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10:41:59|网友 |来源:互联网整理
出门蓝水晶加死二血,一级w,主升e,然后先合一个女神,水银鞋。
然后把女神合成魔宗,顺风就出一个耀光,逆风就出肉装。
到中期和本方的ad英雄走。
视频介绍
安史之乱总共打了八年,安禄山死后又折腾了六年,史思明才是那个藏在“伪主角”之后的真正主角。
王世贞曾评价:“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安史之乱二把手史思明的故事。
年轻时候的史思明妥妥的就是刘邦的翻版,偷鸡摸狗,打家劫舍,花钱大手大脚,身无分文却敢开一万人的席,不过他没有刘邦那么好运,没有遇上慧眼识珠的“吕老太公”。
这其实也怪不得史思明,谁让他出生时没有“天子气”,既没有什么赤光满堂、天降甘露,老娘也没有什么“与神人交合”,而且他本人长得那是相当寒碜,耸肩驼背,凹眼睛歪鼻梁,还半秃头,史书的原话是:“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钦目侧鼻。
”
这样一个夜叉式的人物,谁又会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呢?三十多岁的史思明非但没有讨到老婆,还因为经常向朋友借钱不还,在家乡都待不下去了。
刘邦虽然也是混,但人家是越混朋友越多。
所以,34岁那年,史思明决定逃往幽州,去投奔自己的发小兼死党安禄山。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两人的关系,史思明和安禄山都生于少数民族部落,纯种的突厥杂胡,史思明比安禄山大了一天,一个腊月三十,一个正月初一。
两人自小就是死党,关系很好,经历也几乎一样。
由于二人“交游广泛”,虽然都是些狐朋狗友,但不知不觉中,都掌握了一项重要的技能——通晓六种少数民族语言,也因为这个特长,二人又一同当上了边疆的互市牙郎。
别看吃上了皇粮,但比起刘邦的那个泗水亭长,可是大大不如,所谓互市,就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通商的总称,互市牙郎也就是在这个民族贸易市场当一个中间人,油水既少,还时不时有生命危险,毕竟强买强卖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以,首先顶不住的安禄山就自谋生路,阴差阳错的成了幽州节度使手下的一名捉生将(侦察兵的头)。
可能,安禄山在两人的互信中,有点自吹自擂,说自己混的如何如何,所以史思明就起了投奔的心思。
但是人一旦走背字,那是喝凉水都塞牙,还没到目的地,他就被奚人(鲜卑的一个分支)的一支巡逻队逮住了,还打算杀掉他,史思明情急之下,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这时候就能看出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来了。
史思明说:我是大唐的使者,如果你们杀了唐朝特使,必会遭到报复,不如带我去见你们的大王,还能立功。
奚人虽然半信半疑,但总归不敢冒险,于是抱着宁可挨一顿骂也不惹事的心理,把他送到了奚王那里。
史思明若有其事,见到奚王也不下跪,奚王大怒,他却振振有词:大国使者见小国君王,何须参拜?
史思明的一番作态,成功的吓唬住了奚王,不但混了一顿好吃好喝,临行前还忽悠的奚王派了大将军琐高护送他回唐。
结果,一行人刚到幽州,史思明就以安排接待为由,离开众人,偷偷找到了平卢军使裴休子,将琐高当成了投名状卖了。
他也因此得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成了平卢军的一名果毅都尉,与安禄山同为捉生将。
两个难兄难弟就这样在幽州重逢了。
往后的日子是枯燥的,当时二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契丹和奚族的俘虏,抓得越多,功劳越多,二人也确实有能力,尤其是安禄山,抓俘虏一抓一个准,很快就从捉生将升为了偏将,还成了张守珪的义子干儿。
史思明虽然略差,但也有收获,不但升任折冲郎将,还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
说起史思明的妻子辛氏,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说,史思明刚到幽州不久,幽州大族之女辛氏无意间看到他的容貌,竟然“惊为天人”,央求父母将自己嫁给史思明。
父母苦劝未果,只得前来提亲,当时史思明是一文不名,还欠了一屁股债,听闻有大户之女带着丰厚的嫁妆要倒贴,喜不自胜,立即便和辛氏完婚。
真不知道辛氏是什么眼光。
若干年后,史思明称帝,辛氏被册封为皇后,人们才感叹她眼光毒辣,只可惜,她这个皇后只当了一年多。
回过头来接着说史思明,公元736年,契丹和奚族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受命讨伐,结果一败涂地,几万人出征,全军覆没,两人只带了十几个人跑了回来。
丧师辱国,按律当斩。
张守珪念及二人的功劳,有心留二人一命,便让人把安禄山押往长安,同时给朝廷写了程文,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史思明则被关入大狱,等待安禄山的审判结果,是杀是留,一块。
结果安禄山到了长安非但没死,反而因祸得福。
当是的中书令张九龄坚持要杀,并拿西晋的王衍和石勒说事(石勒未发迹时,曾依东门长啸,被王衍看到,以为他有异相,将来必为祸患,最终石勒成了西晋王朝最主要的掘墓者),说安禄山此人有反相。
然而,李隆基在见到安禄山后,反而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对老张说:所谓的反相都是骗人的,不要枉害忠良!
