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

2024-06-20 09:38:20|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不知”出自春秋《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

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译文:晋国的荀瑶带领大军讨伐郑国,齐军前去救援郑国。

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人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解释道:“君子谋划一件事情,无论在起因、经过与结果都要考虑进去,才能进行到下一步。

现在我们三样都不知道就开始,不也太难了吗?

扩展资料

一、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晋国贵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

彼时,其投奔在齐。

)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

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二、人物简介

荀寅是春秋时晋卿。

即中行文子,又称中行寅。

荀吴之子。

晋国六卿之一。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杀邯郸大夫赵午,他和范吉射与午有亲,因起兵伐晋国赵氏。

赵鞅奔晋阳。

韩、魏助赵氏,奉定公以伐范、中行氏。

晋国范氏、中行氏伐公,国人助公,他与范吉射奔朝歌。

二十年赵鞅围朝歌,两人奔邯郸。

次年赵鞅围邯郸,两人奔鲜虞,旋入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再次年晋人围柏人,两人奔齐。

其地为其他四卿瓜分。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第1张图片-拓城游

“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

视频介绍

“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呢?这一疑问源自古代典籍《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中的一段记载。

文子曾言:“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其中的“三不知”并非指一无所知,而是特指对某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然不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曾一度强盛,然而随着郑庄公的离世,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邻国晋国见机行事,意图吞并郑国。

郑国自知实力不济,于是向齐国求援。

齐国深知晋国若得逞,必将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派遣名将陈成子率领大军前去支援。

当陈成子的大军行至淄水岸边时,突遇暴雨倾盆。

马匹嘶鸣,士兵疲惫,众人都心生退意。

然而,郑国使者深知形势紧迫,若不速战速决,晋国军队恐怕将长驱直入。

他竭力劝说陈成子,即使困难重重,也必须勇往直前。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第2张图片-拓城游


陈成子深知责任重大,他鼓励士兵们克服困难,最终鞭策着马匹渡过了淄水。

晋军见状,惊恐万分,连夜撤军。

然而,晋国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心生一计,散布谣言,企图吓退齐军。

此时,陈成子的部下荀寅轻信谣言,惊慌失措地向陈成子报告,称晋国已派出千辆战车前来迎战。

陈成子质问其消息来源,荀寅却支支吾吾,无法说清。

陈成子大怒,斥责他道:“你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无所知,便信口开河,实乃扰乱军心!”

荀寅懊悔不已,他深知自己在未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便轻易传播不实之言,实乃大不敬。

他感慨道:“君子在发言之前,应当先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免误导他人。

我今日之失,实乃‘三不知’之过。

自此,“三不知”一词便流传开来,用以形容对事情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全面的状态。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