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全诗是: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
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
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
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在青州之时。
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
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视频介绍
1084年3月13日(农历元丰七年二月初五),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出生。
今晚,让我们品读她的诗词,感怀她的一生。
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
少女时代
李清照
的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时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也系出名门。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基本上是在原籍度过的,十六岁前后被父亲接往汴京。
李格非把女儿从原籍接到京城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她的婚事,而此时李清照本人则几乎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
她把“理琴”、“斗草”等闺情闺事,也作为素材摄人其词。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初为人妇
李清照
18岁时,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这时李清照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都是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生活方式却相当自然淳朴而又潇洒开放。
每逢初一、十五,赵明诚便请假到相国寺去购买碑文拓本,还不忘给妻子买回一些她喜欢吃的新鲜果品。
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李清照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
莫辞醉,
此话不予群花比。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比看。
朝廷党争
李清照
出嫁后的第二年,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
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当上了尚书左丞。
为救父亲,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但未奏效。
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着家眷回到原籍。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
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面临被拆散的危险。
并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她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回到家乡的李清照写了许多诗词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赵挺之与蔡京权势交替。
不久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但是,蔡京恢复当丞相后,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
赵挺之被罢免右仆射,五天后病卒。
卒后三日,就被蔡京诬陷。
赵挺之的赠官被追夺,他的儿子们也丢了官,赵家难以继续留在京师。
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颠离漂泊
新旧
党争平息后,赵明诚复官,但是没有携李清照一同前往。
李清照独自居住在青州的“秦楼”,她为明诚送行时作了《凤凰台上忆吹萧》,又相继作了《念奴娇》、《点绛唇》和《声声慢》等词表达她被丈夫疏远、无子嗣之苦。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后来,李清照前往赵明诚的莱州任所,但在莱州受到丈夫冷遇。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
后来赵明诚改守淄州。
不久京城失陷,赵明诚也因奔母丧南下金陵。
时局越发紧张,李清照就着手整理、遴选文物本来计划来年再运送的书册在随后的青州兵变中被焚。
在兵荒马乱中,李清照还是成功将15车书籍器物押运至江宁府。
赵明诚罢守江宁后,夫妻二人辗转于芜湖、姑孰(今安徽当涂)等地。
船经过乌江,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作《绝句》吊唁项羽。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暮年飘零
赵明诚
离家独自前往建康领命,准备赴任湖州。
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染病,赵明诚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写文祭之。
赵明诚下葬完毕,李清照就大病了一场。
国家情势越发危机,李清照四处投奔亲朋好友。
这时有谣言说赵明诚以玉壶投献金人,李清照被迫把铜器文物进献给朝廷。
颠沛流离中,仅剩的文物又散失大半。
等到李清照到达杭州时,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
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的意志并未消沉。
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朝。
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两人送行。
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对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
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
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
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别是一家
李清照
对诗词的分界看的很严格,她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主张词必须尚文雅,协音律,铺叙,典重,故实。
李清照将婉约词派推向了新的高峰。
同时通过描写个人的苦难遭遇,反映出两宋之交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悲剧,创造了“易安体”风格特点:以寻常语入词;格调凄婉悲怆;倜傥有丈夫气。
从待字闺中的少女,到夫妻恩爱的少妇,李清照曾拥有美满的前半生。
但是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了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的后半生遭遇了数不清的劫难。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将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央视新闻综合:陈祖美《李清照评传》、百家讲坛《解读李清照》、梁衡《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点击「写留言」
谈谈你最喜欢李清照的诗词是哪句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