安禄山是人才不假,但你从哪里看出他忠来的呢?不得不说,李隆基的眼神真是差。
尽管最终安禄山的官职被撸了,但却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李隆基心中,在幽州,有一个叫安禄山的人很能干。
于是,在伯乐张守珪死后(739年),安禄山一发不可收拾,史思明也跟着鸡犬升天,一飞而起。
742年,安禄山升任平卢节度使,史思明知平卢军事。
743年,安禄山加授骠骑大将军,史思明加将军。
750年,安禄山受封东平郡王,同时担任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史思明则升任平卢兵马使,大将军。
751年,史思明随安禄山征讨契丹,在土护真水大败,安禄山逃至师州,史思明则收拢了七百溃卒逃入附近山谷,二十多天后,等到安禄山回到平卢,发现将士大多散亡,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史思明率队出谷求见,安禄山大喜,握着他的手说:“有你在,吾无忧矣!”
事后,史思明却心有余悸的私下感叹:“如果我早些出谷,恐怕已经和哥解一样被斩了。
”
原来,安禄山逃归后第一时间就斩了部下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让二人当了兵败的替罪羊。
此时的史思明已经认识到了安禄山的残暴以及翻脸不认人,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对这位从前的兄弟那是小心翼翼,夹起尾巴做人。
但此时的安禄山还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好兄弟”,752年,安禄山再进一步,加封为河东节度使,手握三镇,次年他就表奏史思明兼任北平太守,充卢龙军使。
至此,二人手中掌握的兵力达到了18.3万人,而且俱是胡汉精锐,已经具备了搅动大唐的能力。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十五万反唐,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在安禄山起兵的同时,史思明也以迅雷之势率兵攻打常山,俘虏了常山守将颜杲卿,后又乘势进击饶阳,围城一月,河间、景城一万五千人往援,也被其击败。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史思明匍匐在御座下,表现的异常恭顺,俨然成了最拥护之人。
安禄山命史思明经略河北。
史载,史思明每至一处,任由部下劫掠,因此士气亢奋,作战勇猛。
二月,李光弼率蕃汉步骑一万余人,兵围常山,史思明闻讯解除饶阳包围,往援常山,这时郭子仪又引兵两万前来,史思明不敌,退守博陵。
李郭进围,几乎陷城。
然而前线形势一片大好,李隆基却连出昏招,他先是听信宦官边令诚之佞言,枉杀了大唐双壁高仙芝和封常清,又强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野战,哥舒翰“恸哭出关”,结果在灵宝一狭窄山道闯入叛军伏击圈,二十万大军,仅剩八千逃回了潼关。
李隆基见势不妙狼狈出逃蜀中,杨玉环马槐坡身死,太子李亨与其分道扬镳,北上灵武继位。
李亨一继位便急调朔方、河东兵回援,李郭不得已撤围,史思明趁机出兵,击溃平卢节度使刘正臣,杀七千余人,夺兵甲辎重两千乘,并收编平卢锐卒,兵势复盛。
不久,史思明又攻常山,击溃平原太守颜真卿部一万两千人,连下赵郡、河间、景城、清河、乐安、博平七郡。
756年八月,信都太守乌承恩举郡而降,史思明得马三千匹,士卒五万人,十月又攻饶阳,太守李系自焚殉国,裨将张兴被俘,饶阳失陷,至此,河北诸郡尽落入史思明之手。
可以说,这一段时间在前线打仗的一直都是史思明,当然并不是说安禄山不够骁勇,实在是当时的他已经骑不得马,甚至看不到东西了。
