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正文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

2024-06-24 12:31:55网友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

中央级权威刊物。

《新周刊》是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杂志,于1996年8月18日创刊。

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致力于成为一个时代的观点供应商、资讯整合商、视觉开发商和传媒运营商。

作为中央级权威杂志之一,《新周刊》在中国期刊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常关注并记录社会变迁,并以敏锐独特的视角提供深入分析与评论。

《新周刊》也被誉为传媒界话题发源地,在舆论引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1张图片-拓城游

“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

视频介绍

(图/《薇塔与弗吉尼亚》)

“千万不要堕落成一个女作家。

”大一到中文系报到前,同样出身中文系的母亲叮嘱马凌。

从小,母亲就给马凌营造了一种开明的阅读环境——不会强迫女儿看任何书,但不管女儿看上什么书,她都会花钱买。

所以,马凌很早就获得了购书自由。

然而,在那个时期,女作家普遍被污名化。

“记得当时开始流行一个概念,‘身体写作’,好像只要是女性作家,就必然是写自己的隐私,写得七情六欲,写得涕泗横流。

女作家,尤其是漂亮的女作家,人们总以别样的目光看待她们,似乎她们是动用了身体资本,才取得了文学成就。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2张图片-拓城游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 著

花城出版社,2015-3

出于对女儿的爱护之心,母亲鼓励马凌去当一个女教授,因为女教授的道路要平坦、容易许多。

读文学读到硕士毕业,马凌觉得学校图书馆文学部分的书看得差不多了,便将眼光转向与文学左近的史学。

在史学研究界浸淫几年之后,她开始对“历史的初稿”发生好奇,转而学习新闻传播学。

如今,马凌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成为一名以赛亚·柏林所说的“狐狸型学者”。

但文学从未离开她的生活。

作为最早那批豆瓣用户的一员,多年来,马凌在豆瓣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书评。

如今,这些文章结集为《多年爱书已成精》。

从毛姆、张爱玲、伍尔夫,到梵高、高更、香奈儿等,她以一个“书虫”的阅读妙趣和“学院派”的学养视野,带领读者走近这18位作家、画家、艺术家。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3张图片-拓城游

《多年爱书已成精》

马凌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10

5月20日,腾讯新闻在上海举办了主题为“从她说起”的女性成长故事分享会。

马凌作为分享嘉宾,做了题为《以她们为镜,看见自己》的主题演讲。

她从自己的文学经历讲起,聊到文学史中女性作家和女性作品,以及自己身边的典型女性创

我们跟马凌聊了聊,对话涵盖中国现当代作家、女性文学、地域文学等多重视角。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4张图片-拓城游

马凌在“从她说起”分享会现场。

(图/腾讯新闻)

文学能让人更加悲悯

新周刊:你拥有文学、史学双重学科背景,又在新闻学院任教,如今写书评。

以前这些积累,对你有什么助益?

马凌:我很开心自己是从文学起步的。

每个人可能都一样,长期从事一个门类,就会感到厌倦。

我当时确实对文学比较厌倦,才去搞了史学,然后又搞了传播学。

但回过头来看,文学是我一生的基础,文学给我提供了人文主义的视角、达成对他人同情性的理解。

在文学作品当中,一个人即便是贼、抑或是被社会所不齿的妓女,一旦进入文学,叙事伦理就决定了这个人会成为主角。

作为读者,你要试着去理解他,在理解他的过程中,你知道他的故事,知道他是怎么在具体情境中做选择的,于是多半会与他共情;哪怕他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也会表现出若干人性的闪光点。

文学能让人更加悲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种悲悯,既对自己、也对他人。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理解世界,我们就会变得温柔起来,而且不偏狭了,宽广了。

所以,文学一直是人生最好的一层底色。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5张图片-拓城游

《罪与罚》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汝龙 译

译林出版社,2021-5

年轻时读文学作品,我现在回顾起来会觉得,因为当时阅历有限,未必能特别透彻地了解它们,甚至有好多情节设置都没能理解。

但当我有了阅历之后,回头再读,就像喝茶喝到第二泡,滋味就出来了。

好的文学,应该是在人生当中反复阅读的,可能读一遍、两遍还不够,有些好的作品需要读三遍、四遍,甚至伴随你一生。

这也是为什么,我已经离开文学和史学,到了新闻学院,现在愿意回过头来重新阅读文学,并努力把一些感受表达出来。

新周刊:近几年,你为什么专注于图像学研究?

