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言中,"格布"是指袼褙,一种用碎布或旧布粘合而成的厚实布片。
这种材料常被用于制作布鞋的鞋底,以增加鞋底的耐磨性和稳定性。
如在《新苑》1982年第1期中所描述:“二雪拿出那堆布块、布角,开始打格布,纳鞋底儿。
”这句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利用旧布料制作鞋底的情景。
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制作格布是一项常见的手工艺。
人们会收集各种碎布、旧布,将其裁剪成适当的大小,然后用浆糊或胶水粘合起来,形成一块厚实的布片。
这种格布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的布料,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这种传统工艺逐渐被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但在一些地区,人们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
制作格布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
首先,要将碎布、旧布清洗干净,去除污渍和杂质,确保材料的清洁。
然后,根据需要的尺寸裁剪布料,将它们拼接在一起,确保边缘整齐。
接着,使用浆糊或胶水将布片粘合,确保粘合处牢固,不会轻易脱落。
最后,经过晾干、压平,一块结实的格布就制作完成了。
格布的制作不仅是一项实用的手工艺,也是一种环保的体现。
通过回收利用废旧布料,人们不仅节省了资源,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一些乡村,这种传统技艺依然被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虽然格布不再像过去那样广泛使用,但它仍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制作传统布鞋、修补旧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格布的认知也在不断丰富。
除了作为鞋底材料,格布还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家居用品,如枕套、垫子等。
这些制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独特的质感和美观的外观,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尽管现代科技带来了更便捷的生产方式,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依然吸引着许多人。
格布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是实用的材料,更是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视频介绍
针对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现代的科技考古如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等多领域研究,往往会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格布赛鲁遗址,最早的年代为距今3600年,专家对出土的大量料珠进行分析,它们是否来自遥远的非洲?而在拉萨河谷,植物考古又有哪些新答案?一起来寻找。
格布赛鲁遗址位于象泉河北岸,从2017年到2020年,经过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四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铜器、陶器、玛瑙珠、滑石珠和釉砂珠等随葬品。
在西北大学,考古人员对其中的釉砂珠展开了分析。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温睿:虽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批釉砂珠不是最早的,但是目前也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釉砂珠之一。
釉砂,又叫费昂斯,它的胎是石英颗粒,表面有一层釉层,需要人工加工。
将釉砂珠穿成项链,甚至做成瓷砖,是古人的艺术追求。
釉砂的加工技术传统来源于两河流域和埃及,然后传播到欧洲、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地。
那么格布赛鲁这批釉砂珠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专家对釉砂的成型工艺、施釉方式进行了分析,还采用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显微CT技术的无损方法。
记者:这个来源可以说是埃及吗?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温睿:还不能说是埃及。
虽然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它跟埃及同时期的釉砂珠的成分和加工工艺上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一些差别。
现在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埃及的这条技术传统,然后传播到了这个地方,中间肯定还有过渡的一些地带。
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对于早期的遗址一个新的认识吧。
拉萨曲贡遗址新探 植物考古新发现
位于拉萨河谷的曲贡遗址,是西藏继昌都卡若遗址之后正式发掘的第二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3500年到3200年,也是雅鲁藏布江中游迄今年代最早、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史前遗址。
尽管1990年到1992年进行过系统性发掘,但是该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还是空白。
最近三年,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分别从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等多学科角度,启动新一轮田野考古与研究。
比如起源于东亚的粟、黍和起源于西亚的大麦、小麦,这两种不同系统的农作物是如何进入高原腹地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 高玉:曲贡文化时期它是一种麦粟兼作的种植结构,然后有牦牛畜牧经济和渔猎经济,它们共同支撑了雅江中游距今3500年前的定居生活。
研究显示,拉萨曲贡遗址既有起源于东亚的粟、黍,也有起源于西亚的大麦、小麦和青稞等。
高玉认为:史前时期的青藏高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与东亚和南亚等地区存在着诸多交流,雅鲁藏布江中游就是其中的交汇地之一。
通过2020年度曲贡遗址出土的大量带涂朱的打制石器和一枚玉箭簇等遗物,发掘者希望进一步从动植物考古、植硅体、土壤微形态等分析入手,重建该遗址的复杂生业形态和恢复古环境。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 徐海伦:本次发掘当中出土的玉箭簇更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材料,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如此高工艺的玉器制品是非常罕见的。
希望在接下来的玉器ICP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更多的线索。
(总台央视记者 陈琴 汪成健 强久 李旭 多吉)
(编辑 黄诗娴)
复制本文链接攻略资讯文章为拓城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