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探测器能被冷冻至接近绝对零度(即零下273.15℃),在此极端低温环境下,一切运动将被彻底停止。
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科学家能够测出极微小的温度变化,仅几百万分之一华氏度,亚巴塞斯等研究人员将此现象称为“高热信号”。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结果已在8月号的《光学材料》(OpticalMaterials)杂志上公布。
根据研究论文描述,辐射热测量仪当前可以识别原子核颤动和电子旋转产生的振动差异,这为探测暗物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暗物质是宇宙中广泛存在但无法直接观测到的一种物质,其特性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通过冷冻至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暗物质探测器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其微弱的信号,从而有助于揭开暗物质之谜。
这一发现意味着科学家能够更精确地测量到暗物质的热辐射,进一步缩小暗物质存在的范围,并帮助科学家理解暗物质与宇宙结构、星系形成和宇宙学中的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这不仅对物理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宇宙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也具有深远影响。
暗物质探测器的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展示了科学研究在极端条件下的潜力,也为未来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更深入地研究暗物质的特性,科学家有望揭示宇宙的更多奥秘,从而推动我们对宇宙本质的理解。
扩展资料
暗物质武器是指暗物质探测器。
2009年10月2日,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暗物质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一个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虽然科学家从未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寻找。
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物理学家爱德华多·亚巴塞斯(EduardoAbancens)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设计出新型暗物质探测器,外形酷似科幻大片《黄金罗盘》的道具。
视频介绍
中子星——宇宙基站
中子星的密度是它对暗物质探测的关键。
深空中子星插图(来源:盖蒂创意)
天文学家不断努力寻找暗物质,如此难以捉摸的神秘的物质形式,主宰着宇宙的质量。
一位天文学家提出,与其在地球上投入巨大而昂贵的实验室,应该尝试另一种寻找暗物质的方法:观察恒星。
多项独立的证据表明暗物质存在。
尽管恒星的速度非常快,但某种力量使它们被束缚在星系内,不影响它们有张力的运动,大质量天体周围光的路径被扭曲。
据猜测,早在物质形成大规模宇宙结构之前,就有某种物质开始形成了。
这些“东西”目前都被贴上了暗物质的标签,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暗物质是一种新的粒子,目前不包括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并且逃避了直接探测,因为它几乎不可目测,
如果有的话,与光或物质相互作用。
在这张图片中,暗物质粒子穿过银河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你现在坐的房间。
这些粒子因为不可见而未被探测到。
在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在地球上建立了巨大的实验室,试图捕捉到与暗物质粒子短暂的相互作用,无济于事。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的天文学家阮通(Thong Nguyen)在一篇发表在预印本网络数据库arXiv上的论文中指出,大自然有自己的暗物质实验室,还更强大。
在标准的暗物质图像中,暗物质在早期宇宙中开始聚集,远远早于常规物质。
占宇宙总质量不到20%的星系,只是落入暗物质引力井的一些发光物质的口袋。
可见,暗物质主要分布于星系的核心,其密度比太阳附近的暗物质高数千倍。
想要寻找暗物质,如果坚持在地球上进行实验,将会举步维艰,暗物质密度非常低。
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把实验搬到25000光年外的银河系中心。
如何直接在寻找暗物质呢?
根据阮通的说法,答案是中子星,即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核心。
在黑洞之后,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体;一颗典型的中子星将相当于两到三个太阳的物质塞进一个比曼哈顿还小的体积里。
它们的密度如此之高,本质上相当于一英里宽的原子核。
如果它们的密度再大一点,它们就会坍缩成黑洞。
中子星的密度是它探测暗物质的关键。
暗物质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很罕见(不然,它早已
经为人类发现),它们并非无迹可寻。
当这两种物质之间发生微小的、罕见的相互作用,它更有可能发生在中子星内,因为中子星里塞满了很多可以相互作用的东西。
星系中遍布可见中子星,在核心中尤其常见,也是恒星活动的蜂巢。
有的物质正逐渐形成恒星,也有的相互作用着,它们结合产生恒星,也留下了许多残留物,比如中子星。
事实上,银河系中心几光年的范围内,分布多达一千颗中子星。
暗物质能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而与中子星相互作用中将失去能量。
经历数百万年,大量的暗物质聚集在中子星内部。
高密度的暗物质容易发生湮灭,即两个粒子相互作用过程中内部结构破坏、衰变,成为其他粒子,并产生中微子等,逃离中子星。
在地球上,我们有许多中微子望远镜,比如位于南极洲南极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
Nguyen使用这些望远镜的公开数据搜索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多余中微子信号。
虽然他没有发现任何暗物质存在的确凿证据,但他能够通过限制暗物质与正常物质相互作用的能力。
虽然对暗物质缺乏全面的了解,诸如以上的发现,特别是涉及到将大自然作为测试实验室时,将有助于缩小搜索范围,并有希望揭示这种难以捉摸的粒子的身份。
BY:Paul Sutter
FY:jane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