唐的一生。
汉灵帝有多荒唐汉灵帝不但管太监叫爹,而且还管另一个太监叫妈呢,这么一看,是不是更荒唐?事实上,他做过的荒唐之事远不止于此,比如公开卖官,甚至还在皇宫里面建起了“商业街”。
先说卖官的事,灵帝在位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官都是可以买卖的,而且明码标价,甚至连三公级别的官,也不例外。
有一个叫崔烈的,原本就很有名声,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灵帝的奶妈,于是搞到了内部价,只花了五百万钱就买到了司徒一职。
在庆功宴上,灵帝看到崔烈那高兴的样子,突然很后悔,他对身边的人说:“可惜了,要是我再坚持一下,就能多卖五百万钱了。
”堂堂帝王居然贪财并且不要脸至此,可见是有多么地荒唐。
再说他在宫里面兴建“商业街”的事,这个光看描述就知道非常荒唐了,皇宫里面摆摊,几千年来,也就他一个帝王这么干过。
也不知道灵帝哪根筋搭错了,有一次,他突然下令宫女妃嫔们穿成商人或者顾客的模样,然后把宫里的奇珍异宝摆出来叫卖,硬是在皇宫内院搭起了一条“商业街”来。
不仅如此,灵帝自己也搞角色扮演,他一会扮成商人,一会又扮成顾客,在这条“街”上走来走去,玩得不亦乐乎。
这两件事,前者还勉强可以说得过去,毕竟卖官这事,也不是没有其他帝王干过。
但是在宫里搞“商业街”,就真真只有他一人了。
这么奇葩的帝王,也真是史上少有,单是这一件事,其荒唐程度,就不亚于管太监叫爹了。
汉朝24位皇帝列表汉朝二十四帝排名表含图片年份1、汉高祖刘邦。
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bai]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61岁,葬于长陵。
2、汉惠帝刘盈。
谥号孝惠帝,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
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岁,年仅十七岁时登基,在位七年,卒于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岁,寿二十四岁。
惠帝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安陵。
3、汉文帝刘恒。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
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
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
葬于霸陵。
4、汉景帝刘启。
谥号孝景帝。
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岁登基。
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文景之治”。
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岁。
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阳陵,坐东向西。
5、汉武帝刘彻。
谥号孝武帝。
公元前一五零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零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庙号世宗。
6、汉昭帝刘弗陵。
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
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
7、汉宣帝刘询。
谥号孝宣帝,庙号中宗。
生于公元前九0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汉武帝刘彻之曾孙。
太子刘据因发动夺宫事败,[bai]三子同时遇害,刘询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于民间。
公元前七三年戊申岁,霍光等将其从民间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岁。
8、汉元帝刘_。
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
生于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岁登基。
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韩单于。
卒于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
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渭陵。
9、汉成帝刘骜。
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
终年45岁,葬于延陵。
谥号孝成皇帝。
10、汉哀帝刘欣。
谥号孝哀帝,生于公元前二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年,汉元帝刘_之庶孙,父为刘康,成帝养子。
公元前二二年,刘康去世,年仅三岁的刘欣嗣立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岁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
11、汉平帝刘_。
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_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
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五年十二月。
公元前六年辛酉岁,九岁时登基,后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
12、更始帝刘玄。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二五年,汉景帝刘启之后裔,长沙王发之五世孙,公元二三年癸未岁二月登基。
刘秀称帝后,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13、光武帝刘秀。
公元25年登基,公元57年去位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
25年刘秀称帝。
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14、汉明帝刘庄。
公元57年登基公元75年去位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明帝,刘秀的第四子。