世人皆知安禄山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胖到什么程度。
在张守珪手下当差时,安禄山还能控制自己的食量,尽管很胖,但还能上的马,提的动刀。
张守珪去职以后,安禄山就开始心宽体胖起来,最后达到了三百多斤。
为此,他走路都费劲,每次都要用力晃动膀子,借助肩膀的力量,才能将肚子带离原地。
据说当时他的手下为他买马,必须要提前测试一下马的承重能力,如果负重不到千斤,直接滚蛋。
而且他的坐骑有两个马鞍,一大一小,大的放屁股,小的放他那大肚子。
所以,称帝后,过上幸福生活的安禄山就更胖了,不但再也骑不上马,而且因肥胖引起的诸多并发症也接踵而来。
安禄山不仅眼睛全盲,身上还长了大疮,这让他脾气变得极度暴躁,左右随从被痛打是家常便饭,运气不好的还被诛杀,就连那个恩宠无边、贵为中书侍郎的严庄也难逃被痛打的命运。
这日子没法过了!
所以,同样日子没法过的近侍李猪儿与严庄一合计,找上晋王安庆绪,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弑了刚当上皇帝还不到两年的安禄山。
到这时,安禄山这一页就翻过去了,接下来是史思明时间。
安禄山在世时,史思明对他言听计从,兢兢业业地为他看护老巢,冲锋陷阵,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就动了心思,一是因为手握精兵,二是这安庆绪实在不堪大用,三是安禄山从长安和洛阳掠夺的财宝都源源不断地运回范阳,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有兵,又有钱,论辈分还是安庆绪的大爷辈,为什么还要听命于那个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新帝呢?
而安庆绪也怕自己刚上位,二大爷会对自己不利,因此拼命示好,将史思明封为妫川郡王,仅在自己这个大燕皇帝之下。
可以说,二人早已是貌合神离,谁也巴不得谁倒霉。
757年十月,唐廷用“饮鸩止渴”的方式从回纥借来了精兵,大败叛军于三门峡,安庆绪仓皇北逃至邺城。
本来“搭档”严庄也跟着一起跑,然而跑到半路,却改了主意,掉头跑回了长安,向肃宗投降,随即被委任为农业部部长。
虽然官不大,但毕竟解了套,只留下安庆绪一个人在那里死扛。
而这时的史思明也做出了选择。
当时安庆绪逃出洛阳后,就派人到范阳调兵,这让史思明心中产生了犹豫,是跟着一条道走到黑呢,还是投降朝廷,当忠于朝廷的节度使呢?
史思明在多方权衡之后,走了一步险棋,他带领13郡共计8万兵马,投降了唐肃宗李亨。
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史思明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李亨听闻叛军二号人物竟然来降,喜不自胜,当即下旨封史思明为归义王、河北节度使。
其实,李亨看重的不是史思明本人的归降,他更希望借助这次投降,来向天下宣告自己讨伐叛军的成绩,以达到振奋唐军的作用。
狡猾的史思明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投降唐朝后,不仅从叛军摇身一变成了官军,还得到了充分的给养。
李亨和史思明是双赢的,吃亏的是安庆绪,他本就独木难支,这下李史联手,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然而史思明毕竟是有过案底的人,而且手握重兵,这样的人即便投降,也是不稳定因素,皇帝会始终惦记着他。
不久,李亨试就试图暗地策反史思明的部下,原唐朝旧将乌承恩。
但想不到,史思明更加老谋深算,早就在暗中监视乌承恩,当乌承恩父子持刀出现在房门外时,一声令下,将二人捉住,然后在乌承恩身上搜到了李光弼的书信。
这时,史思明演了一场戏,他把众将召来,委屈地哭了起来:“吾何负于汝而至是耶?臣以十三州之地、十万众之兵降国家,赤心不负陛下,何至杀臣!”
