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8 18:11:14|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你说的这个类似蝙蝠侠,能两个人玩的,可以跳两下的,应该是FC游戏魔鬼总动员。
《魔鬼总动员》是FC红白机上,科乐美发行的横版动作清关游戏,也叫“鬼王”、“口袋里的魔鬼”,从英文名称《Monsterinmypocket》来看,后者更贴合。
国内出过这个游戏的山寨hack版,有难度降低并修改了人物模型,所以很多人管这个也叫“蝙蝠侠”,或者“红绿战士”。
这款游戏是FC上比较简单的,属于人人都能顺手通关的类型。
由于支持双打,制作也很精良,过去大家很爱玩它。
下面,笔者就带大家回味这款游戏的通关流程。
两大主角,一个是吸血鬼德古拉,一个是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这样看来叫“鬼王”也不错。
盗版的被换成了蝙蝠侠和罗宾,比较蛋疼。
和科乐美系游戏一样,开场自带精彩的动画。
电视里的大BOSS现身,这个人的原型其实是游戏主创自己。
下方界面有点像科乐美的另一招牌《忍者神龟》系列。
游戏里的唯一道具是钥匙或螺丝钉,砸人可以秒杀,弥补后面攻击的不足。
人物有6条命5滴血,血厚命多,所以通关就简单。
有趣的点:
游戏有趣的一点是,主角们都是缩小的人,在一个大房子里穿越,里面各种大号的日常家具,模式有点像《松鼠大战》。
视频介绍
在电影平台输入“总动员”三个字随便一搜,就出现了十几页的内容,数百条电影目录。
令人不禁心生疑问,好奇为什么那么多的电影名字都叫“总动员”。
资料图 图源TAKEFOTO
在这些风格、主题和剧情各异的“总动员”电影中,鼎鼎大名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所推出的一系列“总动员”动画给观众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玩具总动员》(Toy Story)系列、《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美食总动员》(Ratatouille)、《机器人总动员》(WALL·E)等动画电影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
仔细比照这些“总动员”系列电影的外文名字和中文译名就会发现,电影原名与译名并非完全对应。
以皮克斯的这几部电影为例,如果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Toy Story对应的中文译名应为“玩具故事”,Finding Nemo则应翻译为“寻找尼莫”,而Ratatouille对应的中文则为“普罗旺斯炖菜”(指用番茄泥罐头、红萝卜、芹菜、洋葱制作的美食)。
那么,在译制这些电影时,制作方和译者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把这些从外文原名来看毫不相干的电影,统一收编到“总动员”大家族中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总动员”这个词的含义。
“总动员”是一个有着政治意味的词,它的本意是指“国家把全部武装力量由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并把所有的人力物力动员起来以备战争需要的紧急措施”或是“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动员全部力量”。
18世纪末,法国在抗击欧洲干涉军的战争中,进行了具有彻底意义的全国总动员,开创国家总动员制度之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参战国都在战争爆发后相继实行了全国总动员,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对抗,总动员的时机、程度和效果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
二战之后,总动员制度在许多国家得到确立和发展,并在一些战争中得到应用,也被应用来应对一些巨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情况。
让“总动员”淡化政治意味、用做电影名字的做法则最先出现在我国台湾地区。
“总动员”这个词在台湾最初也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味。
1948年4月,蒋介石政府为挽救陷于严重危机的国民党统治,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宣布全国进入“动员戡乱时期”,并于1948年5月10日公布实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只是,蒋介石政权在解放战争中失掉了民心,最终不得不退守台湾。
“动员戡乱”的政治状态在台湾一直延续了下去,直到《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于1991年废止时为止。
可以说,“动员”这个词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在那代台湾人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记。
于是,将那些剧情紧张刺激、涉及多方协力达成某项目标这一主题的电影,翻译成“某某总动员”,倒也就合情合理。
事实上,台湾地区出产的国产电影中也有以“总动员”命名的电影,如1991年在台湾地区上映的由杨静尘执导,午马、郑浩南、大岛由加利等主演的《赌鬼总动员》;在台湾地区译制的影片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例如,1985年上映的《圣诞总动员》、1990年上映的《魔鬼总动员》、1991年上映的《机飞总动员》以及1994年上映的《摇滚总动员》。
而真正带火“总动员”系列电影、让这个词成为“精品电影”代言词的则是皮克斯的第一部纯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Toy Story),该片于1995年上映,全球票房3.6亿美元,获得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最佳原创音乐提名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原创歌曲提名。
这部动画也为皮克斯成为动画霸主奠定了基础,总动员似乎也成为皮克斯动画的一个标志。
《玩具总动员》的爆火以及后来皮克斯出品的一系列“总动员”动画精品,电影引入方出于吸引更多观众、增加票房收入的考虑,在译制电影时有意将其处理成“某某总动员”,希望借助此前影片的影响力,形成连锁和带动效应。
另一方面,国产电影制作方也看到了“总动员”所积累的认可度和带来的巨大市场利益,在制作电影时也会考虑以“某某总动员”来命名,如2011年在内地上映的《宅男总动员》,不幸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3.6分。
由此可见,电影名字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但要真正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口碑,则就需要用品质来说话了。
原标题:“总动员”到底啥意思
文/一勺风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