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探针计划是一台面向未来时域天文学和高能天体物理的小型科学探测卫星,是X射线天文卫星。
“爱因斯坦探针”就像一台宽视场的摄像机,通过拍摄天空的X光的电影,来监测天体的活动和爆发。
2024年1月9日15时0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06次飞行。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研制的一颗空间科学卫星,因主要科学目标涉及黑洞、引力波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预言,取名为“爱因斯坦探针”。
研制目标
其主要目标是在软X射线(0.5~4keV)波段发现X射线暂现源/剧变源和监测X射线源的变化。
为此它具有非常大瞬时视场(60°×60°,约为1球面度即全天立体角的十二分之一),并具有中等空间分辨率(半高全宽约5角分)和一定的光谱分辨率(约20%)。
由于其监视器首次采用了先进的、基于MPO龙虾眼技术的X射线聚焦成像光学系统,探测灵敏度和巡天捕获能力Grasp(探测有效面积与视场的乘积)比以往和现有设备高一到两个数量级,为国际领先水平。
卫星在每个97分钟的轨道内指向5个反太阳方向的观测天区,每个天区曝光11分钟。
每三个轨道可几乎完全覆盖半个天球。
大部分天区的观测覆盖次数约在每天5~25次之间。
卫星上还搭载一台与大视场监视器能力互补的小视场(约1°×1°)的深度后随观测望远镜,用于对发现的暂现源/剧变源进行深度后随观测。
卫星可以发布警报以引导国际上其它空间及地面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
中国计划于2023年底发射一颗新的X射线天文卫星——爱因斯坦探针,有望捕捉超新星爆发出的第一缕光,帮助搜寻和精确定位引力波源,发现宇宙中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和转瞬即逝的神秘现象。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构想图。
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图)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在近期召开的第35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该卫星项目已进入正样的最后研制阶段。
科学家从龙虾眼睛奇特的聚焦成像原理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特殊的新型X射线望远镜,同时具有超大观测视野和更高的探测灵敏度。
“也就是说,这种望远镜在看得很宽的同时,还可以看到更暗、更远的宇宙。
正是得益于采用了龙虾眼望远镜技术,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可以对目前知之甚少的软X射线波段进行大视场、高灵敏度、快速时域巡天监测。
”袁为民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X射线成像实验室自2010年起开始研发龙虾眼X射线成像技术,经过多年关键技术攻关,终于获得突破,全面掌握了该项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团队在2022年7月发射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上开展了该项技术的测试验证,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并公开发布了宽视场X射线聚焦成像天图。
(转自:新华社)
来源: 科技日报微信公号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