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8 14:35:09|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支付宝》蚂蚁新村12月27日答案一览,蚂蚁新村小课堂是支付宝2021年开启的活动之一,这蚂蚁新村中,成功参与答题活动可以获取3个24小时的限时村民,那么蚂蚁新村今日答案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1、非遗小常识: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是?越南中国2、答案:中国蚂蚁新村参与方法:1:首先我们打开支付宝,然后在上面搜索蚂蚁新村。
2:然后我们点击进入,并且点击下面的加速产豆。
3:然后在弹出的界面中我们找到去答题的选项。
4:接着我们就可以回答问题了,选择正确的答案就好了。
5:答对了有三个村民可以领取,答错了只能领取一个。
视频介绍
◎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背凸腹凹,头昂尾翘,呈绷紧的“C”形姿态,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5月7日在河南郑州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发布会上,这只来自5300年前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蚕,让与会的李伯谦、王巍等考古大家大为振奋,称之“肇始了中国的农桑文明”。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精美绝伦的牙雕蚕
牙雕蚕,在一个土坷垃里检出的弃物
位于郑州市下辖巩义市的双槐树遗址,是一个神奇的高台。
它南距黄河南岸2公里、东距伊洛河4公里,处于两河交汇处的河洛文化中心区。
站在遗址高处,黄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同属郑州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王巍说:“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
双槐树遗址
时光倒回到15年前。
2005年,河南的一批文物专家到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进行文物调查。
通过调查,专家们意外发现村南的高台上存在遗址,连忙将消息上报,并对当地进行保护。
2013年,郑州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有关单位,对双槐树村的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并将遗址命名为“巩义双槐树遗址”。
在清理遗址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骨针、石刀等物品。
为更好地研究出土文物,他们将文物装进保护箱内,运回研究所。
在对出土文物进行分类时,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土坷垃里,发现了这个带有锯齿的雕刻物品。
但专家们并未将其当回事,把它随意放到一边,继续工作。
所有文物清理完毕后,那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坐下来休息时,再次拿起这件物品把玩,竟惊奇地发现,它像一只“骨蚕”。
骨雕蚕?以前从未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考古学经验和常识以及直觉告诉他们,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考古发现!
专家们立即用专业仪器分析,确认:“骨蚕”无疑!而且是用野猪的獠牙雕刻而成!
在古代,动物獠牙很常见,但并不是所有动物的獠牙都适合雕刻骨蚕!顾万发说,这只骨蚕所用獠牙的材质基本透明,符合蚕吐丝阶段体态透明的特点;而牙雕蚕的一侧是獠牙的原始表面,则是因为吐丝阶段的蚕体会发黄。
“只有野猪的獠牙才具备这样的材质”,在顾万发看来,牙雕蚕工艺之精巧从选材就可见一斑。
在发布会现场,记者看到了这只精美绝伦的牙雕蚕。
专家们从造型上判断,这是一只正在吐丝阶段的家蚕,因为蚕宝宝吐丝的时候,头会不停地摆动,头部和尾部的肌肉也会来回伸缩,吐丝将尽时,才会由C形变成S形状,最终成为8型。
“识别出是家蚕,并且是吐丝姿态极其重要,这说明古人当时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
专家断定,它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蚕雕刻艺术品,距今5300多年。
双槐树遗址附近先期发现丝绸
有蚕,必定织丝,必定有丝绸。
但在巩义双槐树遗址,15年考古发掘至今,却一直没有发现丝绸。
但在附近相距不到百公里的的青台、汪沟遗址,却先后发现了仰韶时期的丝绸。
最早发现丝绸,是在青台遗址。
1981年至1988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对位于郑州市下辖荥阳市广武镇的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在一个瓮棺中第一次发现了灰白色的碳化丝织物,在另外一个瓮棺中还发现了褐灰色的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
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属于桑蚕丝织物,“并且,其中一块是我们常说的绫罗绸缎中的罗,而且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彩色丝绸制品。
”顾万发说,“这些丝绸距今5100至5300年左右。
”
但这不是最早的丝绸。
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出土于荥阳市城关的汪沟遗址,距今5500年左右。
在汪沟遗址的12号瓮棺中,有一具被织物包裹的未成年人的尸体。
这件织物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经过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酶联免疫技术检测,被证明是丝绸无疑。
专家介绍,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全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始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发掘出半个蚕茧;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曾出土陶捏的蚕蛹;陕西宝鸡的一处遗址还发现了陶器上的彩绘蚕。
但是,在中原地区,不仅顾万发说,“出台的这些丝绸制品,与双槐树出土的牙雕蚕相互印证,可以比较确定地说,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生产技术。
”
养蚕吐丝,化茧成蛾,但考古界至今未发现蚕的尸体,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牙雕蚕的发现,李伯谦认为,以另一种方式证明了以双槐树遗址为主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先民多用丝绸包裹亡童下葬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丝绸与个人生活密切、流传久远,中国的丝织技术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相传,在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贾湖遗址,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将桑树上的蚕茧放到锅里煮,搅拌后牵出闪闪发亮的丝线。
这是最早的“缫丝”,由此发明了纺织丝绸。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瓦莱丽·汉森(Valerie Hansen)2012年在其《丝绸之路新史》中明确认为,“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丝绸的民族”。
最早的丝绸,是用来做衣服的。
《通鉴纲目外记》载,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
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是,目前发现的好几处丝绸,都是用来包裹亡童下葬的。
为什么死后要裹蚕衣?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希望死后像蚕破茧飞天一样复活。
孩童的瓮棺也多为小口尖底瓶,形似蚕蛹,体现了先民对蚕神的崇拜。
研究显示,当时人们育蚕制丝主要是用来包裹亡童下葬。
汪沟遗址12号瓮棺及及棺内包裹亡童的丝绸
“谁都想死后成仙,中华文明古老朴素的修行思想在这个时候已相对成熟,先民有了重生的精神追求,并且想办法去实现。
”顾万发推测,也许正是因为原始崇拜,先民才会去驯化野蚕,使用蚕丝,牙雕蚕说明他们已非常熟悉蚕的生长习性。
站在人文角度,丝绸起源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专家认为,蚕的一生,要经历破茧而出、飞升上天的过程,如同人的一生。
瓮棺中的小孩身上裹着丝绸,说明古人认为用丝绸包裹尸体可以让灵魂升天,“在这种信仰的驱使下,人们把野生蚕驯化成家蚕,将小小蚕茧制丝成衣,形成了丝绸产业,才有了之后丝绸的传播和交流。
”
顾万发表示,中国人对丝绸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信仰的高度,“蚕的一生就是人期望的一生,破茧成蝶、生生不息,加上蚕丝在质量方面不可忽略的优越性,丝绸在中国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
”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