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捐毒,西域国名。
捐毒国的分布区在今新疆喀什以西至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连接地带。
文中所记载的“无人民”有误,应为无人迹。
衍敦谷在休循鸟飞谷之东南。
2、古籍记载:《汉书捐毒国传》载:“捐毒国,王治衍敦谷。
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户三百八十,口千一百,胜兵五百人。
东至都护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与葱岭联,无人民。
西上葱岭,则休循也。
西北至大宛三百里,北与乌孙接。
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塞种也。
”
视频介绍
起源
一、基本信息
名称:捐毒国
性质:古西域国名
都城:衍敦谷(今新疆乌恰县西北,也有说法认为在今帕米尔北部阿赖谷地一带)
人口与军事:据《汉书》记载,捐毒国有380户人家,1100口人,胜兵500人。
青壮年占总人口的接近一半,这在当时是比较奇特的现象。
汉书
二、地理位置
捐毒国位于天山以南,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北,东面是疏勒,南面是葱岭。
其大致位置在今天的新疆喀什以西至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连接地带,具体位于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境内。
捐毒国地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交界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捐毒国
三、民族与文化
捐毒国是塞种人建立的国度,从他们身着的衣物来看,应为从伊犁河谷被大月氏赶到南疆的塞种人。
塞种人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之民族,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当时西域地区具有独特性。
此外,捐毒国还可能与乌孙、羌人等民族有交往,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
塞种人
四、历史沿革
捐毒国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域地区。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西域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捐毒国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关于捐毒国的具体消失时间和原因,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推测的是,它可能是在西域地区各国之间的相互兼并和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治变化中逐渐消亡的。
六、与中原王朝的交往
捐毒国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一定的交往。
在汉朝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捐毒国也成为了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一个国家。
中原王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捐毒国也从中受益匪浅。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西域地区的复杂性,捐毒国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也充满了曲折和变数。
西域都护府
消失
1. 消失的时间与原因
关于捐毒国消失的具体时间,历史文献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记载。
但可以推测的是,捐毒国可能是在西域地区各国之间的相互兼并和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治变化中逐渐消亡的。
此外,自然环境的变迁、战争的破坏以及文化交流的融合等因素也可能对捐毒国的消失产生了影响。
2. 考古发现与佐证
虽然捐毒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现代考古学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捐毒国的重要线索。
在新疆地区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与捐毒国相关的文物和遗迹,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捐毒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和考古资料的有限性,我们仍无法完全还原捐毒国消失的具体过程和原因。
3. 后世影响与传承
尽管捐毒国已经不复存在,但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影响却并未消失。
捐毒国作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民族和文化以及与中原王朝的交往等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这些遗产和资源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捐毒国作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汉朝的交往与合作、在汉朝西域政策中的地位以及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文化支撑。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