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
死于75年,时年48岁。
15、汉章帝刘_。
公元75年登基公元88年去位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章帝,明帝第五子。
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
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
死于88年,时年31岁。
16、汉和帝刘肇。
公元88年登基,公元105年去位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bai]外戚窦宪掌实权。
后杀窦宪掌权。
在位18年,死于105年。
时年27岁。
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
17、汉殇帝刘隆。
和帝幼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
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
18、汉安帝刘祜。
公元106年登基,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
太后死后掌权。
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
死于125年,时年32岁。
19、汉顺帝刘保。
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宪陵。
死后庙号敬宗,谥号孝顺皇帝。
20、汉冲帝刘炳。
公元144年登基,公元145年去位,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21、汉质帝刘缵。
公元145年登基公元146年去位,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
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
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
时年9岁。
22、汉桓帝刘志。
公元146年登基,公元167年去位,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
蠡吾侯刘异的儿子。
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
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
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23、汉灵帝刘宏。
168年登基,公元189年去位,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
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
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24、汉献帝刘协。
公元189年登基,公元220年去位,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
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
汉灵帝伟大发明开裆裤谁发明的开裆裤?有一种说法是是东汉的汉灵帝刘宏。
据说他发明开裆裤倒不是为了方便时方便,而是为了做爱时方便。
灵帝十分好色,他在后宫里随时随地看中了哪个女子长得美艳就拉到床上搞定,于是便有了宫女们一概穿“开裆裤”的“圣旨”。
不过,这个说法不是十分可靠,因为一来至今没有人见到这份“圣旨”,二来汉朝以前的皇帝,好象也没有听说哪个不好色的。
汉灵帝是个好皇帝吗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汉灵帝刘宏,东汉皇帝,公元168年即位。
在其统治期间,党锢之祸兴起,宦官把持大权,公开标价卖官,肆意大兴土木,百姓难以为生。
中平元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汉灵帝刘宏的“灵”在谥法中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汉灵帝确实是个极度追求淫欲的皇帝。
灵帝继位之后立宋氏为皇后。
宋皇后是扶风平陵人,因为她性情平和,缺乏女人味而得不到灵帝的好感。
但是又处在正宫的风口浪尖上,后宫里受到宠爱的嫔妃都交相诋毁她。
中常侍王甫枉杀勃海王刘恢及他的王妃宋氏,宋氏是宋皇后的姑母,王甫怕宋皇后迁怒于自己,就与太中大夫程阿诬陷宋皇后在宫廷里挟巫蛊诅咒皇帝。
灵帝正愁没有废去皇后的借口,于是在光和元年收回她的玺绶,宋皇后不久忧虑而死。
接着宋皇后的父亲以及兄弟全部被杀,宫中众常侍及大小黄门在省署的人都暗中可怜宋皇后。
有一天灵帝梦见已故的桓帝对他说:“宋皇后有什么罪过?你听信任用奸邪的大臣和嬖姬使宋皇后绝命。
以前勃海王刘恢,既然已经自贬了,但还是被你杀死。
现在宋皇后和刘恢都到天帝那儿去告你。
天帝极为气愤,你的罪过太大,很难赦免!”灵帝被惊醒了,梦中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他将这件事说给羽林左监许永,问他这是什么征兆。
许永就趁机把宋后和渤海王无辜之状说给他听,并且请求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宁,灵帝终究没有听从许永的话。
不过梦是心境的外显,可见在内心的深处他多少也有一些愧疚。
灵帝十分好淫,他在后宫里随时随地看中了哪个女子长得美艳,就拉到床上交欢。
汉朝的宫廷女子与后世不同的是都穿着开裆裤,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
而且开裆裤里面什么也不穿,为的就是让皇帝临幸起来方便,连衣服都不用脱。
明朝末年的张献忠让姬妾不穿下衣在室内晃荡,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这是后话了。
灵帝与众多的姬妾在西园裸体游玩,为了盛夏避暑,他盖了个“裸游馆”,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并将它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环流过整个裸游馆。
他选择玉色肌肤、身体轻盈的歌女执篙划船,摇漾在渠水中。
在盛夏酷暑,他命人将船沉没在水中,观看落在水中的裸体宫娥们玉一般华美的肌肤,然后再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用以招来凉气。
渠水中所植的莲花荷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名叫“夜舒荷”。
