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玄奘的全剧情,希望对你有帮助任务领取人:南极仙翁领取要求:等级≥25,并完成商人的鬼魂任务和枯萎的金莲花任务找到南极仙翁,他让你找他丢失的白鹿,在大唐境外353.3(高老庄下面),和他对话,选择(1)打架,胜利后给25000经验,10个鹿茸,1点技能点数;(2)给2000大洋,让白鹿回到南极仙翁做卧底,得到1点技能点数。
打完白鹿其实还可以和旁边的玉面狐狸战斗,如果胜利奖励20个仙狐蜒和20000经验。
这个也可以不打但是有经验和东西不打是傻瓜啊。
战斗完毕回去和南极仙翁对话,他哼哼唧唧说你虐待了他的白鹿,要一个百色花(长安药店有售),给南极仙翁以后,你将得到一个装备40级饰品江湖夜雨。
到江洲找吴老爹(大唐国境259,239)要求去金山寺上香(香长安福寿店有售),把香给酒肉和尚,和他对话后触发战斗,胜利得到3.000经验,1点技能点数和一个40装备琥珀腰带,接着和玄奘对话,需要找法明长老,先和化生寺光华殿里的慧明对话,有2个选择。
(1)看望法明长老(化生光华殿),要找慧海(化生46,35),然后找侯医仙(花果山134.77),配药需要餐风饮露(2级药),把餐风饮露给侯医仙以后,会交给你一个定神香(3级药),把定神香给法明长老,然后找空慈方丈,去天宫守门天将(天宫),一段对话后触发战斗,胜利得到40000经验,一点技能点数和一个装备,发现是玻璃碎片成仙了,和白琉璃(大唐国境41.158)对话后去买个佛光舍利子可以回HS交差,并且给你琉璃盏的碎片,要你到流沙河看看(触发寻找四琉璃剧情任务),佛光舍利子给空慈方丈以后,回到法明长老对话,得到玄奘的血书,接2后。
(2)找空慈方丈(化生寺116.80),要求打败白琉璃(大唐国境41.158),胜利后得到40000经验一点技能点数,佛光舍利子和一个40级装备天香披肩。
回到HS,把佛光舍利子给空慈方丈,并且告诉你法明昏迷不醒,去看望法明伤势,昏迷不醒,需要找慧海(化生寺47,35),然后找侯医仙(花果山134.77),配药需要餐风饮露,把餐风饮露给侯医仙以后,会交给你一个定神香,把定神香给法明长老,得到玄奘的血书。
跑到金山寺,玄奘变的疯疯癫癫,和酒肉和尚对话,触发战斗,胜利后奖励60000经验和1点技能点.告知需要9转还魂丹才能就玄奘的性命,9转还魂丹去普陀的潮音洞找青莲仙女得到,接着需要孟婆酒,和地府的孟婆对话后(这里需要你的级别为40级),地府迷宫1和幽冥鬼对话,触发战斗,战斗胜利后,得到30个地狱灵芝,80000经验和1点技能点数,接着去大唐国境找文秀(文秀入口坐标大唐国境230.284),和文秀对话,可以得到少女的手镯,回到地府迷宫1把手镯给幽冥鬼,然后和孟婆对话,得到孟婆酒。
(这时候回去和文秀对话可以的到50级的女衣)跑回到金山寺,和玄奘对话,玄奘醒过来了,要求帮他去送信(救了他还要我跑腿#0),和衙门守卫(大唐国境江洲衙门)对话后有3个选择,1智取,找到长安妓院的小怜香,给衙门守卫玉钗即可进去;2给5000大洋即可进去;3触发战斗战斗胜利后得到80000经验进去,把信给殷温娇,帮她查明梦中的情景。
接着和虾兵(大唐国境242.263)对话,要不K它要不给5w要不走开,战斗胜利后得到定颜珠,80000经验和一点技能点数。
找熟悉水性的人问龙宫的去路,此人为渔翁(大唐国境249,255),告之去龙宫要避水珠,避水珠找山神(大唐国境41.236)要,需要给山神臭豆腐,给后有2个选择,(1)给梅花酒后可以得到避水珠,(2)扁他,战斗胜利后得到避水珠和80000的经验和一点技能点。
到龙宫和蟹将军说话(龙宫30.14),触发战斗,战斗胜利获得100000经验和一点的技能点数。
打过蟹将军,把定颜珠给龟千岁(龙宫95.57),它会给你一个碧水神石(绿),把碧水神石(绿)交给殷温娇,她会给你一个萧,要带着这支萧去找陈家失散多年的婆婆。
