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7 18:08:32|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第八个嫌疑人》故事原型是1995年番禺银行大劫案。
《第八个嫌疑人》改编自1995年12月22日发生的番禺银行大劫案。
案发后,5名在逃劫匪先后被捕,并被判处死刑,而主犯陈恂敏和陈恩年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21年后,常年逃亡的陈恩年得知身患重病后,决定自首。
陈恩年投案10天后,警方通过技术手段,在云南瑞丽某建材市场成功抓获已经改名换姓的陈恂敏。
投资方最初给到导演李子俊不同的几个案件,唯独这个跨越21年的惊天抢劫案,让李子俊念念不忘。
他觉得21年时间真的好长,他很想探讨这段时间人物的生活和变化。
导演李子俊和编剧周汶儒都是祖籍广东的香港人,虽然出生在香港,但小时候逢年过节会回到老家,对20世纪90年代岭南的风土人情记忆尤深。
因为对那个年代的感受很深,李子俊和周汶儒决定展现这段横跨21年的惊天大案及其背后的人性挣扎。
为了精确还原案件的真实,不管是1995年的案件事发地,还是嫌犯躲藏了21年的云南中缅边境,都被导演忠实地记录到了电影里。
《第八个嫌疑人》影片评价
《第八个嫌疑人》在故事结构上不同于常规悬疑影片,更像是一部心理悬疑片。
影片没有将重点放在制造悬念,反转真相,反倒是用更多的笔墨细腻地描写了大鹏所饰演的陈信年在犯罪后这二十余载的心理挣扎,用婚礼、生子等接连的人生大事推动着他对安稳的追求,也让影片结尾他做出的抉择更揪心、更感人泪下。
讲述“反派故事”的《第八个嫌疑人》在反派角色设置上也别有玩味。
该片没有在影片开始就为大鹏所饰演的陈信文铺陈“怜悯色彩”,而是极尽去刻画陈信文的恶,再在后续故事中用镜头讲述陈信文沉沦的一生,最终让观众与其共情,达成“双方和解”。
视频介绍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鄢敏 郭思琦 邹丽珍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除署名外)
1995年12月22日,冬至日的清晨,广州番禺易发商场附近一家银行门前,几声枪响,一辆装有1500万元现金的运钞车被劫走,车上一名押钞员被枪杀。
这宗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武装劫钞案,震惊全国。
广东警方历经二十余载不懈追凶,2017年1月5日方成功抓获该案最后一名嫌疑人。
近期,以番禺1500万元大劫案为原型的电影《第八个嫌疑人》上映,这宗惊天要案及警方不懈追凶的历程再次引起多方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三位案件亲历者,听他们讲述被搬上银幕的真实大案故事。
刑警王泳波:
“20多年里,我们没有放弃过追凶”
“这张照片里的人就是我。
”今年12月,广州市公安局退休民警王泳波来到广州警察历史展参观,一眼认出了展板中自己的照片。
这张照片定格的瞬间,是1995年12月24日——番禺1500万元大劫案案发第三天。
照片中的年轻小伙,是时任番禺公安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副中队长王泳波。
他正俯身从一辆面包车的座椅夹缝处仔细提取痕迹物证,这是他对涉案运钞车进行的第二次勘查。
王泳波回忆,案发后,全省在陆路、水路设下重重关卡围追堵截嫌疑人。
12月23日,警方接到群众举报,一辆面包车停在顺德一河道边,车里有多个铁皮箱。
接报后,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勘查,发现这辆车就是被案犯抢劫的运钞车。
时隔28年,王泳波仍记得自己第一次抵达现场时的情形:一辆挂着“粤AR0747”牌号的白色海狮面包车停在顺德一河涌边,车头右前座上,一名穿着制服的押钞员伏在车上,已死去多时,座位上有大量血迹和枪弹痕迹。
车上还有数个装钱的铁皮箱,有的已被撬开。
通过对现场的多次勘查,王泳波和同事们提取到大量痕迹物证,据此发现案件线索指向清远,并锁定犯罪嫌疑人何永新和何伟光,后扩线排查出该案其余嫌疑人,尤其是“一号嫌疑人”——“师爷”陈恂敏。
他们的发现,为案件侦破打开了关键的突破口。
然而,事不遂人愿,此后20余年间,案件主犯陈恂敏一直在逃,直至2017年1月5日才在云南瑞丽落网。
王泳波告诉记者,在负案潜逃的20多年里,陈恂敏已漂白身份、娶妻生子,听说还当了大老板,但一见到广州来的民警,他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事了。
时至今日,再度回想起这宗惊天大案,王泳波感慨地说了八个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0多年里,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过。
当年在现场的很多同志都已经退休了,但我们一代传一代,接力追凶,不把这个案件侦破决不罢休。