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又叫它“望舒荷”。
灵帝与美女在裸游馆的凉殿里裸体饮酒,一喝就是一夜。
他感叹说:“假如一万年都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了。
”灵帝整夜饮酒直到醉得不省人事,天亮了还不知道。
宫廷的内侍把一个大蜡烛扔在殿下,才把灵帝从梦中惊醒。
灵帝又让宫内的内监学鸡叫,在裸游馆北侧修建了一座鸡鸣堂,里面放养许多只鸡。
灵帝每当连夜饮宴纵欲醉了以后,往往到天亮时还在醉梦中醒不过来。
这时候内监们便争相学鸡叫,以假乱真来唤醒灵帝。
灵帝的“裸游馆”后来被董卓纵火烧了。
到曹魏咸熙年间,当年内侍为了唤醒醉酒沉睡的灵帝而扔蜡烛的地方,深夜里还有闪闪的光亮,人们说那是神光,于是就在那里盖了个祠,名叫“余光祠”。
宫女年纪在14岁以上18岁以下都浓妆艳抹,脱下衣服与他一同裸浴。
西域进献了茵墀香,灵帝命人煮成汤让宫女沐浴,把沐浴完的漂着脂粉的水倒在河渠里,人称“流香渠”。
灵帝在后宫中设列市肆,让宫中的婢女嫔妃打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而他自己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玩得不亦乐乎。
肆中的货物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被贪心的宫女嫔妃们陆续偷窃而去,甚至她们为了你偷的多我偷的少而暗地里争斗不休,灵帝却一点也不知道。
他白昼与宫女们贸易,夜里就抱着她们恣意地淫乐寻欢。
据《古今情海》引用《文海披沙》的记载,灵帝甚至在西园里弄狗与宫女进行交配。
宋皇后被废之后过了两年,灵帝耽于淫乐还没有打算再册立皇后。
朝臣上表请求他赶紧确立中宫,因为这是国家的一个象征。
灵帝便册立了贵人何氏为皇后。
何皇后的出身很微贱,她是一个杀猪屠夫的女儿。
但何氏的容貌美艳无比,她身高七尺一寸,肌肤如雪,亭亭玉立。
灵帝一见到何氏就喜欢上了她。
于是她夜夜独占灵帝,后宫又多了许多灯下打发寂寞光阴的女子。
几度春风之后,何皇后怀孕生下了皇子刘辩。
何皇后的兄长何进被封为侍中,她已故的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
何后性情刚刻多忌,正位中宫之后,时刻提防其他的嫔妃夺宠,宫里的嫔妃都很害怕她。
赵国人王氏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她在后宫里的姿色比何后还略胜一筹,而且能诗擅画,谈吐优雅,举止端庄。
灵帝对她极为宠爱,颠鸾倒凤后不久王氏怀了孕,被晋封为美人。
在汉朝宫廷妃媵制度里美人比贵人要低一等。
何皇后将王氏恨入骨髓,私下里时刻图谋加以陷害。
王美人生性聪敏,她早知道妒忌心强烈的何后不会容她,所以在进谒何后的时候用帛束住腰部,不让何后看出她怀了孕。
只是腹中的胎儿一天比一天大,王美人朝夕辗转不安,便买了堕胎药喝下去。
因为一旦生下儿子,可能母子都保不住性命,但是多次服用堕胎药并不见效,她想也许是天意如此,便不再喝堕胎药,听天由命了。
十月怀胎后生下一个男婴,灵帝十分高兴,给婴儿取名为刘协,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生下了孩子,王美人要服药调理,何后密遣心腹内侍用鸩毒代替药物,毒死了王美人。
灵帝听到王美人忽然去世的消息,急忙前去探视。
他一看王美人四肢青黑,就知道是中毒而死,不禁流下了泪。
不久追查到是何后下的毒,灵帝顿时愤怒难遏,打算将何后废去。
胆大包天的何后这才感到害怕了,她急忙花钱贿赂曹节、张让等阉宦为她说情,灵帝一生最相信宦官,于是何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虽然放过了何后,但灵帝对她从此心生顾忌,他将王美人所生的儿子刘协寄居在永乐宫让董太后抚养。
由于董太后的精心呵护,刘协才没有遭到何后的暗算。
灵帝怀念王美人不已,因而撰写了《追德赋》与《令仪颂》两篇辞赋纪念她,辞赋里的字句缠绵悱恻,如泣如诉。
常言说失去的才是最好的,也仅此而已。
汉灵帝时阉宦流毒于天下,各地爆发了黄巾起义,汉朝的江山已经朝不保夕了。
灵帝此时也显得无精打采,热衷的淫欲好像逊色了不少。
传说郁林郡中有一个珊瑚市,是海客买卖珊瑚的地方。
市中有数枝珊瑚呈碧绿色,一株有几十枝丫,枝间满是叶子。
大的高五六尺,最小的也有一尺多。
西汉元封二年郁林郡进献了一个“珊瑚妇人”,皇帝命人植于殿前,宫里戏称为女珊瑚。
这株女珊瑚一直枝叶繁茂,到了灵帝时却忽然枯死,世人都认为是汉室将衰的预兆。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14岁的皇子刘辩即位,尊何后为皇太后。
何太后临朝称制。
何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反而被宦官所害,并州牧董卓带兵入洛阳,诛杀了宫廷里全部的宦官,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立王美人生的刘协为皇帝。
不久何后与她的母亲舞阳君也被董卓逼迫而死。
这时的汉朝实质上已经灭亡,汉献帝刘协成了一个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傀儡。
一个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拉开了帷幕。
视频介绍
三国小人物志0043:东汉最后的实权皇帝——灵帝
本文
汉灵帝,谥号全称为“东汉孝灵皇帝”,是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于公元156年至公元189年在位。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对这位灵帝应该都不会感到太陌生。
他是汉朝最后两个皇帝,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的父亲。
正是在他的在位期之内,爆发了规模宏大,并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兵连祸结,藩镇割据,令东汉朝廷声威大大受损……
也正是在他去世以后,就发生了何进专权,宦官反扑,董卓进京等重要事件。
使得东汉皇族威信扫地,从此沦为傀儡,天下也就此进入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年代……
也就是说,如果要解读“三国时代”,那么汉灵帝这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
他不仅是东汉最后一个真正掌权的皇帝(之后的少帝献帝都是傀儡),也是东汉时代由平转乱,由盛转衰时代的最高掌权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更是汉末乱世开端的缔造者。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史料上的记载,来还原一下汉灵帝,这位东汉王朝的最后实权皇帝。
看看在他在位掌权二十多年时间中,是如何将400年的大汉王朝,推向崩溃边沿的。
