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Q副E。
3级的时候,把三个技能都加上1级。
6级的时候,把W和R至少+1。
6级之后,依次先加满Q,然后是R,然后是E,最后是W。
因为机器人的主要作用是抓人和缠人,所以Q+E,敌人一般都会被缠住一小会。
W的作用主要是逃跑,所以前期+1足够了。
R的作用主要是爆发,可以Q+E+R打一个爆发。
视频介绍
多数人对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事迹烂熟于心,却鲜有人知,其实早在将近2000年前,蒸汽机就曾以另一种面貌问世。
蒸汽机简史——从希罗的零号机到瓦特的三号机
在距今约2000年前的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时代的希腊-埃及人希罗(Ἥρων)总喜欢鼓捣钻研些稀罕玩意儿,比如风轮风琴、喷泉,甚至于注射器、自动售货机……
于是,传说某天,他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研制出了一种神奇的气动装置。
该装置由一口盛水的铜锅、一颗表面两极带有方向相反的L型出气管的空心铜球,两根连接锅底并充当铜球支架与进气口的空心铜管制成。
而要让这一装置运转也并不困难,希罗老师表示,你只需用柴火将锅内的水烧开,让由此产生的蒸汽经由两根空心支架管进入铜球内部,再从两极处的L型管中喷出,喷薄而出的蒸汽(反冲力)就能带动铜球快速旋转。
*汽转球
看上去很厉害是吧!但你是不是也发现,这玩意儿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用……
那就对了!这个神奇的装置就被称为“汽转球”(Aeolipile),虽然实际用途如今仍有待考证,但咱一般倾向于推测这只是古希腊(罗马)贵胄作为聚会开趴助兴的一种“玩具”展品……
然而,当后世的人们再次探究汽转球运转的物理原理,发现其与推动人类科技史发展的蒸汽机之间相似性时,它又再次被人们重新提起,并被认为是蒸汽机的一种前身或雏形。
就连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都曾在他的科幻代表作《童年的终结》中,借由外星人“超主”参观“地球展厅”,将希罗的这一发明与人类历史上的众多科学与艺术代表作相提并论。
[1]
至此,漫长的中世纪让西方科学发展近乎停滞,至17世纪末,蒸汽动力装置终于在“零号机”——汽转球之后有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先后历经了:1698年,英国人托马斯·萨弗里发明的“初号机”——首个商用蒸汽抽水泵(无活塞);1712年,英国人托马斯·纽可门改进发明的“二号机”——首个商用单缸活塞式蒸汽抽水泵;1780年,英国人詹姆斯·皮卡德在纽可门机的基础上使用了飞轮和曲柄,使之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1763年-1775年,苏格兰人詹姆斯·瓦特在改良纽可门机基础上所发明的“三号机”——带冷凝器的瓦特蒸汽机,使之效率大增,并在此后坚持不断改良,使之不再局限于水域环境使用,拓宽了使用范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能原动机”,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让西方文明正式进入了蒸汽时代。
*活塞式蒸汽机工作原理
蒸汽时代带给西方文明的繁荣,也促使一些当时的欧美作家,开始幻想一些如今被人们称之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古典科幻——浪漫主义科学传奇(Scientific Romance)作品。
而在这之中的不少作品,如今又被许多蒸汽朋克拥趸视之为科幻流行亚文化的“蒸汽朋克”古典派作品,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无疑是现代“蒸汽朋克”的启迪之作。
“蒸汽朋克”西幻史:从浪漫主义科学传奇到西方新怪谭运动
文学上,关于浪漫主义科学传奇中的现代“蒸汽朋克”的启迪作,可被归类的代表作大致包括:
1826年,“科幻之母”玛丽·雪莱的《最后一人》,描述了一个21世纪末瘟疫席卷全球的后启示录维多利亚式“蒸汽时代”,为此后将后启示录故事融入蒸汽朋克带来灵感。
