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史传说中,“九鼎”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之物,但关于九鼎的铸造者,却出现了三种不一样的声音,那么传说中那个“九鼎”的铸造者究竟是谁,是大禹还是夏启?还是后来的黄帝?关于“九鼎”的铸造者,一种说法是大禹,一种说法是夏启,另一种则是黄帝。
而在这三种说法之中,黄帝铸九鼎应该是后世周人所创制的神话传说,所以并不是九鼎传说的源头。
而在疑似夏都的二里头文化中也的确有青铜鼎的存在,这足以说明,夏代已经具备铸造青铜鼎的技术条件,但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平水土”的大禹铸造,还是“家天下”的夏启所铸?“禹铸九鼎”的说法由来已久,流传两千年以来一直被当作信史,在古籍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者,是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遂成定论。
但是,在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夏之方”到底是夏禹还是夏启,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诸子百家中同样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墨子,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是夏后启铸造了九鼎:那么,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该何去何从?首先,按照一般文献的记载顺序来看,启铸造九鼎的说法明显更早一些,而禹铸九鼎的说法则相对而言是后出的,所以应当取先说比较合适。
此外,按照文献中两人相关事迹而言,大禹的一系列行为诸如“平水土、定九州”都像是立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而真正意义上夏王朝的立国者,毫无疑问应该是夏启,那么夏启通过铸鼎行为来象征自己对于天下的拥有,自然也是最为合适不过的。
以《山海经》为例,其中所记载大禹之事,基本可以归纳为这三类:1.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海内经》2.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海外北经》3.一曰禹令竖亥。
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海外东经》第一种是“始布土,定九州”为的是平息水患,划分区域;第二种是“杀相柳,除民害”为的是镇压敌对,改善民生;第三种是“竖亥步天”确定四极,明确疆域。
再看《山海经》中关于夏启的记载,出现了这么两种“与众不同”的事件。
这里“天穆之野”的夏后开,形象为珥蛇乘龙,显然不仅是人间帝王,更像是一种神人结合体,那么他做了什么事?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上了三重天阙,拿了天帝之乐《九辨》与《九歌》之后满载而归,而这种说法显然有着一种“受命于天”的意味。
而“大乐之野”的夏后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跳着“九代”这种巫舞,明显是在举行某种祭祀活动。
所以如果从《山海经》所描述的“禹启之事”来看,夏启的种种行为,更像是在叙述他完成世界创造之后,作为人间帝王以及至上天神的宣誓活动,而此时铸造九鼎以纪功立威,显然更加符合逻辑。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而在这一传说中,九鼎作为重要的物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神秘色彩。
大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他成功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传说中,他在治水过程中,得到了九鼎的助力。
这九鼎不仅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还蕴含了治理洪水的智慧与力量。
关于九鼎的出处,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九鼎是大禹在治理洪水期间,根据九州的地理特点而铸造的。
这九鼎分别代表九州,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另一种说法是,九鼎是由上古神明所赐,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帮助大禹解决洪水之患。
九鼎的名称各不相同,每个鼎都代表了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例如,“冀州鼎”代表北方的广阔平原,“雍州鼎”象征西北的黄土高原等。
九鼎的形状独特,工艺精湛。
每个鼎上都有精美的纹饰,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
同时,九鼎的铸造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话元素,使得这些器物充满了神秘感。
在传说中,九鼎不仅具有实际的功能,还融入了丰富的神话色彩。
有人认为,九鼎中蕴含着神明的力量,能够 抵御 洪水,保护百姓安居乐业。
还有一些传说讲述了九鼎与大禹之间的神奇故事,为这些器物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
关于九鼎的下落,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九鼎在大禹去世后,传给了他的子孙,成为了夏朝的传国宝器。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九鼎逐渐流失。
另一种说法是,九鼎在战乱中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还有一些传说认为,九鼎可能被埋葬在某个秘密的地方,等待着未来的发现。
大禹治水的九鼎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神秘色彩。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还融入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明的敬畏与信仰。
尽管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但它们的传说和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