汉灵帝本名刘宏,他是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的玄孙,但并非是汉桓帝刘志的儿子。
据史料记载,汉桓帝放荡荒淫,而且三十六岁就死于健康透支,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女儿倒是有几个)。
在汉桓帝去世以后,由于没有子孙可以继承皇位,外戚窦氏便选择了身处“河间国”,世袭“解渎亭侯”的刘宏,来继承大统……
看得出,刘宏的上位登基,完全是由别人给“立”的,而且立他的人不是刘姓皇家,而是作为外戚的窦家……这也就直接证明了,刘宏这个皇帝的先天不足,完全是外戚干政的产物。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刘宏之后的皇帝生涯,免不了又要和“外戚”这个因素绕在一起。
果然,在刘宏刚即位的时候,窦氏的大将军窦武,就因为拥立刘宏有功,被大大褒赏。
窦家的其他族人,也纷纷加官进爵,搞得权倾一时,颇有“临政天下”的趋势。
不仅如此,窦氏还联络了陈蕃等人,准备和宦官集团正式开战,密谋要罗列罪名,逮捕宦官中的掌权者,如黄门令魏彪等……
然而,窦氏的计划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反而是被宦官集团提前得到风声,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七日发动政变。
结果,窦武、陈蕃等被灭族,窦家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被发配流放到交州等蛮荒之地……可以说,这场史称“九月政变”的恶斗,是宦官们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就连窦太后如此位尊之人,都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也就是说,在刘宏皇帝宝座都尚未坐热的时候,宫廷里就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戚宦之争”剧斗……只不过这次斗争的结果,似乎对于刘宏来说,似乎也并不坏。
他原本是窦氏所扶植起来的皇帝,目的不过是想将他当成傀儡,以满足自家外戚势力,独霸朝政的政治目的。
而今,窦氏的迅速倒台,不正好给了刘宏真正上位,并掌握皇帝权力的机会?甚至让人忍不住猜想,这场政变本身就是刘宏自己发动的,目的只是利用宦官势力,来清除掌权的外戚集团而已……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时候的刘宏才十岁左右,仅是个连毛都还没长全的孩子。
而且前面说过,他并不是汉桓帝的儿子,幼年时代也根本不在皇宫里居住和长大,就更谈不上在朝中有什么势力和支持者了。
试想,一个刚刚从外地,被人懵懵懂懂带来京城的娃娃,就马上组织发动一场政变,这说起来也太天方异谈了……
但不管怎么说,窦氏一除,朝廷又出现了权力真空,刘宏也正式摆脱了外戚的掌控,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执政生涯。
客观来说,在皇帝普遍短命,帝位更迭频繁的东汉,这个在位时间,已经算是比较长的了。
也就是说,刘宏的执政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足以让他励精图治,并好好大干一场了。
然而,在后世的文献记录里,对汉灵帝的评价,都和“宠信宦官”、“昏庸无能”、“卖官鬻爵”等关键词脱不了干系。
就连后来残暴无道的董卓,在说起灵帝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良言好语(《后汉书》记载:董卓语: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汉灵帝刘宏,就真的只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荒淫无度,而且不问政事,只知道鱼肉人民的昏君?
恐怕,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史书上,对汉灵帝21年执政时间的详细记录,尽量客观地去评判一下。
首先,汉灵帝真的是完全的昏庸无能吗?
至少,他在文化方面,还是颇有些贡献的。
史料记载,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刘宏在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
又让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从此,《五经》有了标准的版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后来的儒生晚辈们,都可以以之为标准……可以说,熹平石经的刻立,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后来捶拓方法的发明,对之后印刷术的发明,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到了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刘宏又设置了鸿都门学,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
在这所学校里,并不研究儒家经典,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了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
据史料记载,鸿都门学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并以此突破了贵族、地主等阶级,对学校资源的垄断,使平民也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毫无疑问,这在封建社会的古代,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甚至于后来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制度,也对其颇有借鉴。
此外,刘宏本身在文学上也颇有些造诣,不仅喜欢书法曲赋,还留下了不少名句名篇。
他自己创作过《皇羲篇》共五十章等作品,后来怜悯皇子刘协幼年就没有母亲,又追思王美人,创作了《追德赋》、《令仪颂》等。
《汉诗》还收录有其作品:《招商歌》。
看得出,灵帝在文化领域,还是颇为有见地的。
他在这方面搞了各种举措,作出过幅度不小的改革,即便是现在看来,都是有相当进步意义的。
不过,评价一个皇帝,自然不能仅从个人才能,以及文化特长等狭窄的角度去入手。
皇帝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的最高掌权者,搞政治才是主业。
历史上才华横溢的皇帝多了去了,但因此而不务正业,最终导致国家败坏的,也不在少数(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南朝梁元帝萧绎等)。
而汉灵帝在朝堂政治上,干得怎么样呢?