1839年,“美国科幻之父”爱伦·坡的《被用光的人》(The Man That Was Used Up),讽刺了一个表面上功勋卓著的传奇军官,实际上是一个被“蒸汽时代”义体近乎完全取代的半机械人,为赛博格融入蒸汽朋克提供依据。
1868年,美国作家爱德华·S·埃利斯的《大草原的蒸汽人》(The Steam Man of the Prairies),书写了一个美国少年与西部大草原上的蒸汽机器人相伴冒险的故事,奠定了美国西部冒险故事融入蒸汽朋克的基础。
*爱德华·S·埃利斯的《大草原的蒸汽人》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一些“大机器”科幻冒险作品(如《海底两万里》《蒸汽屋》等)以及“现代科幻文学奠基者”H.G.威尔斯的一些反乌托邦作品(如《世界大战》《大空战》等)更是为后来“蒸汽朋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世界观、肆意张扬的蒸汽时代庞大工程的设想,以及或浪漫或惊险的科学传奇故事。
*凡尔纳的《蒸汽屋》
其中,凡尔纳1880年的《蒸汽屋》,讲述了一群英国人在印度乘坐以大象型蒸汽动力机器拖动的车厢冒险旅行的传奇故事,就为印度风情与文化融入蒸汽朋克提供了方向;而威尔斯1908年的《大空战》,在洞察了世界局势之下,推想出一场以空中战场为主导的、德美中日间“飞艇对飞艇、飞机战飞机”的世界性战争,无疑也为军事科幻与启示录“生态主义废土”融入蒸汽朋克带去思考。
*威尔斯的《大空战》
当西方文明蒸汽时代的荣光日渐被电气时代的科技成就所悉数取代,威尔斯所不幸言中的世界性战争二度爆发,以凡尔纳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科学传奇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开始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而他未言中的部分——未被战争席卷的美国似乎继承了那种乐观主义精神,先后开创了科幻杂志,创造了“科幻”一词,并缔造了属于他们的“科幻黄金时代”。
只不过,当时的美国科幻小说将“蒸汽时代”对乐观幻想更多投射到了对后“电气时代”及“原子时代”更先进的技术/社会畅想,而根据凡尔纳与威尔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却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大放异彩,包括:《海底两万里(1954)》《从地球到月球(1958)》《地心游记(1959)》《时间机器(1960)》《大地之王(1961)》《登月第一人(1964)》《尼莫船长与水下城市(1969)》等,都为一代代科幻迷重回“蒸汽时代”、酝酿“蒸汽朋克”提供视觉联想与美学范式(当然也包括捷克电影大师卡尔·齐曼根据凡尔纳作品改编的电影《毁灭的发明(1958)》《吹牛伯爵历险记(1962)》等)。
*电影《毁灭的发明(1958)》
与此同时,美国科幻剧《飙风战警》(The Wild Wild West,1965-1969)及其则深受了爱伦·坡、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的启发,以架空历史的形式呈现了一个西部007式的科幻惊悚喜剧,为此后的“现代蒸汽朋克”流派的开创提供充分的精神指引与大量的素材积累,并于1999年推出其电影版。
(另一边,始自1976年的英国科幻剧《神秘博士》以其海纳时空的叙事与道具风格同《飙风战警》一样为“蒸汽朋克”积累了海量的素材。
)
*科幻剧《飙风战警》
20世纪70年代左右,“科幻新浪潮”运动伴随反主流文化运动席卷欧美,英国作家迈克尔·穆考克深受马尔文·皮克的“歌门鬼城”系列之三《泰忒斯独行》(Titus Alone,1959)的影响,创作了《空中军阀》(The Warlord of the Air,1971),描绘了一个“或然历史”下的“后殖民时代”反乌托邦世界,并被此后广泛追认为最早的蒸汽朋克小说之一。
[2]
*《空中军阀》(The Warlord of the Air,1971)
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蒸汽朋克”流派的开创,则是在1987年。
