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恶意炒作。
设立高考屏蔽生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恶意炒作,因为现在很多的媒体为了博取厄观众的眼球,为一些高分考生添加一些夸张词汇。
让全社会都注意到这位考生,考生的正常生活被打扰到,而且考生的隐私都会被暴露,所以在出现了高考屏蔽生的现象。
2、避免引起高校竞争。
对于那些高考成绩非常好的人来说,当他们的成绩出来之后,就会引起各大高校的关注,很多的高校都想将这位考生纳入自己的学校,所以争先恐后地去争抢这位考高分考生。
3、促进录取公平。
出现高考屏蔽生的现象,也是为了促进其他考生的公平录取,因为一些高分考生的出现,对于普通学生的录取是非常不公平的,给他们的录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视频介绍
近日,各省份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考生开始查分。
6月23日,一则“首个高考成绩被屏蔽的人出现了”的消息冲上热搜榜。
据媒体报道,这个据称今年“首个”高考成绩被屏蔽的人来自云南红河。
红河州一中一名女生在查询时,发现自己的成绩已被屏蔽,考生成绩报告页面并未显示具体的分数以及总分。
屏幕下方有一排小字,上面写着“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50名,具体情况请于27日查询”。
屏蔽高考全省前50名考生的成绩,本是为了防止炒作高考状元、高分生。
然而,这并没有让这类炒作降温,反而制造出“屏蔽生”这一尴尬的新概念。
在高考成绩放榜时,各地媒体、学校都在拿“屏蔽”说事,宣传、炒作哪个学生被屏蔽了,某地区、某所学校有多少“屏蔽生”。
“屏蔽生”俨然成了高分生的代名词,这让屏蔽的价值大打折扣。
从根本上说,宣传、炒作“屏蔽生”,就是宣传、炒作高分生,对于这种变异的宣传、炒作,也需要明确禁止。
尤其是,一边是用意明确的“屏蔽”,一边是心照不宣的宣传“屏蔽生”,这会让大家认为屏蔽就是做表面文章,是公然的形式主义。
如果各地教育部门对宣传、炒作“屏蔽生”视而不见,那还不如不屏蔽学生的考分。
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高分生、状元、升学率,这是教育部多年前就发布的禁令。
各省教育考试部门对考分排名全省前20名或前50名考生的具体考分信息进行屏蔽,就是为了落实禁令。
本来,屏蔽这些高分考生的分数信息,就是告诉社会不要去然而,由于被屏蔽的学生都是高分生,被屏蔽意味着考分排名进入全省前列,媒体和学校、家长给这些学生一个新的身份——“屏蔽生”。
屏蔽的操作,某种程度上说,更刺激了高分宣传。
一个省屏蔽前50名考生,就会有50个“屏蔽生”,这比宣传、炒作前10名、状元,有了更多的炒作对象,甚至还有人假定“屏蔽生”都是状元。
而对“屏蔽生”的宣传、炒作,无疑是一件很尬的事,“屏蔽生”满天飞,这究竟屏蔽了什么呢?
对“屏蔽生”的宣传、炒作,意味着仅仅屏蔽高分学生的考分信息,对于禁止宣传、炒作高分生意义不大。
当然,高考分数对于家长和考生个人而言是极重要的。
孩子考了好成绩,家长想把查分那一刻的激动、喜悦之情记录下来,分享给亲朋好友,也是人之常情。
但媒体对此的过度
这也说明唯分数论的整体社会氛围依然浓厚,相关改革还需加把劲。
近年来,我国在高考中推进强基计划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
这两项改革都在招生中破除单一的唯分数论,探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革的力度,以引导社会转变唯分数教育观与人才观。
如此,对高分生的
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