史思明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鼻涕眼泪横流之下还不忘骂朝廷是“负心汉”,将士们也纷纷被其感染,大呼反了他娘的。
然后,史思明杀掉乌承恩父子,带着众人再次反叛。
而这时的安庆绪也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758年10月,郭子仪率领大军连连重挫燕军,最后安庆绪被困在邺城,兵竭粮枯。
安庆绪没办法了,只能低头向大爷史思明求救,为了表示诚意,安庆绪表示,愿意将大燕皇位拱手相让。
史思明也没客气,两个月后,便在魏州称帝,自称大圣燕王。
在史思明忙着称帝期间,安庆绪在邺城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
郭子仪掘水灌城,城中所有水井都满了,全城遍地是水,而对于大爷的只收好处不办事,安庆绪更是火大。
这日子真没法过了。
安庆绪一直硬挺到了759年三月,史思明才终于来了。
阳春三月,史思明见围城的唐军粮草不足,士气低落,便亲率5万精兵,突然进逼邺城之下。
唐军误以为是游骑,漫不在意,等到史军发起猛攻时,才匆忙迎战。
史军小胜一场,但是根本无法改变双方兵力的巨大差距,当时唐军总计六十万,史思明只有五万,如果正常发展下去,史思明根本抵挡不住唐军的进攻。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大风漫天而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大白天居然伸手不见五指,此时不比刀枪,比的是谁跑得快。
于是,沙尘暴中,史思明的部队向北逃命,唐军向南逃命,“官军溃而南,史军溃而北”。
这时唐军没有主帅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郭子仪是名义上的主帅,实际上九大节度使互不统属),一退不可遏止,而史军船小好调头,得以快速的收拢部队,史思明反身杀回,唐军首尾不能相顾,全线崩溃,丢弃甲仗辎重无数。
史载,朔方军被四散溃逃的兵卒冲散了队形,连老将郭子仪都弹压不住,只能退保洛阳,其所部战马万匹,只剩3000,甲仗10万,几乎全部丢弃,其他节度使更加不堪,“损失太半”,只有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而还”。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神风战役”——邺城之战。
战后,史思明来到城下,安庆绪却不准备开门,反正官军已退,不用再理大爷了。
然而部下们却有不同意见,人家大老远来给你解围,你连杯热茶都不奉,太不讲究了吧?
安庆绪无奈,只好爱谁谁,随你们!
就这样,史思明被安庆绪的部下迎进了城,但一连三天,安庆绪连面都没露,而就在这三天里,他的一些部下都跑过去抱史思明这根更粗的大腿了,史思明不但亲切的接见了他们,还鼓动大家劝说安庆绪来见自己。
于是,在无间道们的怂恿下,安庆绪率领三百骑兵前去觐见史思明,在那里他看到了笑容可掬的大爷……以及雪亮的柴刀。
安庆绪原本以为史思明会跟他客气一下,没想到史思明非但没跟他客气,反而是瞬间变脸。
史思明说::“丢失两京,用兵不利,这些都不算事。
但你身为人子,却杀父篡位,这不是大逆不道吗?今天我就为义兄讨伐你这个逆贼!”
真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在史思明的指示下,大燕第二任皇帝安庆绪,以及安禄山的另一个儿子都被缢杀。
随后又吞并了安庆绪的兵马和地盘,留下长子史朝义镇守相州,自己则率兵返回了范阳。
从范阳起兵,到此时仅仅三年有余,而始作俑者安禄山一脉,已经殊途同归,化为尘土。
从此,“安史之乱”,从“安”阶段,转到了“史”阶段。
战争打到这个阶段,不管是叛军还是唐军,都已是强弩之末,多年的内耗,民不聊生,粮草匮乏,大家都在死撑。
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联合围攻,史思明虽然有几次败仗,但都没有伤及元气。
比如河阳之战。
759年八月,史思明让小儿子史朝清留守范阳,亲率10万燕军兵分四路入寇河南,汴滑节度使许叔冀不能抵挡,与濮州刺史董秦一块投降,然后史思明又乘胜西克郑州,李光弼被迫放弃洛阳,退保河阳三城,坚壁清野。
