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温县东部的陈家沟,被尊称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和全国武术之乡,坐落在清风岭中段,距县城约六公里,周围名胜古迹众多,如虎陈家沟、伏羲台和黄河与洛河的交汇处,以及道教圣地阳落山的“二仙庙”和少林寺,这里是道教、佛教与儒教文化交融的宝地,孕育了丰富的中原文化。
明朝初年,陈家沟的陈卜家族由山西迁居,带来了家传武术。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匪患频发,陈家沟成立了武学社以自卫,武术之风盛行。
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陈家沟第九代人,自幼习武读书,融汇了家学与广泛的知识,创编出太极拳这一武术艺术,其拳法刚柔并济,深得“天人合一”与阴阳生克之理。
陈家沟的武术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等,以及独特的双人推手和器械如刀、枪等。
这些武术形式在陈王廷的手中发扬光大,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
自1982年起,温县因太极拳的影响,先后被授予“甲级对外开放县”、“全国武术之乡”等荣誉,太极拳更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陈家沟,你可以体验太极文化的精髓,参观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和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探寻杨露禅学拳的传奇故事。
这里不仅是武术的故乡,更是世界太极拳文化的中心,温县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此外,温县还荣获了“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和“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等国际性荣誉,显示了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扩展资料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另有电影以此为名。
视频介绍
新华社郑州12月17日电题:隐藏的高手——探访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新华社记者桂娟、李文哲
摘下听诊器,脱去白大褂,只见陈绍杰转身走出门诊室,来到村卫生室门口的空地上,起势、拗步、云手、蹬脚……一招一式,似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太极拳的刚柔并济尽显其中。
45岁的陈绍杰是陈家沟人。
在这个河南省焦作市黄河北岸清风岭上的小村庄,300多年前,陈绍杰的先辈、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了太极拳。
如今,太极拳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
“穿上白大褂,我是村医。
换上练功服,我也是一名拳师。
”陈绍杰说,乡间行医近30年,工作之余带着100多名拳友习练太极拳,不收学费,纯属爱好,一年到头还要外出七八次,会会各地拳友,教拳法、传心得。
陈绍杰10岁起就随父亲习练陈氏太极拳。
“‘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我们村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练太极拳。
”陈绍杰说。
离开村卫生室,正逢街边一身穿橙色环卫服的大娘,手提快赶上她两个高的大扫帚,边走边将落叶、烟头等扫成堆,眼看垃圾量差不多了,拿起畚箕一把搓起,倒进垃圾桶。
大娘上了年纪却身手矫健,一双大眼陷入眼窝,脸上条条皱纹,似乎在诉说些什么。
上前一问,果然,是习拳之人。
大娘名叫黄春英,今年62岁,早年曾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学过拳,“后来嫁了人,要带娃,还要忙农活,一直在想啥时间能重拾这童子功”。
4年前,黄春英当上了村里的环卫工,有了一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也有了重新练拳的空闲。
“老架一路、二路,春秋大刀,太极双刀,这些招式咱现在都重新捡起来了,圆了儿时梦。
”黄春英说。
谈话间,黄春英利索地打扫完了街道。
换上练功服,在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上,劈、砍、截、刺……20多斤重的春秋大刀在她手中运用自如,引得同村村民跟在后面比划起来。
记者在村中走访了解到,尽管时过境迁,被保留下来的20多处太极拳名师传艺授业故居里,昔日峥嵘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只有3000多人的陈家沟,如今有着太极拳学校3个、家庭拳馆40多个和拳师800多名。
在陈家沟,老幼妇孺习拳成风,历代名手辈出。
走在村内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也许就是自小习练太极拳的行家里手。
“我们村隐藏着太多太多关于太极拳的人与事。
”陈氏二十世、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斌介绍,在王廷大街南段的陈德瑚故居,当年河北人杨露禅就是在这里从偷窥到学拳,最终投身一代宗师陈长兴门下,苦练拳法,成名成家。
在陈斌的记忆中,先祖前辈们的功夫故事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弥留之际往往会感叹“终其一生未能尽得太极拳之妙,乃人生一大憾事”。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