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爪龙的四肢功能因其独特的镰刀状第二趾爪而闻名,但不同标本的第二趾爪形状和弯曲度有所差异。
奥斯特伦姆在1969年的研究中,描述了正模标本的第二趾爪弯曲度大,而1976年的描述则相对直,与其它爪相似。
他推测这种镰刀爪可能因个体、性别或年龄而有所不同,可能用于捕捉和切割猎物。
然而,后续研究发现,这些镰刀爪并非主要用于切割,而是刺入猎物,也可能用于攀爬。
驰龙科的第二脚趾在行走时后缩离地的解剖学证据支持了恐爪龙的捕猎策略。
2002年,肯尼思·卡彭特的生物力学研究确认,恐爪龙的前肢主要用于抓捕猎物,其较长的前肢和强壮的喙骨表明了这一功能。
卡彭特通过骨头模型实验验证,恐爪龙的手臂无法像鸟类那样紧贴身体,这与早期的理论有所区别。
菲力·森特在2006年的研究中指出,恐爪龙的前肢功能可能不仅仅限于抓捕,也能够将物体拉向胸部。
恐爪龙可能拥有羽毛,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前肢的活动范围。
例如,伸直的前肢会因羽毛而妨碍行动,森特认为恐爪龙可能一次只能用一只手抓取近物,而不能同时使用双臂。
羽毛也可能限制手指的功能,仅第三指能进行90度弯曲,用于挖掘小型猎物。
尽管如此,2001年AlanGishlick的研究认为,即使有羽毛,恐爪龙的抓取能力不会显著降低。
手掌可以垂直于前肢,实现类似拥抱的动作。
这些发现与卡彭特和森特关于前肢的分析相吻合。
至于恐爪龙的生长阶段,2006年克里斯登·帕森斯的研究发现,幼年和成年的形态存在差异,幼龙的手臂比成年个体更长,暗示幼龙的行为可能与成年有所不同。
扩展资料
恐爪龙学名:Deinonychus)是驰龙科恐龙的一属,身长约3.4米,生活于下白垩纪的阿普第阶中期至阿尔布阶早期,距今约1亿1500万-1亿800万年前。
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δεινος”(意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为“爪”),因为它的后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镰刀状的趾爪,在行走时第二趾可能会缩起,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
一般认为恐爪龙会用其镰刀爪来割伤猎物,但近年就迅猛龙重建模型的测试显示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划。
2021年1月13日拍摄的英良福建足迹现场图
我国科学家发现世界最大恐爪龙类足迹
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领衔的科学家团队6日宣称,该团队此前在福建发现的龙翔恐龙足迹群中的大型恐爪龙类恐龙足迹,为目前已发现的世界最大恐爪龙类足迹,其中5个足迹平均长约36.4厘米,宽16.9厘米。
研究人员为此建立新的足迹属种,名为“英良福建足迹”。
恐爪龙是一类生活于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的肉食性或杂食性兽脚类恐龙。
它们身披羽毛,后足的第二趾有巨型镰刀状爪趾,被称为“杀戮爪”,行进时会在地上留下二趾型足印。
2020年11月,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成联合科考队,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城镇龙翔大道附近发现大规模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
经过几年来的研究,目前团队已在此发现大型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二趾型恐爪龙类等至少八种恐龙足迹。
其中,二趾型的恐爪龙类足迹共12个,来自于两类恐爪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介绍,两种不同的恐爪龙足迹中,较小形态类型的足迹平均长约11厘米;大型二趾足迹共有6枚,其中5个足迹组成了一道行迹,足迹保存清晰且足趾细长,其大小远超之前发现的山东驰龙足迹的长度(28.5厘米)。
“这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
”邢立达说,从形态上看,这些大型二趾足迹并不符合以前所建立的所有恐爪龙类足迹属的特征。
据足迹大小推断,留下足迹的恐龙体长至少5米、臀高可达近2米,体型堪比南方盗龙和犹他盗龙。
“龙翔恐龙足迹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
”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钮科程表示,“英良福建足迹”的发现极大拓展了恐爪龙类足迹的尺寸范围,也显示出亚洲的恐爪龙为成为陆地顶级掠食者出现的体型巨大化的适应性演化,对我国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交叉科学》。
记者:魏梦佳、李昊泽
来源: 新华网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