自然没法与“好”字挂钩,但也不能用直白的“昏庸”二字,就简单概括的。
前面已经说过,刘宏的上位,其实是“先天不足”。
他本为河间国的解渎亭侯,从祖父辈开始,就远离朝堂,根本说不上在朝中有什么根基。
而东汉王朝的戚宦之争,君权旁落,早都是由来已久。
他一个“外来皇帝”,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说白了,他所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量游走于外戚,阉党,朝臣这几大势力之间,调解他们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益。
等一切都安顿好了以后,再伺机寻求突破,让权利真正回到皇帝手中来。
事实上,刘宏在“政改”方面,也作过相当的努力。
对内,他设立了一个直属于自己的小班子——侍中寺,用以直接处理一部分政务,绕开外朝的官僚集团,和宦官干涉的势力范围。
对外,他又搞出了一个叫“三互法”的任官回避制度,强制限制亲家关系的人,不能在对方州郡内做官。
此外,还有所谓的“两州”回避制度:比如甲州的人在乙州任官,那么在甲任期内,乙州人不得出任甲州长官,反之亦然。
不仅如此,刘宏还让刘氏列侯子弟入朝做官,用“皇戚”的力量,来对抗外戚和宦官。
同时,他还大力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让其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等,让这些平民出身的子弟们,也能有做官的机会……
看得出,汉灵帝对于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是挺大刀阔斧的。
他一心想要在自己的在位期内,重塑朝纲,并重立皇家威信,让东汉王朝回归到“正轨”上面来。
然而,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无奈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汉王朝上百年来的政治问题,早已经是蒂固根深,又岂是他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解决的?
说白了,刘宏从汉桓帝手里接过来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各级官员腐败,大捞特捞,各地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这都还仅仅是内部的问题,外部还有西凉、匈奴、鲜卑等众多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
试想,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如此多的问题错综复杂,恐怕就算是汉武帝再生,也要头疼不已。
更遑论是能力和根基还远不如前者的汉灵帝?
事实上,汉灵帝的各种政治改革,也并没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是导致了大量反对,引发了新一轮的矛盾。
比如他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就招致了原有太学儒生们的反对,拒绝与其为伍,凡事都和其对着干。
再加上原有宦官和外戚势力,不单组织庞大,而且影响交错,使得汉灵帝完全是孤掌难鸣……结果就是,本身已经积病难愈,朝野动荡东汉王朝,而今又引入了新的矛盾和对立,只会是加快消耗掉,原本就所剩不多的生命力……
到头来,刘宏发现自己最能倚赖的,还是只有和他最亲近,看起来也最听话的太监阉党们。
无奈,他只能又走上前任皇帝们的老路——宠信宦官。
于是在他在位期间,宦官的编制名目比前朝增加更多,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甚至,他还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宦官为中常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常侍”的来历。
接着,我们就要说一说关于汉灵帝,在历史上留下的最臭名昭著之事——卖官鬻爵。
所谓卖官,就是推翻以往提拔官员的制度,如“举孝廉,集民望”等,改为直接收钱用钱来“买”。
其实,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屡见不鲜,甚至可以算是封建王朝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早在先秦时期,秦始皇为了缓解蝗灾期间,国库存粮不足,赈灾不力的危机,便向国内的富户大族们征粮。
又怕强制征收会寒了大户们的心,于是便抛出一个“捐粮换爵位”的噱头,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卖爵的头。
之后到了汉朝,汉景帝也用过这招,甚至搞出一个“犯罪者捐粮赎罪”的新花样,以此收敛国内人家多余的粮食,以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
之后是汉武帝,为了支撑连年北征匈奴所需的巨大粮草消耗,也以授以爵位为报酬,换取豪门大户们捐赠的粮食……
不过客观来说,“爵位”和“官位”是不同的。
爵位更类似于“荣誉称号”,虽然有一定政治影响力,却并没有什么实权。
秦始皇、汉景帝、汉武帝等,以爵位为卖品,尚且对国家造不成太大影响,反而具有一定的公正性。
说白了,我打仗立了功,该授予军功爵;当官出了政绩,该授予政功爵;那我将一家人辛苦攒下的粮食钱财捐给国家,帮助其他千千万万的穷人,难道不该得到一份“捐功爵”的荣誉吗?