找到小二(大唐国境66.69),接着把萧给婆婆(大唐国境22,27),她需要碗长寿面把长寿面给婆婆后,要去龙宫找到丁香水,回到龙宫,和龟千岁(95.57)对话得到丁香水,把丁香水给婆婆后医好眼病,回去找殷温娇(大唐国境300.300)复命,和殷温娇对话后得到书信,找到殷丞相(入口长安城162,137),接着和殷夫人(长安城162,137)对话,需要找到金香玉,找到江湖奸商(江南野外239,306),和他对话,花5w买到金香玉,回到殷夫人去治好病(金香玉自己做的也好使可以不去奸商那里买),和殷丞相对话,得到奏折,先去皇宫和赵美人(长安5.144)对话,把奏折给魏征(金銮殿70,42)回去找到刘洪(入口坐标大唐国境312.298),对话触发战斗,战斗胜利后得到100000的经验和1点技能点数和一50级装备绿靴,接下来要去K李彪(大唐境外585,22),对话触发战斗,结束经验79000和一点技能点。
然后点刘洪选救他,再次进入和李彪的战斗,结束后得到经验150000和2点技能点。
然后再和刘红对话拿到江洲府大印。
回去和刘母(国境250.300)对话,选送她5万将得到奖励龙鳞和50点善恶点。
然后把大印交给殷温娇会得阪若菠萝蜜心经,把经书回到金山寺交给玄奘,得80000经验和2万钱并随机送宝石一颗,唐僧任务完成。
《西游记》普及后,唐僧给人的印象并不好:木讷懦弱,不识忠奸,遇到妖精只会闭目念经。
大家都被吴承恩骗了,历史上的唐僧绝对是一位盖世英雄!
历史上的唐僧,原名陈祎(音“一”),法名玄奘。
他从大唐长安出发,往返途径五万里,历时17年取得印度真经,演绎出一场远游与宗教史上的壮举!
1.为什么要去取真经?取经的终点西天大雷音寺在哪里?
2.取经路线是从西到再拐向南,这样显然是绕了个大圈子,为什么不走西南方向的直线呢?
3.途经国家众多,唐僧是如何克服语言交流这个难关的?
4.是否能在唐僧取经之路上找到西游记的原型?
读完本文,相信你对这些答案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期插图由杨青华与李铁生两位老连环画家所绘,线条古朴流畅、饱满圆润,一丝不苟。
)
唐僧出生于隋末,十三岁时跟着哥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他醉心佛学,聪明过人,进步神速。
他学习很勤奋,自己学好了知识,就将心得分享给大家。
同寺和尚也很佩服这位年轻的后生。
俗话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
佛经上的学问毕竟有限,唐僧志在开拓眼界,去成都拜师学习了五年,而后又穿越三峡,游历了湖北、河北、山东,一路走一路学,最后来到首都长安。
长安有两位大师法常、僧辩,他们对唐僧的才华大加赞赏,夸他是“佛门千里驹”。
唐僧孜孜不倦地求学,他深深感到佛学奥秘无穷,多学一分就多一分对未知的敬畏。
想进一步突破,路在何方呢?
他在后来给高昌王的感谢信中表达了取经志向的缘起:
远人来译。
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乖舛;辽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他化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
纷纭争论,凡数百年。
率士怀疑,莫有匠决。
这段话生涩难懂,大致意思是:当时佛经翻译版本又多又杂乱,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标准版本,容易引起误解和疑惑,不利于佛学的传播。
想领悟佛学的真谛,就要追根溯源,去印度留学!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生根。
当时的印度被古人称作天竺,又因为在中国以西,也叫西天。
这就是所谓的西天取经。
当时也不能随便出国,得办手续。
唐僧向皇帝李世民申请出国留学,可惜这封申请书被官员扣下,根本没到过李世民的手里。
其他同伴都退缩了,唯有唐僧并不气馁,他努力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积极准备,等待时机。
唐僧是怎样踏上西行路的?
与《西游记》所说的不同,并没有李世民拿黄土和美酒深情相送,相反过程非常狼狈。
26岁那年,长安闹灾荒,他终于逮到机会,混入灾民人流离开长安。
在凉州,他被士兵拦住,出不了门。
“请军爷高抬贵手,让贫僧过去吧”
“走开走开,你这和尚忒啰嗦,没有通关文书,休想出门!”
