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美食子推燕是纪念介子推的。
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大臣,他忠诚无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说晋文公在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救了他的命。
后来晋文公成为国君后,奖赏功臣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并未主动请赏反而带着母亲隐居深山。
晋文公知道后心生愧疚,为纪念介子推的奉献精神及其高尚的节操,设立介子推的纪念日并禁火吃冷食。
随后演变到只做一种名为子推燕的饼食用。
因此,山西非遗美食子推燕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介子推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被后人代代相传。
为了纪念他,人们不仅制作了子推燕这种美食,而且在每年的特定日子还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山西丰富的非遗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忠诚、奉献和高尚品质的敬仰。
子推燕作为山西的非遗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块子推燕都似乎在讲述着介子推的故事,提醒人们铭记他的奉献精神。
这种美食的制作工艺也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技艺,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山西非遗美食子推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忠诚无私、奉献国家的介子推而诞生的。
这种美食不仅口感独特,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敬仰之情。
视频介绍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骊姬之乱后,追随公子重耳四处流亡。
在流亡的路上,君臣半路绝粮,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股肉供重耳充饥。
重耳复国成为晋文公后,大肆封赏追随自己流亡的臣子,但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自己也不主动“言禄”,与母亲一起隐居山林。
晋文公后来将绵山上的田地追封给介子推,并派人进山找寻他。
找寻者想通过烧山的办法来逼迫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宁死不出,最后抱着大树被烧死。
两千六百多年来,介子推的故事千古流传,在民间更衍生出寒食节、清明节等风俗。
那么,介子推是忠臣吗?介子推的忠与通常所说的忠君有什么不同?介子推与晋文公之间君臣关系怎么样?
上图_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最早记载介子推故事的史书是《左传》,但《左传》并没有说介子推是忠臣,也没有说他是被烧死的。
推崇介子推为忠臣,将介子推的死与晋文公派人烧山联系在一起的,始于《庄子•盗跖》篇,其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
在楚辞中也将介子推与忠联系在一起,如《九章•惜往日》曰:
“介子忠而立枯兮。”
那么,介子推是忠臣吗?在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这个时期的忠不仅仅指忠君,还包括忠于社稷、忠于职守、忠于承诺等。
春秋时期,忠于社稷往往超过对君主个人的忠。
只是秦汉以后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加强,忠才逐渐狭隘化,成为忠君的代名词。
从介子推的故事看,介子推之忠固然表现为对公子重耳个人的忠,但从其行事风格和做人品质看,他对重耳个人的忠更多是基于对晋国社稷负责和对臣子本分的践行,已经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忠君。
上图_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
由于周代实行层级分封制,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介子推作为公子重耳的臣属在主人出奔流亡时有义务追随服务主人,这是符合春秋时期“委质为臣,有死无贰”的忠德精神和“君亡臣从”的政治惯例的。
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艰辛备尝,作为从者的介子推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割股食君。
《庄子》将割股食君作为判定介子推至忠的主要依据,所谓“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但这种忠真的是狭隘的忠君吗?其实不然,介子推更多的是忠于臣子的本分,是一种道义上的忠而非狭隘的忠君,正如《韩非子•用人》所指出的,“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点明了介子推割股疗饥已经超越了狭隘的忠君,体现的是一种对臣子道义责任的践行。
上图_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那么,作为晋文公重耳的臣属和随从,介子推与“老大”重耳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呢?其实从心底里,介子推对“老大”以及“老大”身边红人是看不起的。
据《史记•晋世家》载,重耳渡河东归时,其铁杆心腹咎犯曾以退为进要挟说:“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
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
”
逼得重耳当即诅咒发誓道:
“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并投璧于河以表示绝不背弃盟誓。
重耳君臣的这出闹剧,让当时在同一条船上的介子推非常鄙视,他哂笑着说:“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
吾不忍与同位。
”
并且马上与同僚们拉开距离,不与他们为伍。
其实子犯代表的是一个利益集团,介子推的清高无疑将自己与利益集团对立起来,也必然要遭到孤立。
上图_ 重耳复国
归国后,晋文公论功行赏,“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但却“未至隐者介子推”,竟然把曾有割股疗饥之功的介子推给遗漏了。
《史记》解释说:因为临时发生了周襄王弟弟叔带叛乱,晋文公忙于出兵勤王,才把封赏介子推的事给耽搁了,并认为在遗漏封赏这件事上,介子推本人也是有责任的,因为“推亦不言禄”,所以“禄亦不及”。
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那么多从者都受到封赏,偏偏就落下了有割股之恩的介子推?这其中狐偃等人恐怕是说了坏话的,晋文公本人对自命清高的介子推或许也心存不满。
即便没有不满,至少也是不亲近的。
上图_ 晋文公与众大君 (狐偃在图右一)
反过来,介子推对晋文公也并没有那种盲目崇拜的心理。
他割股食君纯粹是为了尽臣子本分。
至于晋文公能重回晋国,绍继大统,介子推认为那是天命使然,而非人力所为。
晋献公有九个儿子,最后“唯君在矣”。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在介子推看来,是上天让晋文公最终得主晋国,从亡的臣子们贪天功以为己力,这跟盗窃别人财物有什么区别?
介子推的态度是:“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也就是说,他不仅瞧不起狐偃、赵衰等人,而且还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滥赏的晋文公,表示自己与这样的君臣无法在一起共事。
上图_ 赵衰和晋文公
据载,介子推曾做了一首龙蛇之歌(也有认为是介子推从者所作)已表明心迹,其大意是:“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
这里说的龙无疑是指晋文公,五蛇中那“各入其宇”的四蛇泛指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人,那“独怨”且“不见处所”的一蛇则指的是介子推自己。
据说晋文公听到龙蛇之歌后,使人寻访介子推,并将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表示“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这无疑是一番政治作秀,借虚封介子推来彰显自己不忘旧恩的仁君形象。
晋文公对介子推的性格非常了解,既然介子推能辞官隐居,怎么可能复受绵上之田?据说晋文公派人进山寻访介子推,并想出了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的损招,最终,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上。
上图_ 介子推 庙
关于介子推之死,古籍记载不一,有说是隐居而死,也有说是被寻找他的人烧山烧死的。
就后一种说法而言,那烧山之人非蠢即坏。
如果不是愚蠢,那就是一种故意为之的阴谋。
而如果这种阴谋论成立的话,其幕后或有更阴险的主使之人。
至于这幕后主使到底是谁,你品!你细品!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