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近母是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之一,梵文名为Vajrapāni,又作五方佛顶五佛母,即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说的佛顶尊胜明王经所说的佛顶尊胜明王、大威德陀罗尼经所说的大威德明王、文殊支利菩萨经所说的吉祥金刚明王、苏悉地经所说的苏悉地明王、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所说的不空罥索明王。
难近母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三面八臂的忿怒女神,身色如金刚,火焰炽盛。
她的三面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八臂则分别持有各种法器,如剑、轮、杵、索等,这些法器都象征着不同的力量和智慧。
难近母不仅是忿怒的化身,更是无畏和力量的象征,她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和困难,使修行者顺利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佛教密宗中,难近母被视为重要的护法神,她能够保护修行者免受外界干扰和侵害。
同时,难近母也是智慧的象征,她能够启迪修行者的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佛法。
难近母的崇拜和修行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念诵真言、绘制曼陀罗、供奉佛像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激发修行者的内在力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难近母作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之一,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她不仅是忿怒的化身和无畏的力量象征,更是智慧和保护的象征。
通过崇拜和修行难近母,人们可以激发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了解一下“外道”文化—婆罗门教和印度教
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教联系紧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差异表现:
1.宗教理念:婆罗门教突出祭祀的无所不能以及婆罗门阶层的至上地位,而印度教在这基础上更着重个人的修行以实现解脱。
(吸收了耆那教和佛教思想)
2.神灵崇拜:印度教的神灵体系更为丰富多元,融合了众多地方神灵。
3.受众层面:婆罗门教主要在婆罗门阶层中受到推崇,印度教的受众则更为广泛。
发展进程:婆罗门教起源较早,其核心教义与祭祀制度在印度古代社会占据关键位置。
随着时光流转,社会变化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婆罗门教逐步演变成印度教。
印度教在承袭婆罗门教部分基本教义和仪式的同时,持续吸纳如佛教、耆那教等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元素,从而更能满足不同阶层和地区的需求。
在中世纪,印度教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形成众多教派与修行方式。
进入近代,面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印度教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与变革。
总之,印度教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变,成为印度的主流宗教之一。
印度教有诸多流派,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流派:
1.毗湿奴派:此派将毗湿奴神及其同体异名或化身视为最高神加以崇拜,是印度教颇具影响力的分支之一。
2.湿婆派:湿婆派也被称作湿婆教,该派尊崇湿婆为至上神明,其信徒被称为希瓦。
湿婆教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印度教的主要教派之一。
3.性力派:性力派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专注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将其当作绝对、终极的神格。
该流派与湿婆派、毗湿奴派并列为印度教三大派,是从湿婆派分化而出。
其崇拜的性力女神包括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辩才天女等。
性力派的主要教义认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获取的性力量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源头。
(这派就是与佛教融合成密宗,传到西藏再和本土苯教融合成藏秘。
)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