唐僧非常焦虑,一个月后,他趁士兵不备溜了出去,做了“偷渡客”。
偷渡要冒很大生命危险,但这时候什么也阻止不了唐僧。
后面沙尘滚滚,都督派兵杀来,唐僧躲在林子里不敢露头。
凉州郊区有个好心的法师,派徒弟送唐僧到边境城市瓜州,三人昼伏夜行,小心地回避着追兵。
很幸运,瓜州长官也是佛教信徒,他不为难唐僧,只是对西行一事大摇其头。
“大师,此去有大河,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相阻,每一站都有凶险”
就在唐僧一筹莫展时,一个西域人前来,表示愿意受戒拜师,护送唐僧西去。
他叫石磐陀,也就是后来孙悟空的原形!“胡僧”和“猢狲”发音相似,其中必有一些渊源。
他们纵马而行,见玉门关遥遥在望,一丈多宽的瓠卢河挡住去路。
正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二人砍倒梧桐树,铺上沙子和草,顺利过河。
好景不长——
一天夜里,石磐陀起了异心,他可不像孙悟空那样忠诚勇敢,想到烽火台附近的凶险,不禁退缩。
“老师前去,如被捉住,供出我来,连累家人,奈何?”
那石磐陀怕自己信息泄露连累全家性命,要杀唐僧!直到唐僧指天发誓绝不坑他,这才放心离去。
“悟空”弃他而去,唐僧只好一人一马去闯关,他望见了第一座烽火台,将人马隐在沙沟之中。
天黑以后,他绕过烽火台,找到有水草的地方灌水。
“嗖”的一声,一只箭射来,差点射中膝盖。
唐僧知道跑不掉了,大喊自己只是个和尚,请军士不要误会。
守将王祥信佛,他盛情招待唐僧,提供补给,又指明了后面烽火台的路线。
在王祥与王家同族的帮助下,唐僧顺利通过五座烽火台,进入了莽莽八百里大沙漠。
这里只有鸟兽的骸骨,半点生机都看不见。
“我死都不怕,又有何所惧?”他不停激励着自己。
夜里能看到好多妖魔鬼火,灿若繁星;白天大风飞沙如同下雨一般,即使如此,他毫无畏惧。
沙漠里最缺的就是水,他失手打翻了水袋。
怎么办?只能回烽火台取水了。
走了十多里,他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又把马头勒转,勇敢地向西前进。
连续四五天滴水未进,口干舌燥,他终于顶不住了,摔倒在地上,感觉生命在一点点消失,他留得心中一念清明,默默向观音菩萨祈祷:“我这次西行,不是为了功名财富,只求佛心正法,希望菩萨能够大发慈悲,救救我吧,现在我遇到了大难,您知道吗?”
半夜,突然刮起了冷风,唐僧被吹醒,如沐寒水,耳清目明。
他强打精神,挣扎前行,走了几里路,忽然看到了草地与池水。
人马都是欣喜万分,饱喝一顿。
像这样的经验实在太多,不能一一记叙。
唐僧走完八百里大沙漠,来到了高昌国。
地点是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市。
高昌国王非常喜欢唐僧,想强留他终生在国内供养。
唐僧当然是不肯的。
这一段让我想到了西游记女儿国的剧情,只不过强留唐僧的是一个胡子大叔,不是美貌女王。
那高昌王得不到唐僧的心,就将他软禁起来。
每天国王亲自捧饭给唐僧,唐僧以绝食抗议,一直到第四天,国王见唐僧气息奄奄,不由慌张起来,终于同意放唐僧西行。
两人握手言和,结为异姓兄弟。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结义对象被改编为了李世民。
高昌王安排护卫队伍和大量物资,为唐僧西行助力许多。
一行人路走了千里,经历葱岭暴风雪、奇险铁门后,到达北印度境地时,又剩他孤身一人。
玄奘西行路线
西天是整个印度的概念,西游记说唐僧拿到真经就马上回长安,待在天竺境内的时间非常短。
但历史上玄奘在印度诸国游历13年,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
印度漫游是玄奘西游的重要经历。
某森林中遭遇强盗,别人都在哭泣,唐僧并不烦恼:生命保存了,这就是万幸,财货和生命比根本不算什么。
城里居民听说唐僧遭灾,都来捐款捐物救济,唐僧以讲经作为回报,大受百姓的欢迎。
在北印度,他四处行走,巡礼佛教六大圣地,瞻仰释迦摩尼出生地。
不是雷音寺,是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西天取经的终点,这座印度最大的寺庙里住着上万名僧人,“那烂陀”是一条湖中龙的名字,名称音译有些调侃意味。
寺中主持戒贤法师已经100多岁,他教了唐僧五年,这五年,唐僧学到了最精深的佛教经典。
他辞别法师,漫游了印度全国,一路巡礼圣迹,拜访名师,这先后又花了6年时间。
一次,戒日王与鸠摩罗王委托唐僧讲授大乘佛法,举办了古印度第一文化盛会,各地高僧云集,参与国家就有十八个,他们都是来听一个中国人讲经的!