马凌:我从小就爱好美术,也曾经想考中央美院的美术史论系。

在命运的捉弄下,我去了中文系,就放弃了美术史。

我一直觉得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的爱好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抑制的,所以,我一直没有放弃对于美术史的自学。

等到我成了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总体氛围比较自由,我可以把我所掌握的知识打包成一门课,就开了“图像学研究”课程。

这样一来,我的爱好变成了专业,可以向学生普及这些知识了,我挺开心的。

另外,在传统史学研究当中,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左图右史”,但实际上,“图”被大大忽略了。

我们可能只图像是文化传承的介质之一,也是重要的史料,近些年,国内外的史学同行们都在一起复原它。

如今,来到视觉的世纪,图像变得非常重要。

但普通大众的图像素养通常都不高,我们不知道如何理解所看到的这些图像,所以图像学或者说图像研究一下子成了一门显学。

目前国内研究图像研究得最好的,应该是计算机学科,他们发的论文,在知网上用“图像”作为关键词,得到普遍尊重。

但还是回到那句话,在我心目中,真正好的写作、到了一流水平的写作,性别不必考虑在内。

如果你说一个作家,因为她是女的,才能达到那个地位,对她未免是一种变相的贬低。

以我喜欢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例,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她就是写得好,不是因为她是女的才说她写得好,这点很重要。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6张图片-拓城游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肖海生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 99读书人,2021-2

新周刊:从目前国内的写作市场跟体量来看,似乎还没有达到不在意、不区分男性写作及女性写作的阶段。

如果从1919年算起,中国现当代女性写作才走过100多年的道路,女性写

马凌: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

在我看来,中国妇女的地位还蛮不错的,毕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一直能顶半边天。

像铁凝、王安忆、迟子建、陈丹燕这些女作家都是长销冠军,她们的书一直卖得很好。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7张图片-拓城游

《剑桥的星空》

王安忆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2023-11

一方面,我们不要太着急,希望女作家的作品一下子就能顶半边天。

这一时也难,原因也简单,女性

另一方面,从基因的角度来说,要承认男女的差异——二者的大脑回路、激素种类和水平都不一样。

我觉得应该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既不要强行要求男性做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也不要盲目地让女性在某些方面跟男性比拼。

女性不要只想着攻破所谓“男性文学”的堡垒,应该自然地、自发性地找到自己写作的领域,比如说男性

要写得真正富于深度,要把细致、晦暗之处写出来而不是简单地歌颂或者批判,并不容易。

我觉得这是近些年女性文学一个不错的方向。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8张图片-拓城游

(图/《我的天才女友》)

新周刊:有这样的说法:国内很多青年女性作家深受外国经典女性作家影响,比如艾丽丝·门罗、费兰特等。

你怎么看?

马凌: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学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不仅影响我那一代人,好几代人都深受影响。

莫言、余华、孙甘露……哪个不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如果要说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继承中国古典的文学脉络,可能真得是《繁花》这样的作品。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9张图片-拓城游

(图/《繁花》)

青年女性作家受外国经典女性作家影响,我觉得既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伦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家庭观,毕竟还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

历史正是这样曲折前行——可能有一个阶段我们会接纳很多东西,到下一个阶段就会转换,换成我们自己的声音。

在我的视野中,有一些女

新周刊:这么想来,国内青年作家其实特别难,一方面要摆脱西方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摆脱男性写作的传统。

马凌:我们对于男性写作的理解是:它是一种精英化、功利化的写作,是有成名想象在里面的。

在过去,一个男性

我觉得女性写作不能再走那条路了。

如果完全按照原来那个文学生产和传播的模式去竞争、去筛选、去再生产,那又倒退了。

女性写作应该减少对于名望的渴求,抵制市场的过分干预,真正达成自主和自由的写作、也达成相互的理解——那应该是女性力量的所在。

换句话说,那么多年来,我们把文学当作什么?现在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文学?非要拿文学趣味来划分阶层吗?非要拿文学奖项来奠定某些大师的地位吗?非要让文学本身承载那么多教化功能吗?不一定的,因为文学有多种面向,未来的文学应该更有想象力。