”
王泳波也谈到,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警务技术的迭代革新,广州的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相比上世纪90年代有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里,犯罪分子肯定跑不掉。
宣传民警周晓辉:
持相机冲锋,记录“寻踪擒劫匪”历程
最近,广东省公安厅退休民警周晓辉看了热映电影《第八个嫌疑人》,再度回忆起了28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1995年12月,番禺武装劫钞案的消息传来,时任《广东公安报》摄影记者、采访部主任周晓辉和同事立即随警而动,第一时间赶到了顺德发现运钞车的现场。
随后,他又陆续跟着案件侦破的进程,转战番禺、珠海、清远、广西等地采访、拍摄。
1996年1月8日,《广东公安报》推出《番禺特大劫钞案侦破专刊》,详细披露了整个案件侦破过程。
这份报纸,周晓辉珍藏了近28年。
现场提取痕迹物证、鉴定现场遗留物品、警犬搜捕、嫌疑人落网、审讯……专刊中,周晓辉用一组照片展现了广东公安“寻踪擒劫匪”的不懈历程。
“这是我们的公安干警在柳州抓获第一个落网的嫌疑人何永新,紧接着又抓到第二个落网的嫌疑人何伟光。
后来我们跟到清远阳山,其间听说广西有线索,又连续开车去了广西,回来之后听说阳山抓到了案犯何冬海、袁长荣。
再后来,在广西藤县抓获案犯吴兆全……”看着报纸上的照片,周晓辉追忆当年报道历程,往事历历在目。
用真实图像见证警史,周晓辉被大家称为“持相机冲锋的警察”。
回望往昔,他仍为广东公安“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所感动。
他告诉记者,当年的破案条件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很多痕迹物证需要在现场一点一点地找,很多破案线索需要一点一点地追。
而今,我们不仅有严密的防范网,还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后盾;不仅有群众的雪亮眼睛,还有恢恢“天眼”。
“我感觉,这类案件很难再发生了。
”周晓辉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番禺1500万元大劫案发生后,运钞车的安全问题得到重视,押运队伍也逐步走向专业化,整个社会的治安防范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越来越强了。
政法记者刘海陵:
媒体发声,推动押钞走向规范化
时隔28年,再度谈起番禺大劫案,中国晚报工
当时,刘海陵是《羊城晚报》一名政法记者,多次采访报道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
1995年12月22日,劫案发生后,刘海陵第一时间跟进,其后步步紧追,独家披露了许多破案的幕后故事。
直到2017年1月5日,这起惊天大案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抓获,刘海陵得知消息时,脱口而出该人的名字:陈恂敏。
“这个案子破得很精彩。
”回想侦查、追踪、抓捕的种种细节,刘海陵对广东公安干警由衷感佩。
从广州到阳山、连州,乃至广西,他见证了警察一路追逃的艰辛,也被他们不懈破案的精神打动。
“广东公安对罪犯的震慑力是出了名的,当年有影响力的大案全破了。
”在他看来,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既有全国一流的痕迹、枪械检验技术,也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将在逃多年的凶犯悉数捉拿归案。
除了案件本身,刘海陵认为,此案带来的改革影响更为深远。
当年,在案件报道中,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了银行押钞存在的漏洞:经济警察不下车警戒、押钞车辆为普通面包车。
于是,刘海陵与多位同行先后发声,呼吁规范经济警察押钞制度,具体到人员、枪械、站位等。
“站在第三方角度反思现状,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在媒体推动下,番禺大劫案后,广东所有银行系统逐渐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押钞流程:押钞车到达后,由经济警察握枪站在押钞车四个角,并且护送提钞人员。
由此,一宗抢劫案改写了银行经警押钞的规范动作。
“现在生活环境这么安全,离不开当年打下的基础。
”刘海陵说。
如今,番禺大劫案被改编搬上大银幕,重回公众视野。
作为亲历者,刘海陵感触尤深。
在他看来,新闻工
来源:金羊网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