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21:34:19|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迅速防御:在不组队的情况下,2分钟内完成“保卫龙眠神殿”任务。
成就指南:在2分钟内完成这个任务确实是一个中等难度的挑战。
以下是为单人游戏(DIY)设计的成就指南,不涉及团队游戏,PVP等其他游戏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复习一下敌人的技能和属性:苍蓝巨龙(大型龙):HP为89.5K,伤害大约在11-13K。
苍蓝飞龙(小型龙):HP为38.4K,伤害大约在3.5K。
龙眠防卫者:HP大约为138K。
1:火息,施法2秒CD2秒,伤害约22-28Ktip:CD是在施法成功后开始计算,拼命按是没什么用的,在两次火球之间穿插2、3技能以达到更好效果tip2:移动不打断火球吟唱2:献祭,瞬发DOT,持续9秒CD9秒,总伤害约25KTip:这两个技能都需要选择目标以使用以上技能组合:3火息+献祭=大龙火息+献祭=小龙,不要浪费DPS在补刀上3:恢复:,CD20秒,15秒内恢复50%HP4:加速:提高飞行速度100%,持续8秒CD60秒5:扰乱苍蓝龙殿,需要引导约4秒CD10秒基本能够希望冲刺这个成就的人应该也能把这只龙玩得比较熟悉了
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历经数千年,其间有盛有衰,盛衰交替,并随之而不断演变、发展。
我国古代国防奉行以防御为主的国防政策,因而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
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的边防和海防,到了明朝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完整的边、海防体系。
以咸阳为中心修出四通八达的驰道,直接目的是供秦始皇巡视边防和出巡全国之用,其规格是路宽70米,路面用夯土砸得很实,下雨也不起泥,两边每隔七米种树,向西最远到甘肃,东到海滨,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南、安徽、浙江等地。
此外还有一条军事专用干道,叫做“直道”,全长700公里,宽三十多米,而且它像高速公路那样也高出地面一米多,整个工程仅用两年半完成。
该道从咸阳出发,向北直通匈奴地区,用以支持蒙恬大军。
一旦北方有警,一周内军队就可以从咸阳地区动员完毕,直抵前线。
边防建设代表性工程——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是我国古代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的南侵,征集大量人员,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
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因地形,用险制塞。
”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肯定了它,接着司马迁又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
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海防建设代表性工程——炮台要塞式防御体系
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
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和固定的编制。
明朝初年,日本海盗形成了庞大的队伍,历史上称为“倭寇”。
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
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体制(规定“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建立水军。
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戚继光建戚家军,在沿海地区构筑水域,编练军队,才彻底平定了倭寇,海防得到了巩固。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海岸防御体系。
如,海岸要塞:长山列岛、舟山群岛福州、厦门、烟台、威海、旅顺、大连等;海口要塞:虎门、温州、吴淞口、大沽口等;江防要塞:江阴、江宁(南京)等。
烽火(the Beacon Tower),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
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
“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
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
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