十月,史思明与李光弼会战于河阳,他派出麾下勇将刘龙仙在城下耀战,希望邀其野战,李光弼以白孝德对之,刘龙仙被斩。
史思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他命人每天傍晚驱使良马千匹在河岸饮洗,并且让战马循环出入,显得不计其数,以挫敌锐气,李光弼以母马500匹诱雄马渡河,尽得其马。
史思明又以火攻对敌,他纠集战船百艘,置火船于前,从黄河上游而下,靠近连接河阳三城的浮桥。
结果又被李光弼的“铁叉计”逼退。
后史思明又妄图截断唐军粮道,也被早已有备的李光弼击退,还折了两员猛将高廷晖和李日越(偷营失败,不敢见史思明)。
然而,史思明虽屡次受挫,却未伤根本,到了最后关头,还是免不了一场血战。
十月中旬,史思明下令同时对河阳三城发起强攻。
因为南城离得近,所以史军进攻的重点是南城,仅在这一个方向,史思明就投入了将近一半的兵力。
南城守将是郑陈节度使李抱玉,他虽奋力死战,但架不住史军也是玩命的进攻,南城城墙被瞬间撕开几道口子。
最终李抱玉靠着诈降之计,才勉强守住了南城。
次日,史思明又命周贽领李秦授、徐璜玉等部,攻河阳中城,自己则继续猛攻南城。
可惜周贽却不幸遇上了猛将荔非元礼,被阻击的难以寸进,于是又转而攻北城,战至中午,未分胜负。
这时李光弼利用浮桥的优势,突然从中城调来郝廷玉、论惟贞等数千精骑,周贽不备之下大败,被斩千余,溺死千人,周挚以数骑遁走,徐璜玉、李秦授被生擒。
此时,史思明还在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惊怒之下,吐血晕倒,部下只好代为传令退兵。
河阳之战虽然史思明以失败告终,但他能与李光弼打得有来有回,足以证明他在用兵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
不过,河阳之战却使叛军和唐军的形势颠倒了过来。
本来许叔冀的临阵倒戈,使其治下的漕运节点汴州也划归史思明治下,如此,叛军势力直逼淮河流域,在战略上大占优势。
史思明没能拿下河阳,不仅使其南下的企图成为泡影,叛军也开始走上下坡路。
次年二月,李光弼又攻怀州,史思明出兵相救,在沁水河上被击杀三千多人。
四月,史思明再度进攻河阳三城,又损失一千五百余人。
不久,李光弼收复怀州,田神功也袭破郑州,史思明处境愈加窘迫。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心思缜密的史思明没想到,他最终会和安禄山一样,栽在自己儿子手里。
史朝义作为长子常年随史思明出征,却因为不是皇后辛氏亲生,不但一直没有得到史思明的绝对信任,还屡遭父亲责难。
而在史思明心中,也一直想让宠爱的小儿子史朝清取代长子的地位。
761年,史思明父子的关系跌到了冰点。
三月十三日,史思明命史朝义修筑三角城,限期一天修完。
第二天清晨,史思明亲自巡城,发现儿子根本完成不了进度,便大怒道:“等我灭了唐军,一定杀了你这个家贼!”
史载“朝义大惧”,儿子被老子吓哭了。
当晚,史思明下榻在驿站中,史朝义则住在客店里,无边的恐惧笼罩着史朝义,而史思明则对自己白天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全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袭来。
史朝义还在犹豫,手下的部将们却不干了,直接摊牌:要么不动手,要么动手做大事。
在部下的怂恿下,史朝义最终决定干一票大的,杀掉父亲,取而代之。
4月22日,史朝义带着200多人提刀闯入史思明的寓所,史思明见势不妙,先躲进厕所,又翻墙逃到马厩里,但最终还是被捉住。
在死亡面前,史思明又展现出他那“巧舌如簧”的本色,他先向儿子下跪,说白天说错了话,让儿子饶自己一命。
史朝义不听,史思明又说:“我这是为了不让你背负弑父的罪名啊!”史朝义听完,果然犹豫了。
部下见他心软,连连劝阻,最后,史思明被史朝义勒死,年59岁。
史思明十步一算,叛而又降,降而复叛,每一次出手都非常精准,他善于用兵,打败过郭子仪和李光弼。
若安史之乱一开始就由他领导,那对唐朝的破坏力肯定会更大。
《剑桥中国隋唐史》就认为,若史思明不是被儿子弑杀,很可能会取代唐朝。
和安禄山相比,史思明才是安史之乱真正的主角!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