然而,到了东汉桓帝开始,以往尚不算夸张的“卖爵位”,就开始朝着“卖官位”而转变了。
据史料记载,桓帝时期,国内天灾不断,边境匈奴频频骚扰,而国库空虚,税收不力,仅靠着以往卖爵位那点钱,已经不足以支撑下去。
而且,汉朝之前的几百年中,卖爵位已经卖得过于泛滥,拥有爵位荣誉的人和家族已经是屡见不鲜,不好糊弄了。
为了从民间弄到更多的钱,维持住入不敷出的国库和国家经济,汉桓帝就想出了“卖官”的法子,并以此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收益。
然而,这一招的隐患也是很大,不仅从根本上败坏了汉朝的官吏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底层百姓的剥削。
因为官位不同于爵位,官位是有实权,也是可以用手中的职权来牟利和变现的。
说简单点,既然官位和权力都可以用钱来买,那就等于是承认了,官位和权力也是可以用来捞钱的。
更是默认了贪污受贿,剥削百姓等以往的非法行为,是合法的……
或者是再说直白点,买官的人花了大量的资金,才坐上了这个官位,并掌握了相应的权力,那么肯定就要把买官花出去的钱,又想办法重新捞回来。
用什么办法捞回来呢?当然就只是收受贿赂,贪污捞金,且鱼肉百姓了……
不过,汉桓帝干“卖官”这类事情,基本上还只是个应急的措施,并没有正式摆上台面,而是以半秘密的方式进行着,波及范围也还算有限。
然而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卖官的行为,就完全扩大化且公开化了。
甚至都通过官方的口吻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
不仅如此,卖官还有各项规定,比如: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等。
甚至,还搞出了类似于现在的“竞价”活动,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
毫无疑问,这种公开卖官的模式,简直是用一种非常荒唐的手法,来破坏了东汉朝廷的国家制度。
很多有钱有势却没有做官本事的人,都坐上了各级官位的宝座;而原本那些深解民情,有治理本事的人,却被高昂的“做官费”吓得弃官而走……
很明显,这一切的后果,到头来还是要让老百姓来承受。
尤其是买官者所花费的大量银钱,就要在老百姓身上捞回来……原本就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生活困难、食难果腹的百姓们,如今更是被这套卖官制度剥削得死去活来,哀嚎遍地……
站在后人的角度看来,汉灵帝此举无疑是愚蠢的,也是短视的。
也让人想不明白,堂堂的一国之君,为什么干出这种自毁于朝政,自绝于人民的事情来?
按照后世人普遍认同的解释,汉灵帝这是为了自己的享乐和挥霍,所以才用这种方式,来捞取自己所“荒淫醉生梦死”的资本。
诚然,刘宏的私生活确实是很乱的。
据史料记载,他喜欢内廷逗乐,偶然看到驴子觉得新奇,便每天驾一小驴车在宫内游玩。
搞得京城很多官僚士大夫纷纷效仿,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而宦官们也投其所好,找来一条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再在早朝时分,摇摇摆摆牵上朝……要知道,早朝是商议国家军机大事的时候,文武百官都位列皇宫阶下,这时候弄一条狗过来,打扮成朝臣模样,完全是对满朝文武赤裸裸的羞辱。
而刘宏非但不生气,反而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搞得全场人等除了宦官之外,都非常尴尬,却又敢怒不敢言……
刘宏又喜欢玩“深入民间”的模拟游戏,命人在后宫仿造街道、市场等各种仿真场景。
并且让宫女嫔妃们进去扮演各种角色,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摊贩,另一部分则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路人……
此外还有的卖唱的、耍猴的、演杂技的……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人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
在女色方面,刘宏当然更不能落了下风,他在西园修建了一处赐名“裸游馆”的花园,其间又多达上千间房屋。
绿色苔藓覆盖在台阶之上,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渠中种植着南方进献的巨大荷花。
再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在其中赤身裸体嬉戏追逐,至于他自己,也不时参与其中,于宫女嫔妃们乐成一片……
然而,汉灵帝通过卖官而得来的钱,就真的是全都用来享乐花掉了?
其实,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汉灵帝公开卖官之初,就设计了一套很完备的制度,并且有专门的账户来存放这笔钱。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写明这些钱的花销用处,但是据现有的资料推断,这笔数额巨大的银子,除了部分放在西园供皇家花销之外,其他大都用于了汉灵帝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鸿都门学”,而汉灵帝搞这个学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借此树立一支“天子门生”队伍,让他们成为各级官员,并借此掌控整个天下……办学校需要花钱,招收大量的民间人士入学,更是需要汉灵帝自己出钱,其间的花费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据史料记载,汉灵帝实施“卖官鬻爵”,和筹办“鸿都门学”,都是发生在同一年(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这恐怕并不是巧合。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汉灵帝用卖官而得来的钱,去办鸿都门学,培养自己的人……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当时很多靠花钱买官,身居高位的人,带头来都没能干上多久,就被汉灵帝用各种手段罢免(比如曹操的老爸曹嵩,花巨资买来的太尉只干了七个月)。
……………………………………………………………………………………………
汉灵帝这究竟是想干什么?
