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4 12:40:56|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1、亚圣指的是孟轲,孟轲又名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孟子还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2、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为《孟子》一书,而后被奉为经典,对于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
后世统治者特别抬高孟子,把他作为儒家“正宗”,奉为“亚圣”,后人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3、孟子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
视频介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
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
我们知道,儒家二圣为“至圣”孔子与“亚圣”孟子。
作为“业界祖师爷”的孔子,自然要得到比孟子更多的尊崇。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亚圣”这个名字早期并不是用于称呼孟子的。
最早被公认的“亚圣”,其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
颜回,与孔夫子同为鲁人。
在颜回十三岁那年,便成了孔子的门徒,称之为“儿徒”也不为过。
因为拜师的时间比较早,所以颜回的资历相当高,得到老师的宠爱也比较多。
在《论语》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孔夫子褒奖颜回的句子。
当然,颜回之所以得到老师的青睐,资历只是一方面原因。
颜回本人的品行十分出色,仁义兼备,是孔子弟子中最贤达的一个。
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顿的时期,颜回也能保持最纯正的君子心态,安之若素。
难怪孔子在聊起颜回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在孔圣人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颜回始终常伴左右。
可惜天妒英才,最有希望继承孔子衣钵的颜回在四十岁的壮年早逝。
颜回之死,令孔子哀伤之极:“噫!天丧予!天丧予!”
后来,孔子在拜见鲁哀公时,两人聊起孔门之内最好学的弟子,孔子立即想到了颜回: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可见,在孔圣人的眼中,颜回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到了后来历代君王“独尊儒术”,以至于,孔子的地位不断攀升,颜回受到后世的尊崇也越来越多。
在颜回过世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颜回被后世思想家尊为“亚圣”以及“颜子”。
到了汉代,颜回更是被尊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在绝大多数祭祀活动里,颜回都能享受到配享孔子的最高待遇。
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唐玄宗曾在诏书中提到: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
而在宋朝的《周敦颐集》里,我们亦能看到“颜子亚圣”的说法。
北宋文集《玉壶清话》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五代年间有个名叫宋齐丘的名士,他的字是“超回”。
这个人的名字很有意思,“齐丘”的意思是可以比肩孔丘,而“超回”则隐喻超越颜回。
在当时,有人写信给宋齐丘,侮辱他的名字,认为他不配与孔丘、颜回相提并论。
看完这封信以后,宋齐丘自惭形秽,立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了。
从这些记载里不难看出,颜回在北宋以前,一直是世人皆知的“亚圣”。
不过,这与我们的认知有些出入,明明现代人认同的“亚圣”是孟子,在此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孟子是如何“上位”的呢?
实际上,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认为孟子是“亚圣”了。
三国时代的一篇《中论》里提到:
“荀卿、孟轲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皆以姓名自书,犹至于今,厥字不传。
”
这部书的
根据《宋书》的记载,东晋年间有个叫何承天的诗人,生平创作了较多诗歌。
在何承天的诗歌里,出现了“承平贵孔孟,政敝侯申商”的文字。
不过同时期的史籍中,并未出现类似的记载,可见此时将孔孟并称也只是少部分人的认识。
孟子真正的上位,要得益于中唐时期的韩愈。
当时韩愈为了对抗日渐兴起的佛教,开始宣扬“道统”的理论,将孟子提高到儒家道统中流砥柱的位置。
从这以后,孟子的地位逐渐被提高。
继韩愈以后,南宋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朱熹又给予孟子极高的评价:
“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
”
程朱理学对于中华古代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乘着这股浪潮,孟子顺利地成为取代颜回“亚圣”地位的先贤。
而让孟子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与孔子对标的,则是元文宗。
当时的元廷挑选了四个配祀孔子的贤者,它们分别为:颜回、曾子、公子思、孟子四人。
从这以后,“亚圣”就成了孟子的专属称谓,而颜回也由“亚圣”变成了“复圣”。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