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问三不知:拼音yīwènsānbùzhī,意思是怎么问都不知道,很糊涂或很无知。
出处: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
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
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2、无风不起浪:拼音wúfēngbùqǐlàng,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
出处:出自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无风不起浪,总有点因头吧?”
3、三下五除二:拼音sānxiàwǔchúèr,原为珠算口诀之一。
现多形容做事干脆利索;也是新兴的网络讽刺暗语,多形做事不靠谱,异于常人。
4、不打不相识:读音是bùdǎbùxiāngshí,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又是一种和好的妥协。
5、三百六十行:拼音是sānbǎiliùshíháng,指各行各业的行当而言,也就是社会的工种。
视频介绍
“三不知”最初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件事不知其始,不知其中,不知其终,表示对于一件事情的过程对于开始、中间经过、结尾,全都不了解,叫“三不知”。
演变到现在,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意思就是对于一件事问什么都不知道,完全不了解。
“三”也有多的意思。
一问三不知就是问多少问题都不知道,就叫“三不知”。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于《左传》,生在春秋末期的晋国。
晋国想攻打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的相国田成子组织出兵救援郑国。
晋国的统帅荀瑶发现齐国田成子冒雨前进,马都不肯走的时候就拉它、鞭打它。
于是荀瑶就收兵了。
荀瑶说,“我卜伐郑,不卜敌齐。
”我占卜问的是和郑国打仗,可没问过和齐国打仗会怎么样。
也就是说荀瑶对于和齐国打仗是没把握的,觉得天意可能会护佑齐国。
于是荀瑶让人去问田成子:你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陈国是你的宗国,陈国被灭是郑国的罪过,你不体恤陈国吗?荀瑶的意思是希望田成子不要救郑国。
田成子确实是陈国宗室后裔,先祖田完本是陈厉公的儿子,后来因为避祸而逃至齐国。
陈国最后是被楚国所灭。
田成子这时听了荀瑶的话非常生气,质问荀瑶说:经常欺凌别人的人不能长久,你难道会长久吗?
晋国中行文子这时流亡到齐国。
中行氏本来是晋国的卿,地位很高,但是在卿族斗争中中行文子被赵氏所伐而出晋奔朝歌,后来又逃到邯郸,再逃到鲜虞,然后逃到柏人,最后逃到了齐国。
中行氏在晋国的封地也早已被瓜分。
这时中行文子对田成子说:晋国将以千乘攻伐齐军的营门。
田成子却说:我们国君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散兵士,不要害怕敌人众多。
就算是真有一千辆兵车,我也不敢回避。
我也会把你的话汇报给我们国君。
这时中行文子感叹说,我算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流亡了。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君子在谋划一件事的时候对于开始、中间和结局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周详再报告。
而我现在对于三个环节都不知道就报告了,确实很难做到圆满。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