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
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
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
“279工程”于1957年造出了样车。
这辆“外星坦克”在试验场顺利通过了技术审查,但是由于结构复杂造价昂贵,没有投产。
另外加之赫鲁晓夫认为未来的战争只需要导弹和核武器,重型坦克应该被“扔进垃圾堆再跺跺平”,于是“279工程”于1960年被下令停止研制。
(当年7月22日,赫鲁晓夫取消了一切超过37吨的重型坦克计划,苏联重型坦克发展戛然而止。
)它现在保存在库宾卡博物馆,虽然作为一种坦克它没能登上战争的舞台,但其惊人的创造性让人赞叹不已。
视频介绍
对于核战争这一新型战争模式双方都展开了一系列验证,包括对于核战条件下陆地霸主坦克的生存性能。
1953年-1954年,苏联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发现在爆心附近放置的各型坦克,由于冲击波作用全部被掀翻并不符合核战争的需要。
因此,苏联开始了“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的研制工作,作为T-10重型坦克的后续版本以满足核战需求的下一代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主要用于为T-54/55坦克提供远距火力支援和充当阵地突破战车。
是当时苏联火力最强,装甲防护最好,同时也是最昂贵的坦克。
T-10重型坦克
还有更加扁平的炮塔,减少迎风受弹面积,总而言之这是一款很个性很有特色的新式坦克。
下图是一组采用T-10重型坦克底盘的“279”工程试验样车,通过模拟炮塔框架可以看到主炮半自动装填系统的结构细节和工作过程。
主炮并没有炮管,只有炮尾部分,用来测试弹药的装填过程。
279工程试验样车
奉行大炮梨地的苏联坦克设计师一致认为,大口径火炮才是重型坦克的标配,为此279工程必须安装130mm坦克炮。
不过由于130mm定装炮弹过于庞大,以其重量来说坦克兵完全无法承受,因此改为分装式先装填弹丸再装填药筒。
为此,苏联为新坦克专门研发了M65型130mm坦克炮,以及相关配套的弹药。
279工程火炮
“279工程”重型坦克采用半自动装弹机,装填弹丸时可以从炮塔后部弹药架上提取相应的弹种,并进行自动装填。
由于配备半自动装弹机,“279工程”重型坦克射速可以达到5-8发/分钟。
279工程火炮
“279工程”炮塔俯视剖面图,可以看到弹药和设备的布局情况,口径大造成自动装弹机上的待发弹数量只有十多发,因此需要在战斗间隙及时进行补充。
还采用了14.5mm的并列机枪,这如果被命中就等着拼接了。
“279工程”炮塔俯视剖面图
看了主力火炮装备外,再来个全景标准照,四条履带再加上低矮的造型确实很符合核战需要。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设计三视图,四条履带是该型坦克的最重要特征,采用油压装备可以将整车放低。
在核爆冲击波到来时牢抓地面不至于被掀翻,而且车体一周还填充有防辐射层,可以进一步保护车组乘员。
“279工程”三视图
“279工程”重型坦克
1959年,“279工程”完成试验样车并进行了广泛测试,配套1000马力柴油发动机,再加上采用的四条履带接地压强特别小几乎等同于一辆轻型坦克。
因此,这辆重达60吨的坦克最高时速可以达到55千米/小时,也可以轻松通过崎岖山路和沼泽地带。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车体采用内外双层结构,内层为整体铸造式,外层则由若干铸造装甲板焊接而成(造型扁圆)。
内部放置石墨等特殊材料具有三防功能,座圈部位经过密封处理同样具备三防功能。
车首前上装甲192毫米厚度、倾角60度;车体侧面装甲182毫米厚度、倾角45度;炮塔正面装甲305毫米厚度、倾角30度,防御能力不低。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包括:战斗全重达60吨,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可靠性不尽如人意;行走装置又过于复杂,零配件是其他坦克的2倍造成乘员保障工作负担太大;另外维护更换内侧负重轮和履带也是非常麻烦,毕竟是四条履带。
由于上述缺点以及当时赫鲁晓夫认为未来战争只需要核弹和原子弹,因此,1961年2月17日开始终止所有战斗全重超过39吨的重型坦克研制工作,279工程也在其中。
“279工程”重型坦克
机甲和“279工程”重型核战坦克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