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a天气炎热似火b天气渐渐转凉c流星异常出现介绍如下: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气变凉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是中国传统农民社会的一个气候现象和文化符号。
七月流火指的是夏季高温、干热的天气现象,九月授衣则是指秋季开始穿上厚实的衣服。
七月流火多以民谣、俗语等口头传承方式流传于中国南方农村地区,与其他一些节气密切相关。
七月流火作为一个节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流火”是指“火烧云”,因为七月是梅雨季节,细小的水滴不断蒸发。
使得太阳的光线被折射形成红色的云彩。
这种云彩形态如同火焰燃烧,所以形成了“流火”的说法。
此时天气炎热,火候正盛,古时人们认为这是“火神”在放热量,这时候应该小心防范火灾。
七月流火对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夏季高温干旱使得较低纬度和海拔较低的地区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也是许多地方采取措施防止火灾事故的“临戒日”。
相对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则是一个秋季天气现象,意指秋收的来临。
传统农民社会注重道德、仁爱,对劳动、生命、祖先、自然等崇尚信望的情感态度,在“九月授衣”这个典故中则表现出来。
意思是说,在夏季木棉绽放时期过去了后,进入秋天人们开始穿上厚实的衣服,适应收割工作时降温的需要。
总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中国南方农民社会多年传承的一个象征,历经时代变迁,仍以其久远的传统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视频介绍
这是个由来已久的知识错用问题。
因为用的人多了,用的时间久了,错误逐渐变成了正确的。
这种现象在文化流传上时有发生。
“七月流火”出自哪里,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这里面“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都是指十月之后开始记日子,即“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
这是豳历纪日法。
这句诗实际上是农人记录从年中到第二年开春的农耕之事。
中国古时候的历法向来与天象有关。
这里的“火”是指“大火”星,即天蝎座的主星——心宿二,《诗经》年代夏历五月间(即仲夏夏至前后)黄昏时心宿二出现在天空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向下行。
到了七月黄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预示寒冷的季节就快要来到,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再来看这句诗就很明白了: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所以“七月流火”实际上是指天气渐渐转凉的意思。
但是“流火”两个字的形象很让人联想到火焰的跳动,既有特色又贴切,加上后来者用的历法和春秋时期的观星历法不大相同,渐渐地就以讹传讹变成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炎热得像在火上炙烤一样。
”
不过从这种心宿二的照片来看,说它“流火”也不为过。
其实最主要还是历法的改变,人们不再需要星象知识,而在几千年前人们没有别的方法来确定农时,只能夜观天象。
所以基本上人人都识星,放在今天,说起“大火”星,一般都会误认为是“火星”吧。
实际上这个“火”甚至都不读“huo”,古读huǐ,是天蝎座的主星。
而太阴历的七月放在今天实际上是八月了,要想观察到真正的“七月流火”,得差不多到阳历的九月底去了。
不让人误会都难,所以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已修改了,“七月流火”:也可形容天气炎热。
实际上就是官方证讹了,这个流动的“大火”星,就真的变成热死人的夏天了。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