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22:08:37|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1、两榜出身叫进士。
2、在科举考试盛行的唐朝时期,进士会试分甲、乙两科,即称所谓的“两榜”。
而到了清朝,会试即进士会试,乡试即举人试,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
在科举的时候,称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
科举取仕是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几千年的官员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普通读书人提供一个公平晋升的人生之路。
古代官场其实也很复杂的,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后取得官职的,所以,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被录用的官员,一般看不起靠歪门邪道混进官场的人。
靠科举进入官场的人,在做自我介绍时,往往会自称是“两榜出身”。
那么,到底什么是“两榜”呢?
“两榜”的含义,各个朝代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唐朝,在进行科举考试时,把举进士的会试分为甲、乙两科分别进行,被录取的人,就是“两榜出身”,言为出自科举正途。
而到了明清,“两榜”的含义与唐朝则大不相同。
且以明朝为例。
在明朝最高级的考试叫做殿试,殿试按照结果分为三甲,总称为“进士”。
进士试又称为会试,是全国统一举行的国考,是国家级的公务员考度。
中了进士以后,就可以被指派做官了。
一甲直接授予翰林院的官职,主要掌编修图史,编辑奏章,讲经书等大量文字笔墨的工作,二三甲可以去参加“馆选”考试,馆选录取后,可以进入翰林院进行学习,称作“庶吉士”,学成以后,可以补授官职,如果没有考取通过,可以到京师或到地方任取官职。
会试前,各省一级也组织过考试,称为乡试,是省级公务员考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
拥有举人的资格后,才可以进京参加会试。
如果举人没有考中进士,也不会失业,因为,举人是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的,只是相对于进士而言,他们可供选择的机会与职位相对要低些,但他们也是科考正途出身。
所以,在明清两朝,会试榜被称“甲榜”,乡试榜被“乙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