其实,这也是他进行“政改”的一部分。
一方面通过卖官来敛财,充实朝廷国库;一方面又借助卖官,来频繁清洗各级官员,打击豪门士族;再一方面,利用卖官所得来的钱财,建立忠心于自己的,文武两方面的“亲卫军”(鸿都门生,以及后来的西园军)……
不得不说,刘宏的想法也真是够奇葩。
为了实现自己的“皇权重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选择了这样一条极为冒险之路。
先“破旧”再“立新”,先“搞乱”后“治理”,这个脑洞,开得也真是够大……
然而,到头来结果怎样,我们也是知道的……
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风涌全国的黄巾起义大爆发,使得汉灵帝一下子慌了神。
不得不说,他之前完全是误判了自己国家的衰落程度,以及天下百姓,对于政治改革阵痛的承受程度。
卖官鬻爵,鸿都门学……这些他自认为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还没能见到任何成效,便已经收到了毁灭性的恶果。
众所周知,所谓的政治改革,都只能是在国家安宁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进行。
而经过黄巾起义这么一闹,汉灵帝的改革,也只能是中途流产,胎死腹中了……
为了平定黄巾起义,刘宏不得不停止了鸿都门学的计划,并再次大量启用外戚(如何进、何苗等),士人(如皇甫嵩,王允,卢植)等。
之前他通过卖官鬻爵而捞上来的钱,也大多数用于了剿灭叛军所需。
不仅如此,为了弥补朝廷平乱军力的不足,刘宏还诏令各地州牧太守,自行招兵平乱。
这无疑是将朝廷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下放给了地方政府,造成了大量的藩镇割据,令全国各地拥兵自重,从此不再完全遵循朝廷的命令。
另一方面,汉灵帝也不得不更加倚赖于身边的太监集团,因为由于黄巾之乱的影响,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减弱了。
而且外戚集团和士人们的势力,也又一次强大了起来……此刻,宦官们毫无疑问又成为了,皇帝所唯一能用于对抗他们的武器……
不过,事情至此,似乎也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
毕竟汉灵帝这时候,也还算是掌握着朝廷中的实权。
随着黄巾之乱的一步步平定,他也逐渐从之前在西园的“享乐”生活中,慢慢走了出来。
这时候他才30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壮的时候,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继续收拾摊子,并慢慢实现他政治改革意图。
然而,也许是因为之前的荒淫享乐,透支了身子;也也许是由于东汉王朝一直以来的“皇帝短命诅咒”,刘宏的身体,很快就衰落了下来。
据史料记载,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月,刘宏还能骑马持剑检阅军队,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并自称为“无上将军”。
仅仅半年过后的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刘宏便在南宫嘉德殿驾崩,结束了他21年的皇帝生涯,年仅33岁……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刘宏在去世之前,都未能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定下来。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他归天之后,留下了一个更烂的摊子,并就此诱发了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
汉灵帝为什么一直到死都没有立嗣呢?因为皇帝不是普通人,皇帝立嗣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并不是随便作个决定,写份诏书,就能简单搞定的。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在封建社会的集权体制下,“太子”身份人选的决定,都会涉及到各方势力的利益目的,各个权力集团之间的均衡,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走势和荣辱兴衰,甚至是决定历史的走向……
尤其是在国家动荡,社会不稳的年代里,国家储君的选定过程,都是处在风口浪尖上,而且充满了血腥斗争的。
表面上看,只是皇帝选个继承人的问题,而暗地里,各方势力都会以此作为自己谋取最大政治利益的契机,会不惜一切手段,干出一些可怕的事情来。
我们知道,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的哥哥皇子辩,一个是王美人所生的弟弟皇子协。
由于王美人之前被何皇后(当时还是何美人)所毒害,故皇子协由其祖母,也就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抚养长大……
知子者莫如父,刘宏其实也非常了解他两个儿子的优劣之分。
刘辩虽年长一些,却由于早年在宫外长大,没有受过皇家氛围的熏陶,导致生性怯弱,举止轻佻,缺乏王者之气。
相反,刘协虽然年幼,但因为从小受到的皇家教育好,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明,威仪过人,且行事端庄的一面。
相较于长子刘辩而言,刘协无疑是继承王位的更佳人选。
因为他更具备当皇帝的能力和素质,把江山交到他的手里,也更能令人放心……就冲刘宏在王美人死后,让自己的母亲亲自抚养刘协来看,他在两个儿子之间,明显是更偏向于刘协的。
然而,就如同刚才说过的,立嗣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考虑,以及各方势力的利益均衡问题,所以刘宏也一直举棋不定。
毕竟,“嫡长子继承制”,是先祖们定下来的传统,俗话说“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刘宏要是敢轻易打破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就很容易招致祸乱,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更何况,刘辩的母亲是正宫皇后,其舅舅何进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一直还主持着剿灭黄巾之乱,并威慑天下诸侯的工作。
在全国的农民起义之火尚全熄灭,各地州郡拥兵自重的严峻形势下,作为外戚的何家,是刘宏用来制衡全国局势的重要砝码。
若是随随便便抛开刘辩,立刘协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何家人的不满,导致朝中动荡,说不定又会引发天下大乱……
