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资讯 - 正文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

2025-01-09 10:26:53网友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

《三国演义》中的“江东二张”指的是张昭和张纮。

张昭,字子布,是东吴的著名谋士,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后成为孙权的重要辅佐。

张纮,字子纲,也是一位有才能的谋士,他建议孙权迁都秣陵,但不幸在孙权准备迁都时病逝。

张昭和张纮在《三国志》中都有记载,但并未直接提出“二张”的说法。

张昭位列吴书七之首,张纮位列吴书八之首。

在《三国演义》中,他们的形象被进一步塑造和夸张,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

张昭在《三国演义》中以耿直刚烈的形象出现,经常直言进谏孙权,有时甚至与孙权发生冲突。

张纮则以循理善谏的形象出现,多次劝谏孙权,并留下了遗书,向孙权诉说为君之道。

孙策能够说服张昭和张纮加入他的团队,是因为孙策具有高魅力、能力强、知人善任的特点。

他打出的汉室大旗,以及他对张昭和张纮的诚恳态度,使他们愿意加入孙策的团队,成为孙策集团的重要谋士。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1张图片-拓城游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

视频介绍

张昭与张纮仕于东吴,是从孙策时代开始的;不同于攘外、征战、杀伐之武将,两人皆属于安内的辅臣。

由孙策之遗言:“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可知张昭受依赖的程度;而张纮在正史或小说中的篇幅,虽不如张昭,但由时人将两人并称为“二张”,可见张纮亦是颇有功绩的。

那么,正史《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究竟有何不同?“二张”的形象又是如何演变的?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2张图片-拓城游

张昭与张纮

张昭——是“文武双全”,还是“昏招迭出”?

依据正史《三国志》,张昭在东吴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大致可总结为三点。

首先,孙策死后,孙权初掌权之际主要依靠张昭的扶持,以安稳社稷;其次,张昭安抚寄寓宾旅之士,使东吴的人才库得以稳定成长与扩张;最后,张昭参与了军事方面的工作,安定了内部、平定了叛乱。

若依照《三国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张昭文武双全,可谓是东吴卓有贡献之辅臣;然而,若根据《三国演义》所言,我们则可发现张昭给孙权出的馊主意还真不少!

当曹操派人来要孙权送儿子过去作人质时,张昭竟然倾向于赞成此牵制己方的行为。

当孙权、周瑜商议攻打黄祖时,张昭表示反对;而“赤壁之战”,张昭则建言投降,幸其计不行!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3张图片-拓城游

孙权剧照

张昭又同意周瑜用“温柔乡”之计变相扣留刘备;刘备跟孙夫人回荆州后,他还设计骗孙夫人带刘禅回来,欲以刘禅换荆州;再则屡次要不回荆州时,他建议孙权扣留诸葛瑾家小,让诸葛瑾去诸葛亮处求情归还荆州;他更劝孙权跟曹操和解。

这一系列行为,埋下了“吕蒙取荆州”的近因与“刘备伐吴”的远因。

其后,张昭在孙权面前谮害诸葛瑾,还在“夷陵之战”后建议孙权以油鼎来威吓蜀汉派来的使者邓芝。

如此看来,《三国演义》所书写的张昭,其缺点多于优点。

为何会这样?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4张图片-拓城游

孙尚香剧照

欲知其缘故,我们得先来分析下正史《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完全不同”之处。

《三国志》记载张昭应聘于孙策之时,常常得到士人称美自己的书信。

张昭认为要是将文书宣扬开来,则是以己凌人;但若是隐而不宣,则“大夫无私交”。

他因此而进退不安。

主公孙策倒是看得很开,因为张昭如此贤能,而任用张昭的人是孙策本人,所以他才说“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这一记录,小说《三国演义》完全没有提到。

玲珑推测《三国志》记载这件事,有抬高张昭历史定位的倾向。

张昭把江东治理得如此之好,风俗如此淳美,而又“不伐善”,真是谦谦君子!这与《三国演义》所欲描绘的张昭——屡败于诸葛亮的谋士,自是不大相合的。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5张图片-拓城游

诸葛亮剧照

正史中有记载,而小说中没有的,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几个部分。

首先依《三国志》来看,孙权年少之时,喜欢乘马射虎,而张昭认为,孙权身为主公,应当把精力放在治理国家方面,何必“校勇于猛兽?”再说,倘若主公有个万一,徒然为天下之笑柄矣!

有关此事,《三国演义》却没有相关的记录。

玲珑推测,小说中记载的“孙权”,在其兄死后忙于安定内部;小说之叙述紧接其后,便是要极力铺陈“赤壁之战”;而战后孙权既有英明的形象,所以罗贯中自然有意识地漏掉了孙权年少时轻狂的行为。

还有一事——张昭虽位列东吴重臣,但始终没有做到“丞相”一职。

由《三国志》的记载可知,张昭虽是社稷之辅臣,但是个性刚烈、过于正直,所以不得其主公孙权之喜爱。

“张昭不获丞相之职”这件事,也没有在《三国演义》里出现。

在小说里,张昭虽是东吴重要之老臣,但也为孙权出了不少馊主意,可见其计策建言之精准度不足,那又怎么能当上百官之首的丞相呢?

