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桂花。
这句话出自宋代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原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
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
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视频介绍
中国诗词大会已经举办了5季,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诗词高手,陈更、雷海为、武亦姝、彭敏等等。
虽然彭敏没有夺得冠军,但是他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甚至很多人都说他就是诗词大会的无冕之王。
在第五季中,彭敏又回来了,并在第一场中便夺得擂主宝座。
不过在争擂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小的波折。
当时有道线索抢答题,主持人才念了第一个线索,他便按了抢答器。
题目是“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种花名”。
第一个线索是“有诗人赞它是‘花中第一流’”。
彭敏回答的是“桂花”,当时的他很自信,而台下观众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可是当主持人念出第二个线索时,他就知道自己错了,很无奈地笑了一下。
第二个线索是“罗隐赞它‘带雨方知国色寒’。
”
能被称为“国色”的自然是牡丹花了。
而后李白的“常得君王带笑看”、刘禹锡的“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更显而易见了。
很多人都说彭敏还是太激进了,不过这种线索题通常就是如此,第一个线索常常是迷惑干扰的选项,第二个线索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也能理解彭敏,若是等到第二个再抢可能会有点晚。
其实不止是彭敏,相信很多人看到“花中第一流”首先想到的肯定都是桂花。
毕竟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两句诗实在是太出名了,出自她的《鹧鸪天·桂花》。
这首词写于她和丈夫赵明诚隐居屏居乡里之时。
当时的他们远离了官场的纷纷扰扰,在归来堂上醉心金石书画,吟诗作赋,过了一段悠闲的生活。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盛赞桂花,突出了她对桂花的喜爱,看似咏物,实际也是她自身的人格写照,尤其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词的上半阕着重描写桂花的风韵。
在词人的眼中,桂花的颜色并不是那么夺目,但是胜在幽雅,它就像温顺又娇羞的淑女,自有一股独特的风韵。
它远离红尘,绽放在深山中,却留下了浓郁的芳香。
这样的桂花,比起哪些姹紫嫣红的名花也是不遑多让,甚至在词人的眼中,它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上半阕短短几句便突出了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特点,词人对桂花的偏爱也是可见一斑。
接着的下半阕,词人又以梅花菊花做对比,进一步赞扬桂花,同时也为它抱不平。
词人认为桂花应该算是秋季的名花之冠,就连傲霜斗雪的梅花、高洁清傲的菊花,在桂花面前也是自叹不如。
梅花、菊花历来是文人笔下的宠儿,然而这里词人却以这两种名花来衬托桂花,足见她对桂花是多么偏爱。
词人甚至因此埋怨起了先贤屈原,认为他太无情了。
这是为什么呢?屈原在《离骚》中列举了大量的香草名花,例如扶桑、秋菊、木兰、芍药等等,偏偏却没有提到桂花。
在词人的眼中,桂花无论从外在还是内在来看,都是“第一流”,却被忽视了,所以她忍不住为桂花抱不平。
全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看似咏桂花,何尝不是“咏人”?
其中“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仅是咏桂花的名句,更是李清照自身的写照。
所以也难怪彭敏在听到“花中第一流”的时候,就猜是桂花。
但其实除了桂花,还有很多花也曾被誉为“花中第一流”。
例如牡丹,唐代的徐寅曾写过《牡丹花二首》,诗中云:“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
还有梅花,宋人朱翌也写过《题山谷姚黄梅花》,“姚花富贵江梅妙,俱是花中第一流”,“姚黄”就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江梅”当然指的就是梅花了。
所以看到“花中第一流”,千万不要以为一定是桂花,还有牡丹梅花也是哦。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