而且,刘协身边的支持力量太少,董太后及其家属董重等人,无论军政能力还是在朝中的势力,都无法与何家相比。
虽说可以借助宦官集团的力量,但是由于这数十年来,宦官当政弄权,几任皇帝都对其宠幸有加,导致士人群体和民间百姓,都对宦官集团极度厌恶,反对声音极大……
刘宏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摆在刘宏面前的问题,就是一个死局。
立也不是,不立也不是,立刘辩也不是,立刘协也不是……这件事情犹豫不决,一拖再拖,一不小心就拖到了他病重弥留之际。
不过,虽然是重病缠身,但刘宏脑子还是不糊涂。
他先是扩充了自己亲卫部队“西园军”的编制,设置“西园八校尉”(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曹操,袁绍,淳于琼等),将宦官的头目,自己的心腹蹇硕,任命为西园军的统领。
并借机将何进调出京城,去西北边疆,担任督军大吏……
看得出,刘宏到头来还是偏向于幼子刘协,而且最终还是决定借助宦官一党的力量,来扶刘协登位,继承大统。
这说明,他站在自己“刘家皇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愿意把皇位传给一个更有才能,也更适合当皇帝的儿子。
说白了,要是刘宏将皇位传给了刘辩,那恐怕刘家就再难有翻身之日了。
刘协性格怯弱,缺乏主见,且无力掌政,摆明了只是个懦夫,只能当傀儡。
到时候不管是外戚当政,还是宦官掌权,他都只能是名义上的皇帝,处处受别人操控,像个扯线木偶一样让人使唤……
要是将皇位传给刘协呢?虽然会导致“戚宦之争”的再次上演,引发朝堂动荡,;也会令宦官集团在朝中的权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深;还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带来更多的反对声音……
但是,以刘协的本事,在成年以后是能够独立自主的。
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压住宦官和外戚,令东汉王朝的实际权力,再次回归到他们刘家的手上来。
但至少,他不会轻易受人摆弄,甘当势力集团的傀儡。
最差,也能成为一个有实权的皇帝,不会混得比他父亲刘宏差……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意料的。
刘宏也没有想到,他扶持幼子刘协的计划进度,竟远远赶不上他身体衰落恶化的速度。
再加上何进不吃他的“调虎离山”之计,借口兵力不足,需要时间调度等理由,就这么给拖下来了……
不仅如此,他所寄予厚望的“西园军”,也被何进所拉拢和收买(西园军校尉如曹操袁绍等,都和何进走得比较近),反而是将刘宏任命的西园军统领——蹇硕,逐渐架空(后来何进除掉蹇硕的时候,西园军也无人反对)……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当刘宏咽下最后一口气,一命呜呼的时候,便是何进率军入宫,并为刘辩黄袍加身,拥立登基的时候。
就此,东汉朝堂上的“戚宦之争”再次上演,并很快就愈演愈烈,进入了白热化的地步。
杀死蹇硕,逼死董太后,召诸侯勤王……何进对宦官们步步紧逼,大有要彻底铲除阉党集团的趋势。
而宦官们的拼死反击,假借何太后之名召何进进宫,并暗中杀害……
接下来,就发生了宦官挟皇帝出逃,董卓进京霸权,诸侯联军讨伐等事件……东汉王朝的天下,终于迎来了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乱世……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汉灵帝,这位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实权皇帝呢?
他称得上明君吗?当然称不上。
他在位期间,生活荒淫,贪图享受,宠信宦官,治国无能,将原本就王纲不振的东汉王朝,拖到了濒临崩溃的境地,自然是无法冠以“贤明”之名的。
那么,他算是个昏君吗?可以说是,但也不能仅用“昏庸”二字,就能简单概括的。
应该说,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以及在“教育体制改革”上的作为,还是有目共睹。
而且在他的执政过程中,有过颇多的想法,并且进行过大胆的政治改革。
当然,他改革的思路和模式,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上来看,就可谓是奇葩而且荒谬了……用“卖官鬻爵”和“鸿都门学”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清洗旧的官吏,一方面换上新的官吏……不但步子迈得极大,而且还完全误读了国家的现状,高估了老百姓们所能承受的极限。
也许,将东汉王朝最终走向崩溃的缘由,全部归结于汉灵帝一人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毕竟王朝的问题是由来已久,上百年的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早已经积累下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是,汉灵帝也是责无旁贷的。
正是由于他当政期间的荒诞改革思路,和荒唐的执政理念,使得之前的矛盾和问题非但未能得到解决,反而是进一步的尖锐和扩大化……
或许,如果汉灵帝真的只是个“昏庸”的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朝政。
那么东汉王朝在宦官和外戚的单纯折腾下,说不定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不至于这么快走向灭亡。
然而,就是因为他的“昏而不庸”,才会折腾出了如此多的事情来。
最终耗尽了东汉王朝所仅存的生命力,整个国家,也就此走向了毁灭的边沿……
PS:关于汉灵帝的谥号“孝灵皇帝”,这个“孝”字和“灵”字,具体是代表什么含义呢?
其实,孝字没啥好解释的,汉朝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之外,其他人完整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
如汉景帝——全称“汉孝景皇帝”,汉武帝——全称“汉孝武皇帝”,汉和帝——全称“汉孝和皇帝”等。
至于这个“灵”字,按照古代的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
这是一个“恶谥”,代表其当政期间的朝政败坏和荒唐。
历史上,谥号“灵”的君主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比如晋灵公(训狗杀大臣,最终反被杀)、楚灵王(好细腰,建章华台,最后自缢而亡)、齐灵公(随意废立,引发内乱)、蔡灵侯(弑父,最终被诱杀)等。
而汉灵帝的这个灵字,代表的就是他当政期间的卖官鬻爵,宠信宦官,淫乱宫廷等荒唐行为。
不得不说,这个“灵”字谥号,和他还是很般配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