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鲎(hòu)的地球上唯一的蓝血动物吗?(生态头条 | 深圳湾发现地球唯一蓝血生物)

2024-11-16 09:19:45|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鲎(hòu)的地球上唯一的蓝血动物吗?

1.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其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因此呈现出蓝色,它是地球上唯一的蓝血动物之一。

2.鲎属于头足纲动物,这一类动物的血液中的钒元素使得它们的血液呈现蓝色,因此鲎也被称为蓝血动物。

3.鲎的循环系统非常独特,拥有三个心脏。

其中只有一个真正的心脏,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负责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

4.另外两个心脏则像鳃一样,负责将从周围收集的静脉血输送到鳃部,在那里将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进行气体交换。

5.鲎的血液是深蓝色的,这种颜色是由血液中的钒元素造成的。

6.鲎的食性广泛,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

同时,鲎也是一些有机碎屑的食者。

7.鲎不仅是人类的食物来源,还是其他软壳蟹类的天敌。

8.鲎的幼体主要以单细胞藻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等为食。

而成体鲎则可以捕食虾和小鱼。

9.鲎是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喜欢生活在20至60米深的砂质底部浅海区。

它们倾向于在沙子里挖洞居住,只露出剑尾。

10.鲎在港湾水域中较为丰富,冬季常见于中等深度的水域,夏季则在潮间带的泥滩上活动。

鲎(hòu)的地球上唯一的蓝血动物吗?(生态头条 | 深圳湾发现地球唯一蓝血生物)-第1张图片-拓城游

生态头条 | 深圳湾发现地球唯一蓝血生物

视频介绍

近日,有网友在深圳湾公园发现了动物界的“活化石”——鲎(hòu)。

鲎(hòu)的地球上唯一的蓝血动物吗?(生态头条 | 深圳湾发现地球唯一蓝血生物)-第2张图片-拓城游

图源:小红书网友“紫悦”

据了解,鲎外形酷似外星生物,其体内流淌神奇的蓝色血液,因背甲呈马蹄形又名马蹄蟹,被誉为动物界的“活化石”之一。

据了解,中国鲎和圆尾蝎鲎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

长寿的“蓝血怪物”

我们见到的生物血液都是红色的,但是鲎却不同,它的血液是蓝色的。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一般的哺乳动物要呼吸氧气才能维持生命。

我们的血液就承担了“护送”氧气进入体内的职责。

血液中的“运输工具”铁元素和氧气结合后呈现为红色,所以我们的血液也是红色的。

但是在鲎这类低等动物中,氧气不是通过铁元素进入体内的。

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另一种元素——铜。

铜和蛋白质结合后变成蓝色,所以鲎的血液就是蓝色的。

鲎的血液不仅颜色特殊,功效也很神奇。

尽管鲎的血细胞很原始,没有分工,只是一种变形细胞,但是当病菌的毒素接触到这种简单原始的血液时,鲎血液中的变形细胞就会释放出一种蛋白,使血液迅速凝结,形成一道屏障,阻止了病毒繁殖的同时,也抵御了其它细菌入侵。

鲎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早,其间经历了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顽强生存了下来,而且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鲎又称“钢盔鱼”,骨骼坚硬,其形态特点对自身起保护作用,即使是卵,也有一层厚厚的卵壳。

另一方面,鲎的生长活动缓慢,需要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蜕皮生长,是相对长寿的物种。

其次,鲎大部分时间隐遁到泥沙里,只有在退潮时幼鲎才会出来觅食,很少受到天敌的威胁。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鲎的鳃叶和肝的特殊结构,也保证了鲎可以很好地适应外界变化,成为自然环境中生存数亿年的活化石。

生存数亿年的它为何如今濒临灭绝

鼎盛时期,鲎有上百种,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目前全世界仅存四种鲎,即分布在北美洲东岸至墨西哥湾的美洲鲎和亚洲地区的中华鲎、南方鲎和圆尾鲎。

中华鲎原产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沿海地区,在我国长江口以南广大海域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长三角海域曾是中华鲎在中国最北的故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中华鲎无法回到它们曾经的最北故乡。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中华鲎定为濒危;2021年2月,中华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鲎对栖息地环境有一定要求,必须要在含沙的高潮区海滩里产卵,也必须在泥沙比例适当的潮间带生活,这样的环境一般分布在沿岸的内湾里,但如今几乎被填海、围海等人类活动破坏殆尽。

除此之外,过度捕捞中华鲎濒临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沿海都有吃中华鲎的历史,将其作为一种海鲜。

虽然中华鲎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隐蔽性捕捞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中华鲎蓝色血液中的一种特殊细胞遇到细菌内毒素会发生凝集反应,且反应尤为强烈。

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将鲎的血细胞制成鲎试剂,这是国际范围内标准的内毒素检测试剂,“鲎试剂”的出现与使用也是鲎被大量地捕捞的原因之一。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出于保护和利用中华鲎资源的目的,2020年,福建淡水水产研究所对23对中华鲎进行了人工繁育。

经过两年多研究和实验,项目已初步实现中华鲎在人工环境中的自然产卵和高质量孵化。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

但拒绝捕捞、购买、食用中华鲎,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

“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

”我们别做空前绝鲎的一代人。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深圳新闻网微博、央视网、海洋网、新华网;图文版权归原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