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12:17:57|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来自于在商朝时代。
出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即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字。
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
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
“简书”出于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的殷末周初,这也是邮驿的前身。
扩展资料
现代通信方式
(1)邮递
以实物传递为基础,虽然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越简单越真实,越纯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传递最简单最纯朴的方式,更不因传递速度过快造成信息的溢漏
(2)电话
电话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与网络电话,其传递方式与网络方式优缺点基本相同,与网络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电话不能直接传递文字图片,与邮递方式不同在于不能传递实物。
(3)传真
传真是近二十多年发展最快的非话电信业务。
将文字、图表、相片等记录在纸面上的静止图像,通过扫描和光电变换,变成电信号,经各类信道传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过一系列逆变换过程,获得与发送原稿相似记录副本的通信方式,称为传真。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一次偏远的大山,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叹一下,路太难走了,而且走了那么远才看到村落。
现在我们的时代,有自行车、电动车、汽车、铁路、高铁、飞机,但是在古代,人们所依仗的交通工具是马、驴、牛。
几百公里的距离,对于现在来说就是一两天的事,但是在古代,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几百公里几乎是难以跨越的距离。
而古代人们要联系亲友,能依靠的只有传递书信。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书信是怎么传递的?传递一封书信又需要多长时间呢?
我国古代关于通信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商盘庚年代,戍边的士兵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中有“来鼓”二字。
“来鼓”就是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说明当时军情已经在有通过书信传递的方式了。
我们都知道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烽火是当时传递军情的主要方式。
但是殷墟中甲骨文的发掘,说明了那时候烽火和书信传军情是一起使用的。
传递书信最早是应用于军事,对传递书信的安全性和速度上,军事领域也要求极高,远超过民间通信。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起兵谋反的消息,相隔三千里,仅用了六天便传递到唐玄宗手上,相当于每天就能跑五百公里。
但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却写“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是传闻中西王母身边报信的,可见即便到晚唐时期,军用的传信已经如此迅速,但民间传信还是很不方便,以至于当时人们要寄托于青鸟。
既然提到青鸟,就要说到飞鸽传书。
电视剧中一般都是鸽子报信,在腿上绑一个小竹管,里边塞上很薄很小的纸条。
能用这种方式传信的,第一肯定不是汉朝那会儿的,那会儿还主要用竹简,而且也没那么轻薄的纸;第二这个人肯定有权有钱,养得起鸽子,请得起人训练,买得起笔墨,还得有文采才能言简意赅。
另外,鸽子传信这种方式不确定性太强了,古代打猎的那么多,难保有哪只就被打下来吃了。
所以,飞鸽传书这种也只能是古人有钱有闲的时候玩玩,真遇到正经事不能指望鸽子,平民百姓也用不起鸽子。
汉乐府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是鲤鱼传书,古人也有将盒子刻成鲤鱼形状,中间加上一张丝绢,用来传递书信。
另外,古代还有黄耳传书,黄耳指的是大黄狗。
是不是没想到以前基本上家家户户养来看家的大黄狗,还能用来传书信?
西晋陆机养了条大黄狗,有一天开玩笑地说我好久没跟家里通信了,很想他们,结果这条大黄狗就从京师跑到陆机的家乡,把家里的书信带了回来。
所以后世便用黄耳代称信使。
但是正统的传递书信,还得是邮局,古时候叫驿站。
周朝开始就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
还专门制定了法律:如竹简怎样捆扎、怎样加封印泥盖印等,就连邮驿人员的住宿问题、马匹问题、待遇问题都有专门的规定。
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规定,《汉旧仪》记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
隋唐时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驿传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的官邮路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三十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当时全国有一千六百多个驿站,驿站相关人员有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当时的邮驿路线有具体规定,还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证明身份。
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邮驿由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这大大提高了传信的速度。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这种东西极难保鲜,但是杨贵妃吃到的却是新鲜的荔枝,当时就是用军用邮驿来运送荔枝,据说荔枝送到时甚至还带着露水。
也是在唐朝,初步形成了民间通信组织。
这是由经商的需要推动的
,商人重利,相比于成本高昂的官方驿站以及时间成本,省下这些时间用来赚钱显然更划算。
一开始是各地出现了存钱服务,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商人们可以凭借各大钱庄的票号取钱,不用等银钱从家里邮过来。
后来又出现了传递书信的“驿驴”,也是主要为商人服务的。
到这个时候,普通老百姓还是邮寄不起书信,而且大部分老百姓也没这个需求。
更何况古代文化程度不高,要传递书信还得请人代笔,收信的人可能还得请人读信,这也是要给人好处费的。
所以老百姓们大多是遇到谁要出远门了,就请人家给带个口信。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北宋建立的一套较为健全的递铺组织,特别是急递铺组织,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金牌是最急的,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金玉新书》中提到,递铺规定:凡是交急脚递或马递传送的文书,要当着官员面实封装入筒内,叫做“实封入递”
这种递铺是专门服务于官方的,直到宋太宗时期才规定,官眷也可以使用。
在所有的递铺中,军事是最紧急的,因为宋朝经常发生战事。
宋朝法律规定,传递军事消息时,马上要绑着铃铛,路人自行回避,撞死人不负责。
直到明朝才出现了“民信局”,民间也才有了专门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
民信局是私人经营的商业机构,可以寄递信件、物品,还能接汇款。
由于明朝时期海上交通的发达,沿海城市的经济也迅速兴起,民信局率先出现与沿海城市,以营利为目的。
商人逐利,为了生意自然会提升服务,当时的民信局甚至发展出上门取件的业务。
到这时,官办和民办的邮寄机构都已经成熟,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站相关从业人员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
至清代晚期,民信局遍布全国达数千家,海外华侨也能与大陆通信。
生在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幸福了,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分享着最新的消息,还能跟亲友们开视频,要买东西快递也很发达,一般三天之内快递就到,足不出户就能买的东西。
这相比古代风餐露宿、风雨兼程的送信、等信,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