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和欲神的区别
答案:
元神代表个体的原始精神,是内在本质的自我体现;而欲神则代表个体的欲望和追求,是外在诱惑和内在冲动的一种表现。
二者在性质、功能和影响上都有所不同。
元神,也可理解为人的先天之神,它源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反映个体的本质、灵魂和真我。
元神体现了人的原始精神和智慧,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力量。
元神通常被认为是稳定、深沉和不易被外界影响的。
它代表着个体的真我,是人内在的本质和自我意识的体现。
在修行或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元神是引导个体回归内在真实自我的重要力量。
欲神,则更多地与人的欲望和外在诱惑相关。
它源于人的后天经验和社会影响,反映了人的外在需求和内在冲动。
欲神往往受到外界物质诱惑和精神诱惑的影响,驱动人去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然而,过度的欲望可能会使人迷失方向,忽视内在真实的需要和价值。
在修行或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欲神常常是需要被审视和控制的对象。
总的来说,元神和欲神在人的存在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元神代表人的内在本质和自我真实性,而欲神则体现人的欲望和外在追求。
理解二者的区别,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平衡,从而达到精神成长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视频介绍
浴神、欲神和谷神
好几年都不太依赖训诂了,因为完全依赖训诂,会束缚住自己的思想,难免犯以文害意之错。
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查阅比较一下汉典等辞书,并同时参照自以为是的名家解读,以使字义恰切,至少符合自己的理解。
“浴神”或“欲神”或“谷神”出自传本第六章,为了比较它们之差异,与亲爱的号的朋友交流,就此问题再一次发表我的观点。
先说“浴神”
“浴神不死”出自帛书甲本和帛书乙本,对应于传世本《道德经》第六章的“谷神不死”。
1973年帛书《老子》出土前的注解者没有见到帛书本,不知道“浴神不死”为何物,因此不可能对“与神不死”做出解读。
似乎可以认为,在帛书出土前的《道德经》,没有“浴神不死”这种文本,因为明代编纂的《正统道藏》和当代编纂的《中华道藏》均查不到。
有几个好友坚持认为是“浴神不死”,只说“此意更贴切”,贺制夷则通过繁琐的《公羊传·僖公三年》《大戴礼记:易本命》等训诂,认为:浴“是指溪谷也就是溪水之谷,而且是作为源头的溪谷。
如此理解,文字上过关了,理解上也通畅了。
老子在这里是用溪水从谷口流出而生成江河比喻‘道’作为万物之根生成万物。
”
没见到其他几位朋友的理由,但贺制夷的解释太过牵强:
自认为并未说明理由。
4年前,我也是“唯帛书主义者”,现在虽然主读帛本,但绝不“唯帛是从”。
“浴”,造字原理是一个人在一个大的器皿里洗澡。
词根如此,无论怎么延伸、转借,离开洗澡这一本义,都有过度训诂之嫌。
如果“浴”指“溪水之谷”,那么,依靠冰山融水形成的山谷之水、干涸的季节河,以及沙漠之“谷”,戈壁之“谷”,就不是“谷”了吗?
老子论道所用比喻,一定是人们日常所熟悉的自然现象或基本人生经验或感受,不应有区域性限制,比如以水喻道,以母喻道,以橐龠喻天地,等等。
所以,本人倾向于“浴神”应为“谷神”之误。
再说“欲神”
“欲神”多出自宗教修炼者,有禁欲倾向,比如张道陵(张鲁)《老子想尔注》注曰:“谷者,欲也。
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
”
从注文可知,张天师所用版本原文应是“谷神”,他在注文中,将“谷”训释为意动词“欲”,将“谷神不死”解为:要想让“心神”不死,就要洁身自爱,守身如玉。
最后说说“谷神”
因帛书本出土不过半个世纪,受传统本的影响,世人多接受了“谷神”的说法。
这不能只归之于“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主要是“谷神”更为大众所接受,所谓“谷神”就是“虚空之道——以“谷”之虚,喻道之“虚”;以“谷”之生生不息,喻道之因应无穷。
“道”本就是“寂兮寥兮”、“虚而不屈”、“无”的、虚的、玄的,即形而上的“虚空”,而不是现象界的“实物”。
何况 本章强调的是“用之不勤”:只有用“虚无”之道,复万物自成而无需劳烦。
这样的解释能够说明问题,就不必要按照“浴神”来曲意解读了吧?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