如果彻底改变女性对待文学的观念,那将是真正革命性的。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10张图片-拓城游

《东北故事集》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1

“长篇小说死了”

新周刊:你刚才提到金宇澄老师的《繁花》,这几年一波波的文学潮流,像东北文学、沪语文学、新疆文学,似乎都是依托地域性而出现的写作风潮。

假如文学潮流都由地域的异质性来推动,对于文学来说,会不会不可持续?

马凌:文学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模式——钟摆性运动

钟摆摆到一端的尽头,势必回荡;摆到另一端,再次回荡,它就是在不断摆动当中进行的。

西方19世纪文学,一开始是浪漫主义,浪漫到大家受不了,就转向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让人受不了了,就转向唯美主义;唯美主义不行了,又回到自然主义文学——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的平衡状态。

当我们看到这一波地域文学特别多的时候,下一波可能就是某种完全不同的、去地域性的文学;如果去地域性文学太多了,又会摆动回来。

我觉得,这都不是问题,不用太过焦虑。

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宜跟风炒作。

如果看到大家都在写地方,我也写地方,那你写完可能就过了风口,还是得写自己真正熟悉,并且想写的东西。

同样,在我看来,写地域也并不是不好。

李娟的散文,确实写得蛮好的;还有东北作家群中的杨知寒,她的作品我也挺喜欢的,她的那种狠劲,比那几个男作家还猛。

我们不必给文学作品贴标签——既不用贴性别标签,也不用贴地域标签。

同样写地域的,就有写得好的,也有写得不好的,我们要看到好作品的价值所在,这就可以了。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11张图片-拓城游

(图/《我的阿勒泰》)

新周刊:如何看待社交媒体、短视频时代的女性写作,比如萨莉·鲁尼的作品?这种与当下时代情绪强相关的文学,是否能凝结成一种特定时代的文学风格?

马凌:我们确实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比如,交往方式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面对面交往、面对面谈恋爱,去看个电影、吃顿饭,是很常见的。

如今,我的很多学生每天都泡在网上,大量沟通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就难免会出现很多误解。

因为表情在传播当中占比很重,你只看到对方打的字,即便加上表情符号,也不够精准——都是剥离语境进行沟通惹的祸。

为什么现在好多人恋爱不成功?一定跟用了太多社交媒体有关。

新周刊杂志是什么档次(“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不是年轻人的锅)-第12张图片-拓城游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爱尔兰]萨莉·鲁尼 著,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群岛图书,2022-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到了互联网时代,一定会有新的文学样式出现,甚至应该有新的文学题材出现。

我总觉得,长篇小说属于19世纪,它可能快死了。

我一直喜欢读长篇小说,但如果年轻人不喜欢,更愿意刷短视频,我也挺能理解。

小说毕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文体,它从18世纪发展而来,真正成熟于19世纪,现在已经走向没落,以后可能会有新的形式出现。

新周刊:“长篇小说可能快死了”,怎么讲?

马凌:我们作为读书人,可能还会读长篇小说;但我的学生这一拨人,已经很少读长篇小说,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看了某部电视剧,倒逼他们去看原著。

举一个例子。

我几乎每星期都会给学生分享书,就是我看过觉得没必要保存的,会转送给他们。

我把书放到一个长桌上,让他们自取。

最后剩下的,都是长篇小说。

短小的、手册性的、知识性的、趣味性的书很快就没了,但长篇小说是没有人拿走的,白拿都不要。

新周刊:但是有些作家会把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当成写作道路上的关键节点,当作自己笔力的证明。

马凌:这就是我所说的,我们依然被那种所谓男性文学、特别是男性传统写作规则束缚。

为什么一定要拿长篇来证明自己?艾丽丝·门罗写的大量中短篇小说也一样好看。

其实,短篇小说

·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 

精选手游 MORE +

相关资讯MORE +

好游安利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