唐僧作为“论主”,现场发表论文《破恶见论》悬挂公示。
大会持续18天,唐僧的议论太精辟,没有人能够反对他。
会后十八位国王都请他骑大象作为嘉奖。
唐僧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久还召开了五十万人规模的无遮大会。
这在当时就是超级巨星。
唐僧在印度停留整整13年,经历了太多,也学到了太多,他的宏愿已经达成了一半,思乡之心促使他决意回国。
唐僧学成归来,随行满载经文与宝物。
由于当年是偷渡出去的,他试探性地先给李世民写信说明情况。
两年后他终于回到了长安,李世民派宰相恭迎。
唐僧把印度带来的新鲜玩意儿,比如经典,佛像,宝物,特产在朱雀大街做了个展会,引来无数百姓围观。
为了
在《大般若经》翻译完后,他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与世长辞。
当时有百万人来送别,唐高宗悲痛喟叹:“朕失国宝!”。
这样的人,绝对有资格称得上英雄。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回答开始的那几个问题:
1.唐僧因何上路,去往何处?
唐僧因为经文翻译版本混乱,为求真理而踏上西行之路,目的地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
2.为何不走直线,要绕大弯?
可能是因为当时丝绸之路是一条宗教与商贸成熟的路线,虽然也艰难,但走直线要遇到的青藏高原、雨林、横断山脉等,路况更不可控。
还有一个原因是唐僧志在学习游历,丝绸之路更适合学习与传播文化。
3.出国语言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唐僧出行前就做了积极准备,当时唐王朝鼎盛,万国来朝,西域各国都有人住在长安,学习外国语言并非难事,况且唐僧属于又勤奋又聪明的那种人。
他一生都在求知和游历,单取经路就耗费了17年,西方的语言自然是越用越熟。
4.哪里可以看到西游记的雏形?
孙悟空就是那个胡僧,路上有火焰山,高老庄地名,遇到深沙神,这些都给西游记铺垫了故事原型,唐僧的故事本就带有西域旅行和宗教色彩,逐步在民间越传越神,几经迭代,到吴承恩妙笔下就焕发了最大的光辉。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少年时嗤之以鼻的很多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体会。
譬如信仰的力量。
人对于苦难命运无可奈何时,信仰就是一条心灵宽解之路。
心灵能量的强弱,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譬如求知的非功利性。
求知欲可以是来自人的内驱力,而非单纯应对考试,应对社会生活中的难题。
上下而求索,本身可以成为一种人生意义。
对唐僧而言,佛学就是他一生的信仰,求知是他前行的动力,如此坚持不懈,奋斗一生,就是幸福,那就算再多八十一难,又怎么阻挡地住一个幸福的人呢?
唐僧自身有太多品性优点,聪明勤奋,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九死不悔,但是这些优点还是显得单薄,只够他一个人独善其身。
在此基础上,他学习宗教,教化育人,非为一人谋而为天下谋,实现了普渡众生的功果,这就意义非凡了!
从唐僧身上,我们能看到的三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法门:
1.先立志,再励志。
很多人连梦想都没有,活得浑浑噩噩,受一点刺激就只想躺平,又谈何励志,谈何坚持呢?唐僧誓不回头,是因为真理在感召着他,如果这份感召力不强烈呢?也许早就回头,默默一生,也许死在沙漠无人知。
2.呆得住书房,也要广游增博见。
只要还有力气,就要去闯荡游历,学游合一,去接纳各种好的坏的因果,偏安一隅注定使个人价值发挥受限。
唐僧走遍中原大地,西域乃至整个印度,他算得上一流的旅行家了,学识与见识总是相伴相生,没有五万里的积累,胸中如何有这样高深的丘壑呢?
3.做一座桥,连接与造福他人。
当你成为桥梁枢纽,在奉献中体会自己的力量与能干,实现人生价值,走在桥上的人也会更认同你。
得道者多助,更容易逢凶化吉,唐僧的西游路纵有八十一难,还是得到好多守将和国王的帮助。
因为这种大善,能感动人心。
宗教对面的,是自然的不可抗力,是命运的无情,在这一层严肃的残酷面前,哪个人不是同心相连,呼吸与共呢?
我是江户小歪,喜欢的朋友还请不吝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