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大家越来越喜欢出游放松,除了去一些大山大河或者现代新型建筑进行参观游览,古镇的质朴与宁静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比如很火的西江古镇、西塘古镇、周庄古镇等,据了解中国大大小小的古镇有一百多个,但是随着大家对古镇的喜爱与追捧,大家发现中国的古镇越来越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小编认为古镇越来越像无非就是样貌、商业化、饮食这几点,具体情况小编带你一起了解一下吧。
1、样貌。
古镇的样貌就是古朴和历史气息浓重,现在古镇的开发都是大致相同的石板路、风格相似的建筑物、景色相仿的小桥流水,乍一看都分不清楚自己来的是哪个古镇,这对于古镇的开发无疑是失败的。
2、商业化。
现在古镇已经被商业化的很严重了,走进古镇随处可见的茶馆酒吧和西餐厅,还有各种各样的饰品店,这些古镇的招商基本上像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样,完全没有它们各自的特色。
3、饮食。
理论上每个古镇所在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的餐饮文化也不一样,但是现在古镇里的饮食已经被小吃类占据,随处可见的咖啡奶茶、炸串臭豆腐,每个古镇并没什么差别,如果不说在古镇旅游,小编以为在自家的夜市溜达呢。
小编想说,大家来古镇游玩,就是想感受当地古镇几百年的历史韵味,就是想感受它独有的古朴和宁静,但是古镇的效仿式发展和过度的商业性开发,已经让古镇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如果拿出一张没有标志性建筑的古镇的照片小编相信没有人能够一眼认出这是哪个古镇,这样的古镇旅游不管是对游客还是对古镇,难道不都是一种伤害吗!
视频介绍
丰收
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甑糕……不知何时起,古镇渐渐“长得”越来越像,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
据报道,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甚至高达99%,相关话题也登上了热搜榜。
所谓“古镇”,一般是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现存古镇数量可观,通过保护与开发,古镇成为各地知名旅游景区,既为地方带来了旅游收入,也满足了游客对“诗与远方”的需求。
不过,当游客游览多个古镇就会发现,有独特个性的古镇很少,多数古镇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曾指出,“我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大概率是全球第一。
但真正能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言外之意就是大多数古镇太像了。
某大学教授也指出,古城镇旅游往往成了逛街购物、喝茶吃饭、参观表演的统一模式。
那么多数古镇是早就“相似”还是开发后“相似”?不排除南方部分古镇之间,或北方部分古镇之间,因为地理文化上接近,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比如部分南方古镇,有相似的古建筑,相似的石板路,相似的小桥流水。
但各地古镇相似度高,主要出现在商业开发后,多数古镇从零售的商品到“特色小吃”等方面,特色越来越不明显了,因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从积极角度看,多地古镇商家都善于“学习”,哪些商品在其他古镇好卖,就及时跟风效仿。
但从另一些角度看,这将对古镇伤害不轻:一来,古镇的独特历史文化会被同质化的商品和服务冲淡;二来,过度商业化给游客印象是古镇变成了“杂货铺”;三来,对游客吸引力会下降。
因为在游客看来,游览一个古镇和游览十个是一样的,没必要追求“诗和远方”。
古镇开发追求商业利益可以理解。
毕竟投资者需要商业回报,周边居民需要收入,地方经济也需要旅游业做出贡献。
但追求商业利益未必要走同质化这条路,因为古镇只有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持久吸引游客消费。
而走同质化这条路,看似投资回报比较快,实则目光短浅,容易让游客“审古疲劳”,那么想持久赚钱就不容易。
有人认为,古镇同质化实际就是“空心化”,这话有一定道理。
因为同质化导致古镇淡化或者丧失应有的韵味和价值。
所以,迷失方向的古镇开发者,亟待回归“实心化”,真正打造属于古镇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同质化模式难以持久,因为游客不会花不同的钱欣赏同样的“风景”。
当游客因“各地古镇相似度99%”而对古镇产生厌倦感,古镇旅游或走向没落。
要改变“各地古镇相似度99%”,首先,需要古镇开发者、管理者的清醒与自觉。
既要在规划设计、商铺招商等方面坚持古镇的特色,也要合理控制古镇商业化使之不能过度,要立足于长远发展。
其次,在古镇认定或旅游景区认定方面,要重视古镇独特文化,以起到引导、鼓励等作用。
另外,要倾听民意调准古镇发展方向。
总之,古镇不能走“相似”这条路。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