所以,为了前后“人设”一致,《三国演义》再一次有意地漏掉了这一段。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6张图片-拓城游

张昭剧照

再者,我们来分析下小说《三国演义》有录,而正史《三国志》没有记载之片段。

“赤壁之战”前,东吴满朝文武战降之计未定之时,鲁肃引诸葛亮来东吴舌战群儒、劝说孙权抗战到底;张昭以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为由,而责难于他。

诸葛亮反驳道:胜负乃是常事;国家大计、社稷安危,靠的是安定国家的谋略,至于夸辩之徒,虚誉欺人(指张昭而言),则是完全没有益处的,诚为天下人笑尔。

诸葛亮这一席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有关此辩论,正史《三国志》完全没有记载,这是为何?

“赤壁之战”是小说《三国演义》倾全力书写的一大战役,对于参战国之战降争论、口舌交锋,小说为了增加其精彩的程度,自当多加描绘;而正史因其特性,不见得会如此巨细无遗。

如果依情理推断,诸葛亮是刘备在战前派遣至东吴的代理人,于公于私,自然可能在各种场合与东吴诸臣就战况有过讨论,只是正史《三国志》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而已。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7张图片-拓城游

诸葛亮剧照

同样的,在“赤壁之战”后,小说《三国演义》记载了“孙刘联姻”。

刘备来孙权处成亲,张昭认为不如软禁刘备于江东,为其筑宫室,以丧其心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娱其耳目;让刘备乐不思蜀、不回荆州处理政务。

如此一来,荆州日久必乱,届时东吴便可趁机夺取荆州。

孙权将荆州借予刘备,是“赤壁之战”后鲁肃努力促成的结果。

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得西川以后,东吴无日不思荆州之返还;然而,“孙刘联姻”是在“赤壁之战”(208年)后两年内发生的,当时东西两家和好,所以时间上并不相合。

这一点,小说《三国演义》重纰貤缪。

此例与上一例同样,小说之记载再一次超出了正史。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8张图片-拓城游

诸葛亮与诸葛瑾

最后,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之中,孙权想要索讨荆州,张昭献策,劝孙权不要急于动兵,可先将诸葛瑾一家老小拘执,然后派诸葛瑾入川哭求其弟诸葛亮。

张昭认为诸葛亮必会念及兄弟之情,而要其主公刘备允还荆州。

若依正史来看,刘备攻取西川之后,东吴认为刘备必须归还荆州,所以张昭此谋,合于时机、也合于情理。

只是,在正史《三国志》里,并无张昭建言抓诸葛瑾一家老小之事。

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取西川之后,“荆州终须归还”已成东吴满朝文武一致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正史《三国志》不会一一备载各位谋臣的各种建议,只会扼要地说明夺取荆州战役的前因后果。

这应该是《三国演义》有列此事,而《三国志》却没列这一细节的缘故。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9张图片-拓城游

刘备剧照

张纮——是“文理意正”,还是“寂寂无闻”?

虽然张昭、张纮以“二张”并称,但张纮在正史《三国志》或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受到的

事实上,张纮堪称是吴国的重要功臣。

他出谋划策,让孙策定都建业,使吴国奠基于江南,并巩固了东吴政权,其重要性不在张昭之下。

张纮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又是如何演变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正史《三国志》没有,而小说《三国演义》所独有的篇章。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记载,“赤壁之战”前,张纮等人前来探视周瑜。

东吴朝廷之上文武大臣议论着战降之计。

文臣们以曹操势大,投降则可保江东生灵免于涂炭为由,劝谏都督周瑜,想让周瑜支持投降之策。

有关这一段“张纮主降”的记载,在正史《三国志》里面却找不到,原因可能与正史记事简明扼要之特性有关。

假如“张纮主降”一事真的存在,如果正史《三国志》也把它写入了史册,那就不知有多少对于大局、结果不甚重要的事情,也要一并写入了。

正史为求言简意赅,所以省略“张纮主降”的这一段。

从另一角度来看,“赤壁之战”是战是降,对东吴而言,实乃至关重要之议题。

对孙策时代就已经为江东服务的老臣张纮而言,他不可能不参与决策之辩论。

所以,小说《三国演义》所书,就情理而言,也不能说有误。

《三国演义》张东二张是谁??(《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张纮”形象,有何不同?)-第10张图片-拓城游

周瑜剧照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小说《三国演义》没有,而正史《三国志》所独有的片段。

《三国志》记载张纮将死之际,留书予吴主孙权,劝他“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嘱咐他在做任何决定前都能三思。

张纮受孙权之兄孙策所聘用,至孙权时代已是国家重要的辅臣;由于“官渡之战”前后他曾经出使北方,甚而留在北方当官,所以他看过、听过太多治乱兴衰的例子。

正因如此,他才以老臣的口吻劝勉吴主孙权,句句出于肺腑。

这些充满警世意味的良言,为什么没有被列入小说《三国演义》?

玲珑推测,张纮并非《三国演义》倾力书写的人物,或许罗贯中视其为陪衬角色中的次要再次要者,所以并没有耗费极大的篇幅。

试想,如果连张纮所言都要列入《三国演义》的话,那么此书恐怕就不止一百二十回了。

总而述之,在正史《三国志》中,“二张”努力于社稷而且多次规谏君王;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二张”虽有才德但因较不出色,其形象显得较为“扁平化”。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com 

精选手游 MORE +

相关资讯MORE +

好游安利换一换