在这一年,美国科幻作家K. W. 杰特尔也许是受“赛博朋克”运动的启发,向《轨迹》杂志去信,提议将提姆·鲍尔斯、詹姆斯·P.布莱洛克以及他自己的那些描绘维多利亚时代的幻想作品,归类为一种诸如“蒸汽朋克”之类的类型风格统称。
*K. W. 杰特尔
从此往后,“现代蒸汽朋克”流派就此开创。
比较遗憾的是,上述这三位
*提姆·鲍尔斯《阿努比斯之门》
有趣的是,1990年,“赛博朋克”运动的宗师威廉·吉布森与旗手布鲁斯·斯特林“亲自下场”,合著了后来被誉为“蒸汽朋克圣经”的或然历史代表作《差分机》,“创造了一个富含维多利亚时代风情细节的虚拟现实世界”[3]。
尽管二人并不认同“现代蒸汽朋克”流派所伴生的“蒸汽朋克亚文化”,但他们的这部作品无疑为“现代蒸汽朋克”注入了“赛博朋克”的晦暗、焦虑与异质化的信息变革冲击感。
*《差分机》
21世纪前后,书名为“蒸汽朋克”三部曲的中篇小说集由美国科幻作家保罗·迪·菲利波所著,其所构筑的“蒸汽朋克”世界融合了威尔斯《莫洛博士岛》与洛夫特拉夫特《克苏鲁神话》式的恐怖惊奇感;另一边,“新怪谭”运动的旗手、英国科幻作家柴纳·米耶维则将“蒸汽朋克”融入“新怪谭”的另类都市幻想之中,代表作为《帕迪多街车站》。
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架空历史系列小说《炼金术战争》(三部曲)也在相当程度受“蒸汽朋克”风格影响,由美国
*《炼金术战争》(三部曲)
青少年文学方面,美国作家斯科特·维斯特菲尔的《利维坦号战记》(三部曲)和英国作家菲利普·瑞弗的《掠食城市》(四部曲)则另辟蹊径,将“蒸汽朋克”题材瞄向年轻读者。
*电影《掠食城市》
电影方面,正如1984年的电影《银翼杀手》奠定了“赛博朋克”美学风格,1985年的电影《妙想天开》则深刻影响了“现代蒸汽朋克美学风格”,并被认为是所衍生的“柴油朋克”先驱之作;除此之外,《童梦失魂夜(1995)》《天降奇兵(2003)》(1989年同名漫画改编)《天空上校与明日世界(2004)》《黄金罗盘(2007)》《微光城市(2008)》《雪国列车(2014)》《阿薇尔与虚构世界(2015)》《煤气灯下的哥谭(2018)》(1996年同名漫画改编)也均有所涉及该题材。
*《妙想天开》
电子游戏方面,《钢铁帝国(1992)》《混沌引擎(1993)》《机械迷城(2009)》《耻辱(2012)》《生化奇兵:无限(2013)》《冰汽时代(2018)》以及《上古卷轴》系列等游戏亦深受“现代蒸汽朋克”流派影响。
*《冰汽时代(2018)》
复古未来:从日式蒸汽朋克到东方丝绸朋克
需要注意的是,早于20世纪40年代起,日本社会深受西方科技与浪漫主义科学传奇的熏陶,其漫画作品就已初步显露“蒸汽朋克”的某些近似于“复古未来主义”的“日式蒸汽朋克”风格特征。
这一时期,以手冢治虫创作初期的“三大SF杰作”为代表——《Lost World(1948)》《大都会(1949)》(2001由大友克洋改编为同名剧场版动画)《未来世界(1951)》(于1980改编为剧场版动画《月圆之夜》),为异域种族、人机共存、冷战思维融入蒸汽朋克赋予多元表现形式。
*剧场版动画《大都会》
此后,蒸汽朋克元素开始由漫画进入到动画剧集领域,其中就包括松本零士的《宇宙战舰大和号(1974)》,改编自1972年池田理代子同名架空历史/少女漫画的《凡尔赛玫瑰》(1979),以及宫崎骏的《未来少年柯南(1978)》。
*宫崎骏
而在剧场版动画领域,在“现代蒸汽朋克”流派正式开创之前,以宫崎骏的一系列涉及该题材的作品——如《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红猪(1992)》《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等最具影响力。
*《风之谷(1984)》
其中,1982年由同名漫画改编的《风之谷)》通过对“蒸汽时代”的“工业至上”的反思,间接表达其对反战、环保、性别、种族等诸多社会议题未来走向的深切》 (A Transatlantic Tunnel, Hurrah!)(1973)也广泛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蒸汽朋克”先驱之作。
[3]美国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评语。
本文来自: 中国数字科技馆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