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详情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乞巧:古代女子的浪漫日子)

2024-02-21 12:32:25|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古代也叫女儿节。

七夕节俗与女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动以少女少妇为中心,所以又称为“女儿节”或“少女节”。

传说这一天是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鹊桥入画屏,乞巧寄长情,古代七夕的习俗,祈祷美满姻缘的同时,女孩们也希望自已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相传,古代少女会在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的夜晚,穿着新衣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这主要是因为“七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仙女,是天宫中的织布能手。

在七夕节到来之时古代女性,就会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实际上也可以称为“斗巧”,因为少女们会穿针引线,蒸巧馍馍、剪纸、彩绣等,然后评比谁的手最巧。

关于七夕节就是情人节的说法,这是后来才流传的,主要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由于他们的爱情并不被天帝承认,所以只答应他们每年见一次面,而这一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

在七夕的晚上,二人踏过喜鹊搭建的桥梁,来到桥中间相互倾诉思念之情。

后来七夕节就与情人节融为一体,并一直流传至现代社会。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女孩子是怎么过七夕的

七夕节的习俗:

(一)穿针乞巧

民间每逢七夕,妇女都要做对月穿针线等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乞巧”。

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

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七月七日之午盯森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

(四)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凯租亩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乞巧:古代女子的浪漫日子)-第1张图片-拓城游

七夕|女儿节,愿女孩们得巧得福、有爱有梦!

视频介绍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七夕,乞巧。

不仅仅是祈求爱情,还乞巧乞福乞美乞智……它是情人节,更是女儿节,是专属古今女子的美好日子。

这天,古代闺阁女子精心画蛾眉,弄妆梳洗后,或登上彩楼穿红线,或月下祈福诉心曲。

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乞巧延续着独此一份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浙江绍兴,夜深人静时,少女们会躲在南瓜棚下窃听牛郎织女私语;在江苏南京,姑娘们采来凤仙花,捣碎后加上明矾,纤指蔻丹,明媚动人……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

在岭南,乞巧民俗活动以丰富多彩而闻名。

穿针乞巧、摆七娘、供奉“磨喝乐”等种种仪式,穿越历史尘烟魅力不减。

绵延2000多年的乞巧民俗,承载多少女孩的奇巧心思和浪漫心事。

如今,现代女子走出闺阁方寸之地,在万千世界中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

而乞巧这一传统习俗,也在代代传承中拓宽内涵,焕发出越发蓬勃的生机活力,成为了一个融合祈愿爱情如意、家庭团圆、生活美好、事业圆满等多元丰富的盛大节日。

天上佳期,亦是人间好秋光。

今天,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

祝愿所有女孩

得巧得福,

有爱有梦!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乞巧:古代女子的浪漫日子)-第2张图片-拓城游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乞巧:古代女子的浪漫日子)-第3张图片-拓城游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乞巧:古代女子的浪漫日子)-第4张图片-拓城游

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乞巧:古代女子的浪漫日子)-第5张图片-拓城游

文案 | 樊美玲

手绘 | 范英兰

来源: 羊城晚报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