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姜维传》翻译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故城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人。
从小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
爱好郑氏学。
在本郡任职上计掾,州里征辟他作从事的官。
姜维的父亲姜冏过去做过郡功曹,遇上羌、戎叛乱,亲身挡卫郡将,死在战场,因此上头赐姜维官为中郎,参本郡军事。
(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大军向祁山(在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进发,当时天水太守正好外出巡察,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从出行。
太守听说蜀军快要到了,而各县都响应蜀军,就怀疑姜维等人也都心怀不轨,于是漏夜逃到上邽(在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坚守。
姜维等人发现太守走了,赶忙追去,慢了一步,到城门边,城门已经关上,不许他们进入。
他们一起回到冀县,冀县也不让姜维等人进内。
姜维等人只好全都投奔诸葛亮去了。
正遇着马谡在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战败,诸葛亮取了西县一千多家人和姜维等带回蜀国,因此姜维就和母亲散失了。
诸葛亮辟姜维做仓曹掾,加官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那年姜维二十七岁。
诸葛亮写信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对时事尽心尽力,思虑精密,我看他的长处,连永南(李邵)、季常(马良)等人都比不上的。
这个人,是凉州第一等人才啊!”又说:“必须先训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约对军事很有领悟力,他既有胆色义气,又深深懂得兵法的意理。
这人心存汉室,而才气比常人高出一倍,等到军事训练完毕,我会派他到宫里觐见主上的。
”后来姜维被改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作品背景
《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横溢而著称。
而在这一时代的尾声,蜀汉大将姜维所策划的最后一计,更是以其惊人的胆识、深邃的智谋和悲壮的结局,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那么,姜维的最后一计,到底有多么可怕呢?
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大军南下,蜀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姜维虽然在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但邓艾却绕道阴平,直取成都,迫使刘禅投降。
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姜维并未选择逃避或自杀,而是决定利用魏军内部的矛盾,策划一场惊天动地的反扑。
姜维深知钟会虽有才干,但野心勃勃,对司马昭的猜忌之心日益加重。
于是,他秘密接触钟会,以“功高震主,必遭猜忌”为由,激发钟会的反叛之心。
同时,他向钟会展示了一个诱人的前景:一旦成功推翻司马昭,钟会将成为新的权臣,甚至有可能问鼎中原。
这种心理操控与利益诱惑,让钟会逐渐陷入了姜维的圈套。
姜维不仅针对钟会进行心理战,还积极在魏军内部挑拨离间。
他利用魏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和不满情绪,散布谣言和假情报,使得魏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猜疑。
这种分化瓦解的策略,为姜维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确保计划的万无一失,姜维还制定了双重保险措施。
他一方面与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取得联系,请求他们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援;另一方面,他秘密联络蜀汉旧部,准备在魏军内乱之时从外部发起攻击。
这种内外夹击的战术布局,使得姜维的计谋更加可怕和难以防范。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姜维开始寻找最佳的行动时机。
他利用魏军内部的混乱和钟会的犹豫不决,精心策划了一场突然袭击。
在这场袭击中,姜维和钟会联手出击,迅速控制了魏军的一部分重要据点。
然而,由于司马昭的迅速反应和魏军内部的顽强抵抗,这场行动最终未能完全成功。
尽管姜维的最后一计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其可怕的后果却不容忽视。
首先,它给魏军内部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和恐慌,使得魏国的统治基础受到了严重动摇。
其次,它展示了姜维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让后世对这位蜀汉大将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最后,它也为蜀汉的灭亡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让人们在感叹历史无情的同时,也对姜维的忠诚与牺牲表示深深的敬意。
然而,姜维的计谋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激烈的斗争中,钟会被杀身亡,而姜维也未能逃脱厄运。
他以身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与牺牲的最高境界。
他的最后一计虽然未能改写历史,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